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雙年展”總策劃、策委答記者問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5日 15:12
4月,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的籌備工作進入了更為緊張繁忙的階段,又逢海外策展人溫琴佐 桑福先生訪華。中央電視臺《美術星空》欄目、中國教育電視臺《美術鑒賞》欄目通過雙年展辦公室宣傳組的聯絡,就“北京雙年展”的主題、特點、標準以及目前的籌備情況等問題,於2003年4月25日在北京飯店分別採訪了雙年展總策劃靳尚誼、劉大為、馮遠,海外策展人溫琴佐 桑福,策劃委員會召集人兼辦公室主任陶勤。因兩個欄目採訪的內容有部分重疊,故在此作綜合 報道。溫琴佐 桑福答記者問另作專題報道。
——編者
記者: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以“創新:當代性與地域性”為主題,請您闡釋一下這一主題的意義。
靳尚誼:“創新”是社會與時代發展的要求,是人類不斷進步的靈魂,也是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則。藝術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有生氣、有發展,所以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藝術家共同追求的目標,這是我們把創新作為主題裏最重要一點的必要性所在。“當代性”就是要反映當前的時代精神,當代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作為中國的藝術家,要反映當前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當然,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是遵從這一原則,即反映當下社會的變化。所以,我們要求這次參展的藝術作品都是近期的新作,只有近期的作品才能反映當前社會的變化和現狀。“地域性”就是要有地域特色。從世界大範圍講,文化藝術有東方和西方兩大體系,每個國家、民族又有自己的特色,每個藝術家又有自己的風格特徵。“地域性”反映了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文化特點,是大的個性;藝術家個人的風格特徵是小的個性,小個性要建立在大個性的基礎上。中國文化有獨特的發展體系,也是東方文化體系的代表。對中國藝術家來講,個性要建立在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強調地域性,就是強調民族特色和藝術個性。唯有如此,世界藝術才會多樣化和豐富多彩。富有當代性、地域性的創新,綜合地體現了我們這次雙年展的意義和基本原則。
記者,首屆雙年展邀請藝術家及評選作品的原則和標準是什麼?
靳尚誼:首先是要依據展覽的主題精神,在世界範圍遴選有代表性的藝術家、有影響力的新作。具體按特邀和應徵兩個方式進行。國外作者均為特邀,國內按特邀和廣泛應徵兩個方式進行。特邀名單由策委會討論確定,所以作為策展人就要對中國和世界美術界都有所了解,了解他們在不同國家的重要性和代表性。國內的特邀作者要求是十940年以後出生的,國內特邀和應徵作品要求是近五年來創作的優秀作品。
記者:請介紹一下策劃“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的動因。
劉大為: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特別是進入WTO以來,我們對外交往日益擴大,各方面都走向世界。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的美術事業如何適應新形勢?在新的世紀有何新舉措?我們面臨着新的課題。中國既是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國家,也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當代的文化藝術要得到更大的發展,要融入世界發展的行列,也要為世界藝術的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國際藝術雙年展作為國際展覽的一個重要的形式,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現在有很多藝術家,特別中青年藝術家,有強烈的願望要參與這種國際展示活動當中。因此,這次舉辦“北京雙年展”就是我們美術界根據新形勢的要求所策劃的一個大的活動,也是我們中國美協工作在改革、創新、調整時期的新嘗試。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策劃和積極籌備,雙年展的工作總體上進展順利。在經費方面,得到了國家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協作,也得到國際上很多國家藝術機構及藝術家的積極響應。可以説作為建國以來最大的美術展覽,得到了許多方面的鼎力支持和協助,我們相信首屆雙年展將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記眷“北京雙年展”與近年中國其他城市舉辦的雙年展、三年展有何不同的特色?與以往中國美協舉辦的展覽有何不同?
劉大為:“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是由國家支持、經濟上給予資助的展覽,由中國文聯、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美協聯合主辦,中國美協具體實施,並由文化部、中央電視臺等單位作為後援,還有很多藝術單位協辦的一個大型的國際性展覽。這與有些國際著名雙年展,比如威尼斯雙年展一樣,代表和標誌着國家當代文化藝術的形象。這是與其他城市舉辦的雙年展、三年展都是由地方或者民間、私人組織投資的運行操作形式的最大區別。首屆雙年展與我們中國美協以往所舉辦的展覽也有很大的不同。如中國美協和文化部聯合主辦的、五年一屆的大規模的全國美展,參展的作品是通過自下而上層層選拔出來的,建國以來已成功地舉辦了九屆。除了這個展覽,每年還有各種專業性、專題性的學術展覽,大概有四、五十個。但是,這些都是以國內藝術家來參加,以繁榮國內美術創作為主的展覽。而這次是要真正按照國際雙年展的規則和模式操作、同時又具有東方特色、中國特色的大型的國際性展覽,是展示國際美術當前發展水平的展覽。同時,也能讓中國藝術家首次在國內大規模地看到當前世界美術各流派大師的原作,促進國際藝術交流。
記者:請您談一下這次雙年展 的規模?
