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08日 09:42)
作者 衣新發
摘 要 研究了互聯網雙向交流功能使用者的特點。在線調查的對象為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杭州、重慶,南京八城市在內的3048名網民,這些網民都使用了“同城約會”這一具有雙向交流功能的網絡服務,其中男性1994人,女性1054人。由於以往的研究缺乏生態化效度,因此本研究試圖通過收集網民在真實參加網上活動中的行為數據,以此為基礎來探索網絡雙向交流功能使用者的特點。研究結果表明,使用該項網絡服務的網民在地域上有顯著差異。網絡雙向交流功能使用者中,以男性為主,同時異性之間的交流遠遠多於同性之間的交流,交流(約會)的目的以徵友和找尋戀人為主。另外,在此種網絡服務中,還有一些以提供色情服務為目的的約會內容,研究者認為應引起有關部門的警惕,同時保護弱勢群體的權益是網絡媒體的重要社會責任,也是保證互聯網絡健康、和諧發展的必要保證。
關鍵詞 互聯網,網民,雙向交流功能,同城約會,生態化效度
中圖分類號:R395.6 文獻標識碼:A
1 問題的提出
自1968年起,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署(ARPA)”的研究小組研製了第一條網絡,並用於4個軍事駐地的聯絡。後來,互聯網絡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發展。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掀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1994年4月20日我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其間雖只有十幾年的時間,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卻是突飛猛進的。根據CNNIC(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即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于2003年1月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我國上網用戶總數已經達到5910萬,在世界排名第二(聯合國貿易及開發會議的報告表明,到2002年年底全球網民約為6.55億),僅次於美國。另外,CNNIC在綜合考慮宏觀政策、經濟發展,互聯網産業自身等因素的基礎上,預計到2003年年底我國的網民總數將達到8630萬,網民對互聯網的使用程度和依賴程度將更強[1]。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人們的心理和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一方面互聯網帶給人們日益豐富多彩的服務項目,使人們體驗到了信息時代的快樂和方便;另一方面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由網絡色情、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等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增加(如對青少年的心理傷害和精神污染),過度使用網絡所導致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更是比比皆是[2]。網民在互聯網世界中建立的人際關係對現實世界中的家庭關係、朋友關係以及個體的情緒情感、婚戀觀念産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儘管我們聽到過無數令人神往的“網戀”故事,但當網民之間的關係(如“網戀”)由網上轉移到網下的生活中時,其中一方受到搶劫、詐騙和人身傷害的案例也更是屢見不鮮。
互聯網這個虛擬的世界對人們傳統的家庭觀念、朋友觀念、婚戀觀念等其他的倫理和道德觀念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日益頻繁的人與互聯網的交互作用中,群體和個體的心理狀況比如認知和人格特徵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以及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此類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3]。在這個背景下,互聯網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或叫做網戀心理學(Cyberpsychology)應運而生了,這門年輕的應用心理學分支研究人們在網絡世界中的心理和行為的現象和規律[4]。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之一是所謂的“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問題[5]-[9]。儘管對此概念還爭議頗多[10]-[11],但研究者們都認為只有對網民的上網行為做出準確而充分的研究之後,才有可能在網絡世界中趨利去害。