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網友徵文 > 正文
網絡新聞失實探源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17日 17:10)

  作者:何武平

  近年來,因特網在我國傳播領域掀起了一股熱潮,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曾幾何時,人們之間的問候也不知不覺地由“你吃了嗎”變成了“你上網了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因特網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熱潮過後總是伴隨著冷思考。因特網究竟是不是“第四媒體”?亦或只是一種新技術?學界和業界對此進行了全面的探討,但目前尚無定論。就我而言,筆者更傾向於“技術説”。正如海德格爾所言,“技術不僅僅是手段,技術是一種展現的方式” 一,人才是技術的主宰,技術總是在人的操縱下參與對自然和世界的作用,從而從某一角度完成對事物的展示的。就像鈾能被用來製造原子彈也能用作核動力,網絡這種全新的技術在“展現”時也存在著不確定性。

  網絡應用到新聞傳播活動中,同樣是個充滿變數的過程。結合得好,新聞傳播活動如虎添翼;結合不好,則有可能危及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但目前人們似乎並沒有充分認識到這種潛在的負面作用。筆者欲以網絡新聞失實現象為切入點,剖析其中的深層次原因,以期引起人們的全方位思考。

  這裡研究的網絡新聞指新聞媒體網站和綜合性商業網站所發佈和登載的新聞。

  網絡新聞失實表現

  作為網絡傳播重要組成部分的網絡新聞,雖然以其快捷、全面、互動等方面博得人們的青睞,但同時也因其淺薄、蕪雜甚至虛假為人們所詬病,特別是普遍存在著的新聞失實現象更為認為所不齒。有學者認為,現今的網絡新聞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據相關調查表明,相當一部分受眾把報紙作為新聞信息的首選來源,而且文化程度越高越是如此。正視網絡新聞中存在著的不同程度的失實問題,已成了當務之急。

  (一) 標題

  網絡傳播學者彭蘭認為,新聞網站的設計多采用樹形結構,以主頁為“根”,各個欄目為“枝”,單篇稿件為“葉”二。 筆者認為,這種説法忽略了網絡新聞中標題的地位和作用。在複雜的頁面中,只有那些能夠引起受眾注意和興趣的新聞標題,才會使受眾産生點擊的慾望。事實上,可以説受眾就是通過標題來選擇新聞的。如果稱新聞網站為樹,那麼新聞標題就應該是樹上最奪目的嫩芽。

  如何吸引受眾的眼球是對新聞標題製作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問題也出在這裡。有些網站在製作標題時不惜手段,危言聳聽,誇大其辭,給人華而不實的感覺。受眾受到標題的吸引點擊進入,卻往往發現其內容與標題大相徑庭,頓時産生上當受騙的感覺。這種做法是對受眾的誤導和欺騙,最終也將損害到網站自身的聲譽和長遠利益,無異於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例如,搜狐網在5月3日登出了一則娛樂新聞,其標題是:“《又見橘花香》殺青,陳司翰陳怡蓉獻出第一次”三標題製作得極其曖昧,確實很能迎合某些受眾的好奇心。然而當他們點擊進入該新聞後,肯定連呼上當,因為,因為該新聞説的是這兩個主角都是第一次喝殺青酒,而不是某些受眾想象中的那樣。

  有些標題與新聞內容截然相反。同一天搜狐網登載了一條國際新聞,標題是:“非洲男聊友幫女大學生留學,愚人節訛詐80萬美金”四這條新聞轉載自《北京晨報》網站,新聞內容完全一樣。但《北京晨報》網站製作的標題為:“聲稱幫助到華留學,付酬金80萬美元,女大學生收到國際詐騙信”伍

  比較這兩個標題,可發現存在著天淵之別。後一個標題基本上能忠實與新聞的事實,但不知何故到了搜狐就變了個樣。只有兩個解釋:一是搜狐的編輯有意為之;另一個就是沒仔細閱讀原文就敷衍了事。實際上,現在有些網站新聞編輯的工作就是“拷貝--粘貼”,根本沒有仔細查看新聞內容,製作個嚎頭十足的標題然後把新聞內容粘貼上去便草草了事。

  (二) 內容

  網絡失實新聞的內容,必須從新聞來源上分類進行研究。目前網絡新聞主要有兩個來源:轉載傳統媒體的新聞,網站自行采編的新聞。內容失實包括局部失實和整體失實。

  1、 轉載的新聞

  目前大部分網絡新聞來自於各大傳統媒體。可以這麼説,如果這類新聞發生失實的話,其主要責任應該歸咎於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但網絡媒體憑其技術上的優勢卻能為虛假新聞的傳播起到“放大器”的作用,成為傳播鏈中極其關鍵的一節。

