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系列電影《中華文明》之四《鐵血帝國》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05日 10:24
所有的賞罰都是以軍功來決定的。
即使是平民,只要在戰場上砍掉敵人的一顆腦袋,
就可以獲得爵位,同時,作為下級軍官,如果
沒有在戰場上斬獲敵人的首級,自己就要被處死。
按照秦國的法律,商鞅遭受車裂的刑罰,
他的家族也被滿門抄斬。
而這殘酷的刑罰,正是商鞅自己為秦國制定的。
或許,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比今天的人們
更想接近秦始皇,以及由他締造的秦帝國。
秦始皇陵園的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
引導我們穿越時空隧道的是這些被摧毀的
秦始皇地下軍團。和著驚天動地轟鳴,
穿透出的是震人心魄的“咚、咚”聲,
那既不是秦國士兵在戰場上的喊殺,
也不是七十二萬修陵人的哭泣,
那是秦始皇的呼吸和心跳,
那呼吸和心跳讓整個世界感到顫栗。
《鐵血帝國》出現了,在中國歷史上一個頗具爭議的.偉大的帝王又一次顯出他難以捉摸的背影。
秦始皇,第一個不滿足於王者之名的人,他令人難以置信地橫掃六國,完成了中國一統江山的夢想。如今他也許就躺在那片令世人震驚的兵馬俑和陪葬坑的中心,他生前的業績和死後的榮耀一樣令人難以置信。這大概也是《鐵血帝國》的敘述者所面臨的首要難題。於是,創作者選擇了商鞅和喜。一個是鐵血的犧牲品;一個是帝國的擁踅者。
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帝國啊,每一陪葬坑的挖掘都會帶來如此的震撼。商鞅這個死於車裂之刑的法律制定者,他所制定的法律曾使秦國有效地發展生産,增強國力,兵役制度也許曾象後世的科舉制一樣給所有人帶來一線光明,禮樂變成了法制,也將國家帶入一條軌道,帶入一個新的規則。所以商鞅死於自己制定的刑罰也就更具象徵意義。而那個叫喜的人,僅僅只是因為他所記下的歷史,就將他與一代帝王的名字連在了一起。今天我們巳經無法知道,喜為何會不顧軍中勞頓而記下身邊發生的事情,難道他早巳知道,那個偉大的帝王所建立的事業必定成功,必定令萬世敬仰?
鐵血帝國,一個在鐵血中崛起的帝國,一個用鐵一般堅定的法律不惜流血所成就的帝國,每一種揣測都在向我們傳達一種信念,面對列強爭霸,是否還有退路,又能退到何處,退到幾時?如果沒有退路,那就只有奮起;如果奮起,那就只有用鐵血本色構築新的城墻,建立前所未有的強大的軍隊,強大的國家。這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則。在這裡,並無是非可言。無論對歷史的褒貶,都無法改變它們,只能對未來提供選擇的可能性,因為説到底,歷史的發展並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在這個最初的鐵血帝國中,焚書坑儒可能使文明的多樣化喪失殆盡,但也成就了一個語言統一的強大國家。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説,就象一個種族的基因,它從根本上決定了同一種族的生存結構和生存方式。然而,在一個飽受顛沛的民族,又曾有多少帝王明了,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結束紛爭歸於一統。秦始皇正是這樣一代帝王。早在公元前200多年,他就已經清楚地表明,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讓這個國家更加強大,無以復加。
然而,這一切都無法抵擋時間的沖刷,即便是瘋狂如秦始皇一樣的君主,也只在2000多年以後給我們留下了一片陵園,一堆迷團。在時間中,《中華文明》所要敘述的歷史篇章追隨著王朝的足跡,這些王朝最終形成了一個古老的中國,無論多少艱難險阻,它都屹立在東方。這個古老的國家,這個古老的民族,它的文明的底缊是如些深厚,任何撩開文明面紗的企圖都會顯得力不從心,正是這個民族,它負重而行,從遠古直至今日,必定有其存在和延續的理由。那是什麼理由?又為何如此多災多難?如何改變這種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