而且互聯網經過生産導向、産品導向、用戶導向的發展過程,用戶作為産業價值鏈上的一環,對於一個産業的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網民作為互聯網絡的終極用戶,同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互聯網産業的發展方向、速度等。因此,收集網民在上網活動中的行為數據,研究網民的在線行為特點,無論是對於互聯網心理學的發展完善,還是對於政府制定關於互聯網的相關政策以及對於企業、産業的健康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這一領域內,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文獻還不是很多,就筆者所能檢閱到的資料來看,研究中主要的不足在於:一,方法上,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問卷大都由研究者編制,如Young根據DSM-Ⅳ中賭博成癮的鑒別標準編制修訂的IAD鑒別標準[12],對網民在線調查。國內也有人研究網民的上網行為與人格等相關心理特質的關係,採用的也是問卷法,紙筆做答[13]-[14]。相對而言,用問卷法固然節省人力、物力,方便高效,但其不足之處卻顯而易見,網民做答時是在“回憶”或“假想”自己曾經的上網行為,網民在面對問卷和面對真實的網絡世界的表現可能是有差異甚至是截然不同的,這種差異和不同大大影響了我們研究的生態效度,無論是在線的調查還是紙筆調查都有這樣的缺陷;不足之二是研究的內容上,以往研究大都集中于網絡的使用程度與其他心理特質的關繫上,目的是發現不同程度互聯網絡的使用是否能導致網民短期或長期心理特質的改變[15]-[18]。可以説這是一種“偷懶”的做法,因為更為重要的一些具體問題諸如“網民在上網的過程中究竟在幹些什麼?”,“網絡中究竟是什麼東西有如此之大的誘惑力令網民樂此不疲?”,這些具體的問題值得我們去研究探討。另外,對於網民在互聯網中的相互關係的研究也很少見。其實,現實中出現的許多對網民有負性影響的事件,大多是始自於不恰當的網絡人際關係的建立,Avvin Cooper等人的研究發現,在網民總體中,8%的成癮網民正是由於過多地使用具有雙向交流功能的網絡服務(如在線聊天、約會、多用戶遊戲等),才使自己的上網行為欲罷不能[19]。所以對網絡雙向交流功能使用者特點的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
本研究試圖在研究的方法和內容上有所突破。利用在線調查的方法,被試為使用互聯網雙向交流功能的網民。收集網民在“真實的”網絡世界中的行為表現方面的數據,網民利用具有雙向交流功能的網絡服務作為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的手段,我們將對這種新型人際關係的建立以及其他相關問題做以初步探索。
2 方法
2.1欄目選擇
在參考了網站的界面效果、訪問量等相關指標以後,我們選擇某網站的“同城約會”欄目作為數據收集的來源。此欄目屬於“非同步討論論壇”性質的網絡服務欄目。根據此網站“用戶幫助”中的解釋,“同城約會”是指,“旨在幫助在同一個城市中的人們,擴大交友圈,實現一個個美妙的約會夢想……當您登錄後,看到的是您所在的城市的約會列表,您可以點擊有興趣的約會名稱,進入查看詳情……”
2.2約會過程
在這個欄目中,約會列表中的約會人列出了自己的詳細資料,這個資料十分詳盡,包括約會人的昵稱、照片、性別、出生日期、婚否、交友目的、從事行業、職業頭銜、收入水平、學歷、掌握預言、身高、體型體重、血型、是否吸煙、是否喝酒、ICQ號、OICQ號、電話、家鄉、母校、個人主頁、偶像等等。約會發起人會訂制一些問題,如“你認為女孩子的可人之處在於:A美麗的外貌,B 良好的自身修養,C懂得愛人與被愛”。登錄的人可以瀏覽約會人的詳細資料,如果對某個約會人感興趣的話可以提交自己的答案,還可在“留言框”內留下“肺腑之言”,如果約會人對提交者的資料和答案表示滿意,就會選中提交人,網站通過郵件和手機短信的方式向提交人發出通知,在此過程中網站因提供服務的平臺而營利。同時可能原本素昧平生的網民就發生了進一步的聯絡,他們有可能成為朋友,有可能成為戀人,當然也有可能失望地分離甚至上當受騙。而許多網民在受到人身和財産安全的侵犯也大都是在現實中和網民見面以後。
2.3被試
選自使用該網站“同城約會”欄目的全部網民,八個城市共3048人,其中男2094人,女1054人,如下表1所示。
2.4調查內容
根據“同城約會”這一個欄目的設置,從性別選擇上,約會性質可以分成“男向女發起”,“女向男發起”,“男向男發起”和 “女向女發起”四種;從約會的目的上,網站將其分成五類,即“徵友”,“戀人”,“聚會”,“出遊”和“其他”(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五類目的可能不是一個概念水平上的,但本研究忠實于網站的做法,“將錯就錯”)。從網民的實際選擇行為來看,“徵友”是尋找一般的朋友,如聊友,筆友,學友,商業夥伴等;“戀人”則類似于“徵婚廣告”,但又不一定到“婚”那麼實質的程度;“聚會”包括聚餐(如共吃火鍋、海鮮等),生日Party等內容;“出遊”一般指節假日一起旅遊,互相幫助;“其他”中則比較繁雜,有相關的考試諮詢,各種各樣的廣告信息,甚至有些是一夜情,提供性服務等色情廣告信息。上述各個選擇是相互獨立的,不能同時選擇。調查所得數據,按上述維度分類,輸入SPSS FOR WINDOWS(10.0)統計處理。
3 結果
從所收集的數據資料的特點來看,主要的維度是各城市中選擇使用同城約會不同交友性質(包括徵友、戀人、聚會,出遊和其他)的人數分佈,還有一部分數據是從“約會內容”中所記錄的手機號碼及其交友性質的資料。
3.1總體描述
上圖描述了數據的總體情況,橫坐標是不同的城市維度,縱坐標是人數情況,而柱圖則是四種性別選擇的不同標識。