劉大為:這次雙年展,我們向世界眾多國家發出了邀請,通過中國駐外使館、外國駐華使館,通過我們的策展人以及國際策展人,還通過我們在網上的信息,至目前我們得到了國際上40多個國家的藝術家的積極響應。另外,國內的廣大藝術家,特別是中青年的藝術家都非常踴躍地應徵。雙年展的徵稿工作目前進展的非常順利。據目前暫時的統計,大約有40多個國家的藝術家準備參加北京雙年展。我們準備展出的總數為400件,國外作者的比例大約是三分.2_--,國內作者的比例大約是三分之一,還要經過策展委員會、評選委員會在評選以後,最後數量才能確定。由於我們這些策劃專家的努力,特別是我們的策委中的唯一的國際策展人、也是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劃人之一的桑福先生的大力協助,我們已經跟目前國際上很多知名的一流的大藝術家聯絡上了。而且他們都很踴躍、很積極地願意來中國展出他們的作品,目前已經落實了20多位國際級的大師。所以,這次雙年展的作品會非常豐富,分量也非常重。
這次國際雙年展在主題展外,同時展出的還有幾個特展,如“齊白石特展”、“高山辰雄特展”、“韓國美術特展”、“法國秋季沙龍百年慶典特展”、“美國安迪 沃霍爾特展”等,,還有一些系列展,如“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展”、“第三屆全國油畫展”、“金彩獎中國畫、版畫、水彩畫展”、“全國首屆壁畫展”、“全國首屆漆畫展”等等,主展場有中國美術館和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其他展覽將會在北京的其他重要展館展出,屆時將會在北京形成一個盛大的國際的、國內的美術盛會。
記者:這次“北京雙年展”是由國家主辦的國際性的藝術展覽,您作為文化部藝術司司長是如何看待這一中國美術界的盛舉?它將對中國當代的文化形象在世界文化格局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馮遠:選擇在首都北京這樣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來舉辦這樣一個國際性的美術雙年展,同時又是以政府的名義來參與主辦,主要的是出於這樣一種考慮:我們回顧和審視一下國際上的大型雙年展活動,應該説以政府名義主辦的比較少,而且在一個國家首都來舉辦也不多.我們為什麼選擇北京來舉辦?我想除了中外交流這樣一個大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國作為一個開放國家、與國際文化展開交流、確立中國文化國際形象的願望和廣大藝術家的熱情外,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進入WTO以後,中國的經濟發展融入了國際大家庭,中國的政治大國和經濟大國的形象已經凸現出來。但是作為一個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大國,如何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確立一個當代的中國文化大國的形象?無論是政府、文藝機構以及廣大藝術家都有着共同的心願。我覺得我們的這個選擇是對的。應該説,中國的和國外的藝術家都把“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看成是一個重大的藝術活動,説明東、西方的藝術家、文化人已經意識到在中國首都舉辦這樣一個重大的文化盛事所具有的國際上的深遠意義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
這個展事本身也符合政府對外文化交流“兩手抓”的長遠發展戰略。“兩手抓”一個是要“走出去”。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我們的藝術家通過各種渠道走出去,在各類國際大型展示活動中逐漸嶄露頭角,有的也獲得了殊榮,通過不斷地這種走出去的活動來建立中國製造、中國品牌,最後爭奪中國的席位。因為我覺得中國的當代藝術是有能力、有潛力的,應該具備引領世界當代藝術潮流的潛能和影響力。另外一個就是“請進來”。就是説選擇國內文化底蘊比較醇厚的一個中心來搭建一個大型的國際文化交流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來用中國人的眼光選擇世界,用中國人的審美觀、藝術價值觀和對當代世界、人類、自然、社會發展的等等各種價值觀念來選擇世界,選擇世界的藝術家,用藝術才能來表現人類共同關注的主題,進一步樹立中國當代文化形象。這次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積極籌備、各方
面積極參與、政府支持的“北京雙年展”,我相信通過我們集體的努力應該産生很好的反響,能夠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建立它在文化大國交流平台中應有的位置。
當然,作為第一屆也許我們缺少經驗,但有國際上那麼多熱心的藝術家參與,有國內外那麼多關心,這個活動的朋友的支持,我想這就有了很好的起點。我相信第二屆、第三屆,也就是到2008年在中國舉辦奧運會那一屆的“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將會有非常輝煌的前景,對此我是充滿信心的。
記者:作為“北京雙年展”的策劃委員會召集人兼辦公室主任,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展覽籌備的進展情況。