  國內各大網站曾在要聞版頭條位置轉載過南方某知名報紙的一則消息,稱 “拉登屍體已被尋獲”,並刊登出有關照片。後據考證,這是一條虛假新聞,消息引自美國的《Globe》雜誌。該雜誌是一份以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為主要讀者對象的花邊雜誌,專門刊登小道消息,居然也登上了國內主流媒體的版面。

  筆者認為,網絡媒體並不能因為這類虛假新聞來自傳統媒體就可不負任何責任,畢竟它們在客觀上也助長了虛假新聞的傳播,損害了公眾的利益,也必將損害自身的長遠利益。如果它們在登載之前能夠加以核實,而不是採取一味“拿來”的態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虛假新聞的傳播效果。至於這類新聞的內容以及如何防止失實新聞的發生,學界和業界已經進行了不少探討,本文就此略過。

  2、 自行采編的新聞

  受眾對網絡媒體特別是商業性綜合網站的詬病主要來自這類新聞。對於網絡新聞的弊病,有人這樣形容:為了追求速度而不顧真實;為了吸引眼球而有傷風雅;為了行業利益而無視規則;為了賺取利潤而販賣無聊六。筆者認為,其矛頭主要就是指向這些自行采編的新聞: 一類是網站根據用戶發佈的消息加工整理而成的新聞,往往道聽途説、捕風捉影,網站往往不經核實就自行發佈。去年韓日世界盃期間,國內網上各種小道消息漫天橫飛,一會兒説中國隊內訌了,一會兒又説哥斯達黎加國腳萬喬普服用興奮劑了,再則又是執法意韓之戰的厄瓜多爾主裁判被槍殺了……讓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各網站為了追求賣點,大炒猛料,置新聞真實性于不顧,不管三七二十一什麼消息都敢上,實在讓人為之咋舌。

  另一類就是網站工作人員編譯的國際新聞。新聞編譯屬於翻譯的範疇,無疑應該遵循翻譯的一般規則。關於翻譯,歷代譯界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理論,主要的兩種觀點是嚴復在1898年提出了“信、達、雅”三原則和傅雷于1951年提出的“神似而非形似”理論。“翻譯與原作之間的關係可以形象地比喻成風箏和牽引風箏的線。”七 也就是説,譯作雖是基於原文的一種再創作,但很大程度上總得受到原文的限制,必須忠實于原文,這是鐵定的原則。但有些網站在編譯新聞的時候往往不顧翻譯的基本原則,隨意篡改,胡編亂譯,不僅損害了原作,也必將對自身的聲譽帶來不利影響。

  某知名網站今年3月2日發佈了一則名為《克林頓想當陪審員竟被拒》的消息八,後該消息相繼出現在中華網、新浪網等各大網站之上。該文是根據美聯社3月1日上午的一篇新聞稿“Ex-President Clinton Tapped for Jury Duty”編譯而成的。對照原文,可發現其中錯誤百齣,甚至還有許多無中生有的東西。試舉一例:

  “David E. Kendall, Clinton’s lawyer, said that Clinton is ready and willing to serve. "The former president is subject to jury duty, he's done his part, and if selected he would serve," Kendall told The New York Times in Saturday editions.”

  克林頓的律師明明説的是“前總統被要求履行陪審團的義務,他已做了自己該做的部分,如果他被選上,他會去服務的。”譯文竟成了這樣:“克林頓的代理律師在法庭上表示,自己的當事人‘非常渴望’且已經做好了承擔新角色的準備,如果能有幸最終被選中,這位身經百戰的前總統必將在新的工作崗位上‘鞠躬盡瘁,全力以赴’,‘絕不放過一個壞人’。

  不知道那些豪言壯語從何而來,但很明顯夾雜著太多的個人情感和偏見,這樣的編譯已經變成了編造了。遺憾的是,這樣低劣的新聞譯作隨處可見,成為充斥網絡版面的垃圾。若不及時規範,將會混淆視聽,誤導受眾,後果不堪設想。

  另外,一些低級的常識性錯誤更是層出不窮。如football在英語是足球,但在美語裏卻是橄欖球的意思。有些網站編譯人員不懂其中的區別,一看到football就是足球,難免貽笑大方。再如,在某媒體網站上發佈了一篇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方新聞稿編譯的消息九,竟然把star譯成了行星(應該是恒星),把Jupiter譯成了金星(應該是木星)。這些都是不應該犯的錯誤,如果譯者能用點心,完全可以避免這種低級的錯誤。