3.2不同城市使用“同城約會”的網民人數比較
從表2的χ2分析結果來看,在使用“同城約會”網絡服務的網民當中,除了上海和廣州,深圳和成都,成都和杭州這三對城市相比沒有顯著差異之外,其他城市之間的25對網民數量比較都有或顯著或很顯著的差異。北京的網民利用“同城約會”服務的人數比其他城市都高;上海的網民利用“同城約會”服務的人數很顯著地高於深圳、成都、杭州、重慶和南京等城市;廣州的網民利用“同城約會”服務的人數很顯著地高於深圳、成都、杭州、重慶和南京等城市;深圳的網民利用“同城約會”服務的人數顯著地高於杭州、重慶和南京等城市;成都的網民利用“同城約會”服務的人數很顯著地高於重慶和南京等城市;杭州的網民利用“同城約會”服務的人數顯著地高於重慶和南京等城市;重慶的網民利用“同城約會”服務的人數也顯著地高於南京。
3.3不同性別的網民使用“同城約會”的人數比較
在3048名使用“同城約會”網絡服務的網民中,有男性1994名,女性1054名,經χ2檢驗發現,男性數量極顯著地高於女性數量(χ2=289.895***)重要。
3.4使用“同城約會”網民的性別選擇比較
從表3的分析結果來看,男向女發起的約會數量顯著地高於其他三種性別選擇的約會數量;女向男發起的約會數量顯著地高於男向男發起和女向女發起的約會數量;男向男發起的約會數量顯著地高於女向女發起的約會數量;男向男發起的約會數量最少。
3.5使用“同城約會”網民不同約會目的的比較
從表4的分析結果來看,在約會目的當中,徵友的網民人數顯著地多於其他約會目的的人數;次之的是找尋戀人的網民人數顯著地多於聚會、出遊和“其他”約會目的的人數;“其他”約會目的的網民人數顯著地多於以聚會和出遊為約會目的的人數,排在第三位;以聚會和以出遊為約會目的的網民數量則沒有顯著差異。
3.6不同性別選擇的約會目的比較
從表5中可以看出,男向女發起的五類約會目的的約會數量顯著地多於其他三種性別選擇下相對應約會目的的數量,男向女發起的約會佔絕對的主導地位;次之的是女向男發起的約會目的的數量;在同性別的約會數量上看,女向女發起的以“徵友”和“其他”為目的約會數量顯著地多於男向男發起的相對應的約會數量,其他個項則差異不是很大。
在男向女發起的約會中,除了以“聚會”和“出遊”為目的的約會數量無顯著差異外,其餘則都有顯著的差異,由多到少依次為徵友、戀人、其他、聚會和出遊;在女向男發起的約會中也遵循上述數量的分配;在男向男發起的約會中,以同性戀者戀人的尋找為主;而在女向女發起的約會中卻以徵友和其他為主,“戀人”排在第三位。
3.7直接提供手機號碼網民的交往動機比較
筆者在收集資料時,發現個別網民在發起約會時,直接提供了手機號碼,這種有些冒險的做法引起了筆者的充分注意。在調查中一共收集到了35例這樣的網民,經過電話聯絡和詢問證實,這些網民基本為女性(除手機號碼為空號、不予接聽以外)。她們的約會動機相對應的人數及χ2矩陣如下
從表6可以看出,直接提供手機號碼網民的交往動機是以提供色情服務為主的,就調查的結果來看,其人數顯著地多於目的為徵友和手機號碼為空號或未接聽的人數,同時這後三種的人數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4 討 論
4.1本次研究中的生態化效度問題
由於網民上網行為本身的隱藏性和匿名性,心理學在涉及這一領域的時候,所面對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如何收集到網民在實際的互聯網情境中的行為資料。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互聯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在線調查,紙筆調查及訪談法等等,這些方法的共同弊端在於研究的情境與網民實際的上網情境是很不一致的,還涉及到社會讚許性等問題,所以網民在作為“被試”的情況下不可能表現出其在互聯網上的“廬山真面目”,這就直接決定了基於互聯網的心理研究的生態化效度。正是基於上述考慮,我們的在線行為數據的收集過程一直都未“打擾”過網民,他們表現出了在線狀態下的“真我”,這樣一來數據能反應網民的真實狀況,得出的結論也就更加接近網上行為的實際。
4.2互聯網雙向交流功能使用者的特點
4.2.1地區特徵
從用戶的地域分佈上而言,使用本項服務的網民較多地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這些城市也是人口密集、信息化水平較高的城市,是全國的“龍頭”。各城市使用該項服務的網民比例,以及各個城市(或城市所在省份)的網民數佔全國網民總數的比例[20]見表7。
從表7我們可以看出,大體上講,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人們使用“同城約會”這種網絡服務的人也較多。而我們通常聽到的關於“一夜情”的傳聞也大都與這種雙向性的網絡服務有密切聯絡,正是這種便捷的網絡服務使人們的交友選擇自由度大大增加,同時選擇的風險也大大增加。
4.2.2性別特點
使用該項網絡服務的男女比例與CNNIC調查到的全國網民的性別比例見表8。
