良藥苦口利於病
------點擊電視文化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07日 11:51
(小李飛刀xlh)
( 上 )
北京是一個古老的文化之都,在這裡孕育了許多優秀的電視文化欄目,尤其是央視類節目,一直是中國電視界的老大。我于2002年8月曾給省內的一家電視臺提供了一些關於電視文化取向的建議,這次適逢央視“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徵文,感覺我這篇文章還有再度拿來説説的必要。因為在北京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它幾千年特有的濃厚的文化底蘊,也許能更進一步參透文化的含義,所以又加修改,在此以一個電視觀眾角度來發表一下自己的淺見和看法。
首先我在文中要提出六個問題,這六個問題是從娛樂類節目為切入點的,因為有比較才有鑒別,本著“藝術是相通”的道理,從娛樂類節目切入也許更能看出和洞悉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優勢和不足:
一。 路線
以前娛樂類節目走的是“時效性”路線(既新近娛樂圈發生什麼大小事就報什麼》(在這一點上新聞類節目和娛樂類節目有相似之處。)以後的《娛》是否仍繼續這單一路線還是在此基礎上再增加一些觀賞性、品位性、寓教性等多種路線? (也許文化類節目可以做到這一點。)
二。範圍
以前《娛》主要集中在“巨星明星”這一區域範圍,走的是“小娛樂概念。擴張后的《娛》會否把觸角伸向範圍更廣更大的娛樂群體呢?(文化有下裏巴人和陽春白雪之分 ,不同型的群體都應照顧到,只是在側重點上各有韆鞦。)
三。側重點
以前《娛》與其它所有媒體報紙一樣都以“緋聞八卦”為側重點(抓住觀眾獵奇心理),不知擴大後的《娛》會不會在此基礎上再挖掘出幾個新的亮點?
(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明星的緋聞、八卦確實能吸引廣大Fans,尤其是學生一族。但Fans並不等於所有觀眾。不是Fans的觀眾不會對他們趨之若騖。所以完全可以再發掘出幾個同樣具有觀賞力吸引力的重點,把無論Fans和觀眾都一網打盡。)
四。評價方式
以前《娛》採取的是單一的報道方式(既邊報邊評就事論事式)不知以後會否採用多種手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如分門別類、縱橫對比、正反對比乃至寓言戲説式?但切記太花哨。 (文化類節目也一樣)
五。評價手段
以前《娛》走“時效性”路線,不可避免出現“記流水帳”式,“雜亂無章”,而“精典”式少。到了週末總該閒下心來(或説靜下心來)好好梳理一番。不苛求期期經典,但每週每月至少要推出一檔經典或篩選出一檔經典。
至於節目形象代言人——主持人,我覺得和作文章一樣的道理,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因為“百花齊放,各具特色”才能構築熒屏的豐富多采。畢竟熒屏不能變成統一方便麵。重要的是主持人的主持風格與其主持節目相得益彰。
六。評價尺度
以前《娛》是投其所好“觀眾愛看什麼就放什麼”迎合大眾口味的純商業評價尺度。可“流行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觀眾水準,大眾口味不一定準確。下裏巴人有時也會犯急功近利,浮躁,盲從等缺點。如果這時仍以觀眾為評價尺度,豈不等於跟著犯錯跟著走下坡路?雖説娛樂圈的是非很難用對錯兩個字就能説得清,但世間萬事萬物卻都有真,善,美,假,惡,醜之別。真善美是永遠的衡量標準。娛樂傳媒完全可以掙脫出來,引導大眾積極健康向上的娛樂消費,而不是被觀眾牽著鼻子走,做到收發自如。
也許在某一階段這種“逆大眾之聲”會遭來非議(就好比先進新事物在萌芽初總會遭到落後舊事物的強烈反對和猛攻一樣)需要決策者英明、大膽、果敢、非凡的勇氣,而歷史最後會證明你們當初的選擇是對的。 所以,文化類節目或者説文化頻道的孕育而生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綜上所述,可以比較看出文化類節目的優勢,它正好可以彌補娛樂類節目和別的類型節目的不足。而以上六個問題的提出角度也可以作為你們以後文化類節目創辦的思路和參考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