  (三) 失實新聞的一個發展趨勢----國際新聞

  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網絡媒體,這幾年來發現的失實新聞都有向國外轉移陣地的發展趨勢。“牛津天才少女”假新聞案、“西點軍校學雷鋒”假新聞案、“大活人兩腎被偷”假新聞案……大有氾濫之勢。前些年的假新聞大都是一些感人或離奇的社會新聞,但因為事情發生在國內,一問一查,極容易露餡被人揭穿。一些媒體便把眼光轉向國外,覺得國際新聞再離奇再虛假也無所謂,而且受眾受到條件的限制也不容易核查,因此媒體便可以有恃無恐地大登特登。網絡媒體因為自身在時空方面的優勢,成了國際間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但若不加以有效管理,也會被少數人所利用成為假新聞的傳播渠道。事實上,這方面的例子已經很多了。

  網絡新聞失實原因:

  (一) 激烈的媒體競爭

  隨著網絡媒體的異軍突起,媒體的信息傳播手段越來越發達,媒體間的新聞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一定程度上也誘發了虛假新聞的氾濫。網絡媒體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佔得上風,它可以想出種種招數來吸引受眾的眼球,産生了兩個比較突出的弱點:

  1、 網絡新聞往往迎合受眾的興趣追求轟動效應、醜聞效應。前幾年前的李文和間諜案就 是美國媒體包括網絡媒體在內為了得到轟動效應而突出司法部和能源部在處理核洩露問題上的無能;為了迎合普遍存在的中國威脅論而誇大李文和案的政治意義。

  2、 為了搶頭條新聞,一味地追求時效性而犧牲新聞的真實性。追求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是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本無可厚非,但若是因為一味搶先而導致報道失誤,則有悖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我們知道,真實是新聞的第一生命,“維護新聞真實性的道德原則,就要求新聞從業人員通過認真查核、嚴格把關,做到新聞報道真實、準確。” 十

  今年3月29日上午,《中國日報》網站發佈了一則消息,稱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在一次慈善活動中遇害。隨後,搜狐、新浪、網易等國內知名網站相繼轉載了該新聞,並通過手機短信的形式在用戶中一陣風似的傳開。該新聞後被證實為一條愚人節惡作劇新聞,最初出現在模倣CNN網頁的個人主頁上(http://www.cgrom.com/news/law/gatesmurder/),始作俑者已經在其主頁上道了歉。且不説《中國日報》網站編輯人員是如何上的當,搜狐、新浪、網易等網站作為微軟的同行,核實一下真假並不是難事,但他們並沒有這樣做便匆匆發佈出去,實在令人費解。儘管該消息在發佈之後大約半小時就被證實為假新聞,各網站馬上將其撤下並作出澄清聲明,但無疑已經造成了不良影響,其作法實在值得反省。

  網絡媒體炒作甚至炮製虛假新聞,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新聞競爭。但其結果卻往往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受到道義、聲譽上的指責,反而使自己在新聞競爭中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

  (二) 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懲處機制

  1、 法規管理

  目前,針對網絡媒體從事新聞業務的管理法規和條例主要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國新聞界網絡媒體公約》、《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它們存在著很大的漏洞,無法涵蓋網絡媒體上的所有的新聞業務活動,不可能對實際操作起到有限的規範作用。

  《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第七條規定:“非新聞單位依法建立的綜合性互聯網站,具備本規定第九條所列條件的,……不得登載自行采寫的新聞和其他來源的新聞……”這就確定了商業性綜合網站沒有新聞采寫權。但《規定》在核定綜合網站新聞業務資質時又説,“有具有相關新聞工作經驗和中級以上新聞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的專職新聞編輯負責人,並有相應數量的具有中級以上新聞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的專職新聞編輯人員。”⑾ 這中間措辭含糊,可以這樣解釋:管理部門採取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這同時也為網絡新聞活動形成了一定的管理真空。在這樣的默許下,綜合網站往往自行進行新聞采編,如重大活動的網上直播、邀請嘉賓到聊天室接受訪談等等。

  《中國新聞界網絡媒體公約》的23家締約媒體約定,凡不屬於此公約的其它網站如需引用公約單位的信息,應經過授權,並支付相應的費用。筆者曾在一家商業信息服務公司工作過,負責網站新聞的日常維護。該網站採用新華網發佈的英文財經新聞,每天20條,每年支付費用20000元。毫無疑問,如果綜合網站僅僅登載傳統新聞媒體網站所發佈新聞的話,不但在內容上受到限制,而且還會大大提高運行成本。因此,它們大都利用政策真空自行進行新聞業務活動,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更無奈的是,由於沒有行之有效的法規來約束網絡新聞業務活動,造假者往往得不到法律的懲處。假新聞發佈以後,露了馬腳被人揭穿,但刊發假新聞的網絡媒體很少能夠勇敢地站出來承認錯誤,不久之後就故態復萌,一錯再錯。我國現在還沒有專門的新聞法。學界和業界一直在呼喚新聞法的出臺,希望它到時能夠為各媒體包括網絡媒體在內提供法律上的保護,也能對媒體的義務能有明確的規定,特別是能把網絡新聞業務納入正軌。