從靜態的眼光來看,無論是使用“同城約會”的網民還是全國的網民,其性別比例都是男性高於女性,在“同城約會”這種具有雙向交流功能的網絡服務中更是這樣,男性網民數量差不多是女性網民的2倍。互聯網照樣是“男人主宰的世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現實生活中男性的支配地位在網絡世界同樣存在,而且完全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各種媒體上,受眾經常聽到或看到有關基於網絡的詐騙、搶劫和強姦等惡性案件的相關報道,這其中受害者中絕大多數是女性。所以互聯網絡有時就“不由自主”地為這種種違法犯罪行為大開“方便之門”,儘管這些網站可能不是故意為之,如何確保“同城約會”的網民見面之後的人身生命及財産安全也不是網站的份內之事,但其中可能的不良後果是顯而易見的。網站在“燒錢”的同時已經逐步走向贏利的發展軌道,它關心的是有多少人使用它的這種“仲介服務”而財源滾滾,至於網民見面以後的死活安全與否,網站本身也只能在相關鏈結上開闢一些諸如“如何自保”,“網友見面安全須知”等的內容,或有選擇地(因為使用該項服務網民受到傷害的信息一般網站是不會提及的,這會影響到訪問量,直接決定網站的收益)發表一些從該項服務中得到滿意體驗和經歷的網民的反饋信息,其他的事情全部推給了社會。這就使我們清楚地看到網絡雙刃劍的問題,一方面它使人們走出傳統的自我的圈子,可以大大縮短和他人由陌生到朋友甚至戀人的時間長度,而且大大增加了擇友的範圍,個人包括照片等等在內的參考信息也得到了良好的展現;但另一方面,不穩定的因素也大大增加,因為網民是良莠不齊的,既有幽默浪漫如《第一次親密接觸》中的主人公者,更有以借網友身份見面為名,趁機行劫財、劫色之實的大量非法網民。
研究者認為,互聯網這一産業如果要保持持續贏利,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在這個方面就必須認真地面對上述問題。試想如果網民通過網絡的仲介見面以後,醜聞犯罪等消息不斷,使用該項網絡服務的網民勢必會減少,相關的管理部門為全局的穩定著想也一定會限制該項服務。所以如何在一個女性如此之少的情況之下規範網民的網絡行為,保護弱勢群體就提上了議事日程。
如表3和表5所示,異性之間發起的約會(2985)遠遠多於同性之間發起的約會(63)(χ2=2801.209***),説明 “異性相吸”的法則在網絡世界中同樣正確,大多數使用該項網絡服務的網民都想找到異性的朋友或戀人,當然在同性別之間的約會中也有試圖建立朋友或同性戀關係的,但其比例非常之小。在表5中,我們可以發現,在異性的約會選擇中,男向女發起的約會的各項也顯著地多於女向男發起約會的相應項目,這又進一步説明男性在“同城約會”中的主導地位,而女性則更多處於“被需要”的地位,二種選擇之間的人數差距是很大的,一方面可能説明使用該項服務的男性網民更加主動地發起約會,另一方面似乎也表明他們在現實中似乎不能完全找到符合自己的異性,所以要求助於網絡這個方便的工具,但是通過網絡就能找到了嗎?還是男性天生愛尋求新異刺激?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如表5所示,同性別選擇方面,女性比男性略顯積極,同時通過其選擇的比例看得出,女向女發起的約會內容以徵友和其他為主,其次才是找尋戀人,而男向男發起的約會則以找尋戀人為主。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的同性戀者都可以在網上尋找自己的“意中人”,説明這種便捷的工具可以滿足各種不同動機的人的選擇需要。
4.2.3約會目的
在表4中我們可以看到,約會目的最主要的前三個分別是徵友,戀人,和其他,顯著地高於聚會和出遊(當然,二者也可能是發展為朋友或戀人的前提,但其直接的目的卻很明確,是聚會和出遊)。網絡漸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相比較傳統的交往方式而言,這種方式使人們産生了更多的接觸和相識的機會,也可能使“一見鍾情”的幾率大大增加,而且發起約會之前要提供如此詳盡的“個人信息”,使雙方加深了解,同時如前面説的那樣:風險蘊藏其中。
CNNIC的調查發現[22],網民中未婚者佔57.8%,已婚者佔42.2%,未婚者在目前仍然是我國網民的主體。而且網民中18~24歲的年輕人所佔的比例為37.3%,25~30歲的網民佔17.0%,這個年齡是多數人的婚戀年齡,所以網絡也滿足了相當多的男女青年尋找戀人的需要,所以在約會目的中,以尋找戀人為目的的網民人數僅次於以徵友為目的的網民人數,位列第二。約會之前提供如此豐富的個人信息,可以説為一個兩情相願的美麗姻緣做了充分的鋪墊。有的網民在約會留言欄裏還專門標注“本人尋找終身伴侶,非誠勿擾,謝絕一夜情”或是“真誠尋找另一半,不要來開玩笑”……等語句,説明網絡也大大拓寬了人們的求偶方式。有多少人通過這種方法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並走入洞房、白頭到老我們並不清楚,但與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各種婚姻介紹所等仲介方式比起來,這種方式似乎更為先進,選擇的自由度也大大增加,更是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上的“徵婚廣告”所不能媲美的(網絡較其他媒體價錢便宜,而且內容豐富),所以“網絡徵婚”將來可能會更加蓬勃的發展。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問題的另一方面。由於網絡的匿名性和網民行為較少或很難受法律約束等特點,使上面的信息真假難辨,又涉及到對弱勢群體保護等相關問題。如果有人以假信息發起約會,使得別人“上鉤”,見面後心存歹意的網民“兇相畢露”,就會給另一方帶來或大或小的麻煩,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4.2.4網絡色情
