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的開始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05日 16:44
人民日報(2002.8.6)
作者:李舫
陳建軍新近推出的紀錄電影《牧魂》無疑是一部厚積薄發之作。
在90分鐘狹窄的敘事空間裏,受眾似乎承載了太多太多的呼喚和深情,沒有一部作品能夠如此真實地詮釋哈薩克牧民的漂泊生活,沒有一部作品能夠如此清澈地描述一個民族的蒼茫歷史,沒有一部作品能夠以普通人的苦痛哀傷如此真切地反映更加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的更深切的真實存在。從羔羊的誕生、駱駝的失蹤、孩子的成長、馬駒的死亡、冬牧場向夏牧場的遷移∙∙∙∙∙∙一個又一個瑣碎的生活場景拉開了帷幕,牧民拉臺一家平靜、堅韌的日常故事,哈薩克牧民悠遠、雄渾的民族性格,明亮、澄凈、神秘、壯闊的草原景致,舒緩地鋪開在人們的視線內,“就像流經哈薩克的額爾齊斯河河水,每一片細碎的波紋,都折射著粼粼的光芒。”導演陳建軍如是説。
躲開現代城市生活的喧囂和浮躁,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拉泰地區一個寂寞乃至閉塞的小村子裏,原本純凈神秘的生活,因為一個善良的闖入者的參與而變得熱鬧起來,從而充滿了生趣和深情。“我是一個不速之客,”陳建軍説,“因為一次拍攝意外走進了哈薩克人的生活,從此就一發而不可收拾。”
陳建軍是近年來深為業內人士看好的年輕導演,在中央電視臺的20年中,他始終如一的少年情懷固執地保持著創作的虎虎生氣,從皇皇巨制的12部大型系列電影《中華文明》中,我們似乎可以撫摸到他沉思的脈絡。
在敘述時,陳建軍堅持讓自己與作品,以及作品與事件之間保持著平和淡泊的距離觀照和客觀冷靜的審美意趣。匠心獨運的消彌解説詞,看似無結構的精心剪輯、對牧民生活細節的體貼觀察,都使這部作品散發著驚心動魄的魅力。 瀼瀼的朝露,皺皺的水波;數度遷徙的繁密腳印,群山裸露的肌膚和皺褶;殘燈耿然的夜晚,篳路藍縷的行程∙∙∙∙∙∙看似散漫、無序的生活場景,被一條樸素、溫潤的日常線索串聯起來,陳建軍努力使編導者的內心與沖和的哈薩克人保持著同一水平,讓生活的細節原生態般地靜靜散發和展現。
以冷靜而機智的敘事風格、寬柔而細膩的寫實手法,陳建軍將一個平實的故事敘述得波瀾起伏,給人一種微妙的觸動和別致的感傷。在作品中,我們看不到拍攝者的痕跡,但是,就像草原潮濕的空氣一樣,他們包裹著並折射著這個遊牧部落的生命的光輝。
在藝術持久地纏綿于題材的幻想性、主題的哲理性、語言的反復性之後,紀錄片還會不會給受眾和閱讀提提神?紀錄電影《牧魂》給了我們一個肯定的回答。
“只有電影才會讓我們産生如此嚴謹的工作態度,只有紀錄片才會令人具備神聖莊嚴的使命感;那種大屏幕的劇場效果決定了拍攝者必須小心翼翼地扣動攝影機的快門。”陳建軍説。
這部以人類學手法無聲記錄的哈薩克民族歷史,以及其中諸多的史志意蘊和許多由大大小小的生活事件糾結勾連起來的素常生活場景,給了受眾心理上一個意味深長的迴旋空間。《牧魂》2001年12月在華盛頓首映即榮獲美國人類學(AAA)第100年年會暨國際影像人類學電影節最高獎“特別嘉獎”;2002年在美國BLACK MARIA 國際電影節、MOONDANCE國際電影節,分別榮獲最高獎;同時入圍參賽全球近20個國際電影節。美國人類學會評價《牧魂》,“在製作人類題材影片方面是一個典範”,因為它對“哈薩克牧民一年中的生活所做的輕鬆、細緻與極其優美的觀察”。
對於大多數人來説,新的一天也許並沒有什麼質的不同;而對於因為《牧魂》而開始在愈來愈廣闊外界注視下的哈薩克人來説,向著未來的生活卻開始於他們此時此刻的想象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