  2、 新聞道德建設

  魏永徵先生説過:“治理國家,法治和德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規範新聞傳播活動,也要法和道德並重。”⑿ 在開放的網絡世界,提倡新聞道德建設尤顯重要。筆者認為,互聯網不過是一個意見的平臺,提供發表言論的場所或通道。因此,適用於傳統媒體的那些新聞道德同樣適用於網絡新聞業務。

  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強網絡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道德的實施主要靠人們的自律和社會輿論的督促。實際上,國際新聞界十分重視以新聞職業道德來規範新聞傳播活動,不僅制定了新聞道德準則,而且還成立了新聞自律組織,如1940年成立的英國報業評議會就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在西歐、北美等地,若發生了剽竊或虛構新聞被視為奇恥大辱,記者不僅面臨著解雇,而且以後也很難在新聞界立足。我們可以借鑒這樣的做法,培養記者對新聞事業的責任心和神聖感。

  當然,新聞道德的通行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拿美國來説,媒體的報道發生了失誤,其它媒體可以批評,公眾和政府也可以批評。在這樣一個大家都參與、人人都有機會發表意見的社會裏,虛假和錯誤是不可能長久存在的,因為有來自各個方面的監督。遺憾的是,目前在我國這一機制尚未能有效發揮作用。不僅傳統媒體沒能相互監督和批評,相對開放的網絡媒體也沒有做到完全這一點。

  (三) 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蓋茨遇害”事件發生後,社會各界議論紛紛。以下是千龍新聞網在事件發生當天所進行的投票結果⒀:

  共有 2392 人參加了投票

  假新聞很正常,見怪不怪 31.3% 749票

  感到受了矇騙,非常氣憤 12.6% 301票

  希望提高新聞從業者素質 52.7% 1260票

  事不關己,高高挂起 3.4% 82票

  投票時間:2003-03-29-...

  根據以上統計,超過一半以上的調查對象認為新聞從業者素質有待提高。筆者在以往的工作經歷中研究發現,與新聞媒體網站相比,商業性綜合網站中新聞從業人員有新聞教育背景的微乎其微。有重要活動時,往往從社會上臨時招些在校大學生幫忙。從業人員大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業務培訓,不太講究業務規範。最重要的是,他們急需補上“新聞職責神聖”這一課。

  當然,並不是説只有新聞專業科班出身的才能從事網絡新聞。筆者的意思是,網絡媒體也應該加強業務的規範,也應該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江澤民同志説過:我們的新聞事業能不能發展起來,關鍵在於有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新聞隊伍。新聞競爭説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就網絡媒體來説,能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並且充分發揮自身長處,同樣得看有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新聞隊伍。

  結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各種電信終端的普及,網絡媒介無疑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會。在擁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優勢的同時,網絡媒介的發展也遭遇到一些挑戰,而假新聞的氾濫便是其中的一個“硬傷”。在全社會加強法制、道德建設的大背景下,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了。我們呼籲網絡媒體加強自律,呼籲有關部門加強監管,更呼籲社會各界行動起來共同抵制和批判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的現象。讓失實新聞無處藏身,讓網絡媒體健康成長。

  註釋:

  一 紹伊博爾德:《海德格爾分析新時代的科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二 彭蘭:《網絡帶來的變革》, 載《中國記者》1999年第10期;

  三 http://yule.sohu.com/69/99/article208999969.shtml;

  四 http://news.sohu.com/40/94/news208999440.shtml;

  伍 http://211.162.227.87/news/030503bjds4.htm;

  六 彭俐:《網絡需知天網在》,載《傳媒》2003年第3期;

  七 季蕓:《論電視紀錄片的翻譯》,載《現代傳播》1999年第8期;

  八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5/96/20030302/934220.html;

  九 http://www.cctv.cn.cn/news/science/20011128/134.html

  http://oposite.stsci.edu/pubinfo/pr/2001/38/pr.html

  十 張咏華 陳怡 方圓:《時效性並非新聞報道的唯一原則----美國傳媒有關總統選舉報道失誤引發的思考》,載《新聞記者》2000年第12期;

  ⑾《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第九條,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⑿ 魏永徵: 《新聞傳播法教程》,人民大學出版社

  ⒀ http://medianet.21dnn.com/7631/2003-3-29/33@762100.htm

責編:費溢群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