通過表6,對約會內容的簡要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約會描述”或“昵稱”中直接提供手機號碼的網民,其約會動機以提供色情服務為主,其數量顯著地高於以找尋朋友為動機和空號以及未接聽的數量。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已經有相當數量的性服務提供者發現了“同城約會”這一既匿名又便捷安全的“廣告發佈”手段,直接在這裡發佈信息,代價只不過是被網站扣掉手機中的幾塊錢而已,卻能輕而易舉地“獵取”到他們服務的“消費者”。對於這種明顯的違法行為,其責任劃歸問題很棘手。另外,這個欄目對所有的人都是開放的,我國18歲以下的網民佔網民總數的17.6%,也就是説接近1040萬的未成年人網民,這對他們而言,也是一個很大的網絡傷害。況且,這僅是直接給出手機號碼的,那些並未直接給出聯絡方式的,在約會內容中有所暗示,一看便知是有問題的約會,比如對約會年齡的描述是0~99歲、極其挑逗性的語言、提出讓赴約會的人支付多少錢等等。
總之,與此欄目相類似的網絡欄目為用戶提供雙向交流服務的功能,這些服務使網民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多的自由空間,也拓展了人類交友和婚戀的方式。但與此同時,這也是對人性的又一次重大考驗,網民如何自律,提高道德水準,真誠、講信用在此“虛擬”的空間裏似乎顯得更加重要,因為這與網民的生命健康和財産安全緊密關聯。政府和網站如何建立寬鬆適度的網絡規範和發展出相應的保護弱勢群體的技術手段,這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這種新的交往方式,對傳統的倫理,對於人們的價值觀念、婚戀觀念也將産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如何揚善避害,進一步研究網民的在線行為(尤其是雙向的),使網絡産業良性發展,使網民享受到更大和更安全的實惠,應該作為今後的研究方向。
5結論
通過在線調查研究發現,從地域上而言,使用雙向交流功能網絡服務的網民多集中在網民絕對數量多的城市或省份之中,這些地方的信息化水平也很高。而且那些網民的數量佔全國網民總數比例高的地區,其網民使用“同城約會”這種網絡服務的網民比例也偏高,這又説明不是局部的現象,而是一個趨勢。從性別角度而言,在網絡的雙向交流之中,仍然是以男性為主的,同時異性之間的交流遠遠多於同性別之間的交流,交流(約會)的目的以徵友和找尋戀人為主。應建立相應的法律規範或網站引入新的機制和技術,加強對上網弱勢群體的保護。另外,有相當數量的以提供色情服務為目的的約會內容,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予以妥善的解決,防患于未然,使網絡産業更加良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20] [21] [2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3年1月)
(http:/ /www. cnnic.net.cn)
[2] Jeremy Q. Addicted to dot-com sex. Advocate (Los Angeles, Calif.) ,Feb 4,2003: 34~40
[3] Judith A, Levy and Strombeck R. Health Benefits and Risks of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 2002, 26(6): 495~510
[4] Wallace P.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9
[5] Grohol J M.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Addiction, 2000, 95(1): 139~140
[6] Holliday H. Hooked on the Net. Psychology Today, 2000, 33(4): 10
[7] Armstrong L. How to beat addiction to cyberspace. Vibrant Life, 17(4): 14~17
[8] Mannix M, Locy T, Clark K, Smith A K, Perry J, McCoy F, Fischer J, Glasser J, Kaplan D E, Mannix M. The Web's Dark Side In the shadows of cyberspace, an ordinary week is a frightening time.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00, 129(8): 36~45
[9] Hall A S, Parsons J.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001,23(4): 312-327
[10] Mitchell P. Internet addiciton: Genuine diagnosis or not? The Lancet, 2000, 355(9204): 632
[11] Fisher A. It's an addiction! Popular Science, 1999, 255(6): 45
[12]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y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5, 1996.
[13]林絢輝,閻鞏固. 大學生上網行為及網絡成癮探討.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001, 15(4): 281~283