陶勤:“北京雙年展”從2002年12月舉行了第一次新聞發佈會以來,國內藝術家反映強烈,大家都感覺應徵作品的數額太少。因為這屆主題展的規模共400件作品,其中國內150件,國外250件。現收到國內特邀藝術家(包括港澳台和海外華人)的資料為80多份,每人1件作品,應徵的數額就只有60余件。這個名額是不多。但是,從整體400件來看,150件對於一個東道主國家來説,已經不少了。國外的反響也很積極,比如奧地利的國務委員就表示很想參加“北京雙年展”的開幕式,親自看看“北京雙年展”的盛況。他説,雙年展是一個很重要的品牌。我們邀請的國際策展人桑福先生也希望“北京雙年展”能夠和威尼斯雙年展形成一個東方、一個西方的互為補充局面。如果這樣,對提升中國美術在世界美術界的地位將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現在雖然受到“非典”的影響,但我們特邀藝術家的資料已基本收齊,應徵作品的資料到4月30日止已有一千多位。國外聯絡的國家有四十多個,涵蓋了亞洲、歐洲、美洲、澳洲、非洲五大洲所有在世界上有影響的發達國家和文化藝術底蘊比較豐厚的發展中國家。美國、德國、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以及拉美等國的大師級藝術家是由我們的海外策劃人桑福負責推薦聯絡的,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是通過我國駐外使館文化處的官員聯絡當地的美術館、美術家協會等,然後請他們推薦本國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所以,首屆雙年展將會在繪畫和雕塑方面呈現豐富多彩的面貌,能夠反映世界美術發展格局的最新狀態。
在“非典”突如其來的情況下,國外個別藝術家未能及時寄來資料,也或許不能參展。我們預定的計劃是5月下旬召開評審委員會,評審所有特邀和應徵作品資料,這項工作根據疫情的控制情況,可能推遲進行。
我們計劃在開幕後召開一個高層次的學術研討會並編輯一本文獻集。我們已經發了一個預備通知給所有中外特邀藝術家,還要通過桑福介紹,邀請十幾位國外著名的評論家,包括一些策展人及藝術雜誌的主編來參加這個研討會。將根據每位作者提交論文提要的內容和學術質量,最終確定參加研討會的正式名單。研討會圍繞雙年展“創新:當代性與地域性”為主題,主要議題還有“藝術創新與文化傳統”、“當代文化語境中的世界美術”、“當代藝術與媒體文化”等。研討會將以論文選讀和圓桌會議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總之,我們會盡全力克服“非典”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抓緊雙年展的籌備工作。
記者:請靳尚誼先生、劉大為先生談談舉辦“北京雙年展”的意義。
靳尚誼:國際藝術雙年展有上百年的歷史、但主要是近幾十年來在國際上流行的一種展覽形式。很多國家,包括像意大利、德國、法國、美國等都主辦了國際性的雙年展。中國現在要更廣泛地溶入國際社會,在展覽形式上也應該和國際上有所統一,所以也應該用這樣一種展覽形式。雖然中國其他的幾個城市也舉辦過雙年展、三年展,但在國內,“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是第一次由政府辦的國際性質的雙年展,從這個方面,以及對促進國際藝術的發展、中國美術的發展以及中外美術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有意義的。
劉大為:這次雙年展預示着我們國家的美術事業從主要着力於國內的繁榮,到與世界的文化藝術更加廣泛大規模的交流、促進國際美術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中國的美術事業是一年比一年蓬勃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除了五年一次的全國美展之外,每年有幾十個專業性的展出,水平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參與的藝術家越來越多,而且在社會上引起了更為廣泛的關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內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文化藝術也要跟着同步發展,所以這次雙年展也是鋻於有這樣一個大好的背景。我們借這個機會讓中國的廣大人民、廣大藝術家能夠看到世界各個國家藝術家的作品和他們的藝術風格,也同時給我們中國的藝術家進入世界這個藝術大舞臺提供這樣一個平臺。這個雙年展的意義是非常之大的。
“北京雙年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益處就是可以提高我們中國的國民、尤其是中國的青少年文化藝術的素養,特別是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能夠看到世界最新的藝術,更多地了解世界文化,培養興趣,提高修養,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而且這個雙年展是兩年一次,我們有信心會把這個雙年展辦成在中國、在世界上很有影響的一個大型的藝術展覽。“北京雙年展”對豐富人民大眾的精神文化生
活、提高全民的藝術修養將會起到積極作用。
“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辦公室秘書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