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網友視點

  其次,理想與現實的尷尬。將焦點指向文化類節目理想中的目標受眾--有一定層次知識儲備的人群。他們同樣生活在這個工業經濟的社會裏,而以其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思考層次他們往往比“無知”或“少知”的人群更了解工業經濟的本質,處理的日常公務也需要耗費大量的腦細胞。按照法蘭克福學派領導人之一西奧多阿多諾的説法,同其他提供了一種新奇幻覺的、由標準化部件所構成的工業産品一樣,大眾文化是建立在膚淺的細節基礎上的。大眾文化之所以被公眾接受,是因為,由於工業經濟中勞動具有抹殺人性的性質,公眾缺乏理解比較複雜的文化的精力或意願。推理一下,也就是即使是消費的起“高價入場券”的人群,也缺乏觀看“表演”的精力和意願,這是針對文化類節目的內容。

  第三,在夜色中看文化。“為什麼不能把一些好的文化節目放在黃金時段播出呢?一老晚,一大早,誰爬起來看電視散文啊,正是見周公的好時機。 :P”這是央視國際網站CCTV.COM文化頻道論壇上一位叫“獨愛水仙”的網友在2003年8月18日13:48:57在一個主題討論中説的一句玩笑話。玩笑自是玩笑,可是卻也道出了文化類電視節目播出時段的尷尬。

  可是事實是,在唯收視率是從的電視業界⑥文化類電視節目絕對不是拉動收視率的主打節目。即使是出於“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一個這麼大的電視臺,應該要有紀錄片形態的內容。” (央視《紀錄片》欄目的製片人陳曉卿在“中國電視紀錄片二十年創作回顧展映暨研討會(1980-2000)的言論)”這樣類似的原因,電視臺還保留並堅持製作“具有探索精神和思想品質”的嚴肅節目,甚至對於此類節目電視臺並不要求它必須掙的一定數額的廣告額⑦更甚至不用收視率要求(如法國的綜合頻道),“可是為了保持頻道在黃金時段的競爭能力,電視臺又不得不挪至晚間第二時段(即晚上11時左右)、甚至第三時段(午夜以後);這樣以來,給人造成了‘電視臺在人們已經入睡後才開始播放文化節目的’的印象,消費‘文化節目’也就成為一種基本上只有‘夜貓子’和‘非上班族’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⑧

  第四,艱難的維新。羅賓威廉姆斯在喜劇影片《窈窕奶爸》中扮演的配音演員運用自己的特長很輕巧的就使電視臺的一檔兒童教育節目由使人昏昏欲睡變的活潑而成功起來。可是,誰都知道影視劇作品是源於現實而高於現實的玩意兒。現實中節目的維新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提意見和建議很容易,“文化類欄目不必坐在書房板著面孔做高雅的説教”,“要摒棄簡單的將解説加資料畫面就形成播出節目的呆板陳舊節目形態”“選題要貼近百姓,不要高高在上”等等。的確,象《探索發現》、《極地跨越》、《走進非洲》等有突破的節目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歡迎。可是不能忽視一個幾乎是“物質決定意識”這樣真理性的問題,製作資金決定節目質量,説的柔和一些,製作資金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世界都承認美國Discovery頻道的節目好,可是Discovery每小時節目的成本高達10萬-20萬美元,大製作可以到100萬美元。甚至Discovery的實力讓它可以宣稱“如果你有能力做一個很好的節目,又想自己來經營這個節目,收入肯定不如你把這個節目賣給Discovery。”就國內當前的電視節目的資金與其比較是天壤之別(世界上很多電視臺也都無法企及),更何況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欄目組一直就比其他欄目要拮據。差開説一句:在資金等客觀因素有所局限的情況下,暫時放棄産量的追求而改之於質量的保證不失為明智之舉。

  最後,激情減退。節目的長期不成功(收視率為最突出表現),理想的長期不能與現實接軌,也反過來使得節目的創作人員的激情減退。加上廣告收入或是“末位淘汰制”等一些大山的壓迫,創作人員的日子也充滿艱辛。收視越慘澹、資金越缺乏,節目的質量也就越不容易提高,如此循環。

  二.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不可缺失與生存的理想境界

  (一)文化類電視節目的不可缺失

  文化的重要性已經不需要我再説明與強調,無論對於世界、國家、民族還是個人,文化的絕對重要性使它擁有絕對不可缺失的地位。按照梅羅維茨(Meyrowitz)的觀點,電視是一個社會活動場所,它對公眾的巨大影響遠遠不同於印刷媒體。印刷品根據解讀專門化語言編碼的不同能力,産生了不同等級的社會群體,電視使用每個人都能理解的簡易編碼,通過將人口中不同階層結合為一體,電視創造了一種單一的觀眾,一個文化活動場所。更有肯定的判斷:美國電影史家理查德.巴塞姆説,“在1947年至1951年之間,是大眾傳播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因為電視已取代電影,成為20世紀後半葉的主要傳播力量。”⑨可見將電視運用於文化的傳承有它的“先天”優勢,急需要傳播的文化通過極其大眾的電視手段呈現是一個不錯也是必要的辦法。在報紙看到個有趣的事情,你若問一個法國人看不看電視,如果被問者不是4至14歲的兒童或是50歲以下的家庭主婦,那麼那人大多會回答不看,或是只看法德合辦的以高雅著稱的ARTE文化頻道,而實際上ARTE的收視率是從來就是不高的。瞧,文化節目還是很有市場的(意念中的市場?)

  可是,如前文所見,現在這種結合的産物--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處境不容樂觀。作者認為,僅靠文化類電視節目自身的創新與發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對於娛樂節目,它們的劣勢性不可顛覆。“收視率僅僅是電視的一個指標,不能對所有的節目用這一個指標。”(張同道,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央視《見證》欄目策劃),“把科學教育文化類節目,跟新聞娛樂類的節目放到一起接受同樣一標準的收視調查不合理。”(高峰,央視社教中心主任)所以我們對於文化類節目和娛樂類節目就應該有不同的度量衡,不同的經營模式和管理辦法。

  (二)文化類電視節目生存的理想境界

  為“具有探索精神和思想品質”的嚴肅節目(含文化類節目)設立公共電視系統是理想中的境界。

  公共電視的定義為:以服務公眾為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以制播具教育性、文化性節目為主,節目內容一方面要反映本土文化和文化身份,另方面要兼顧多元文化和少數族群。是為了滿足公民的需要,而非迎合顧客的喜好;由一個代表公眾利益的獨立機構,負責經營和管理。1936年11月2日,BBC位於倫敦北郊歷山大宮的電視臺的正式開播,奠定了世界第一個公共電視系統的基礎。現在日本、韓國、新西蘭、澳洲、中國台灣等都有公共電視,美國也有地方性的公共電視。

<<上一頁下一頁>>
第2頁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