[14]李靖, 趙鬱金. 上網愛好程度、人際信任與自尊的關係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02, 10(3): 200~201
[15]Brenner V. The results of an on-line survey for the first thirty day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8, 1997.
[16]Tompson S. Internet Addiction. (http://caclpsu.edu/-sjt12/mcnair/journal. html, 1996)
[17]Young K S. What makes on-line usage stimulating? Potential explanation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5, 1997.
[18] Suler J. The Psychology of Cyberspace. (http://www.rider.edu/users/psycyber.htmalm, 1999,1998)
[19] 轉引自林絢輝. 網絡成癮現象研究概述.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02, 10(1):74~76, 80
The Survey and Study of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izen
Who Use the Doubleacting Intercommunion Func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ternet media
Yi Xinfa
Abstract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izen who use the function of double- acting intercommunion of the internet. Ss were 3048 netizen who come from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Shenzhen, Chengdu, Hangzhou, Chongqing, Nanjing. All of them made use of the internet service called Dating in the Same City, in which were 1994 males and 1054 females. However, the methods of previous studies had poor ecological validity. This paper tri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izen who made use of the service that was based on collecting the behavior data in real internet situ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tizen who use the servic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8 cities; In the netizen who use the function of doubleacting intercommunion of internet, males are the dominant colony;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intercommunion between the opposite sex was more than the same sex significantly; Otherwise, the purposes of the intercommunion were mainly to looking for friends or lovers and so on; In addiction, there were some illegal informations that were related to eroticism, such as the advertisement of offering sexy service. The phenomenon should be on correlative department’s guard,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station h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the infirm netizen.
Key words the internet, the netizen, the function of doubleacting inter -communion, dating in the Same City, ecological validity.
(完稿于2003年6月)
責編:費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