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畫頻道 > 徐州畫像石 > 正文

徐州漢畫像石的題材內容及藝術特點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7日 15:59)

  楊緒敏

  兩漢時期的徐州及周圍地區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貴族們生前奢侈享樂,死後幻想來世仍然享受榮華富貴,因此便竭力裝飾陰宅,用石刻的形式刻畫各種內容的圖像用以裝飾墓室的石壁及其它附屬建築物,以圖造就一個如同人間的生活環境。迄今為止,徐州發現和收集的漢畫像石已多達1200余塊,成為全國四大漢畫像石出土集中地之一。

  徐州漢畫像石的題材內容非常豐富,但總的來説,主要由“寫真”和“虛擬”兩種圖像組成。

  所謂“寫真”,就是以現實主義的手法真實、形象地反映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一類題材在徐州畫像石中比例較大。其中有反映貴族們宴飲、娛樂、出行、比武、狩獵等情景的,表現了主人生前鐘鳴鼎食、舒適安逸的生活。這類題材畫像的用意顯然是希望死者來生繼續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畫像石中還有反映漢代社會生産勞動情況的。如睢寧縣雙溝出土的“牛耕圖”,形象地反映了漢代二牛拉犁的情景。賈汪區青山泉出土的“紡織圖”則反映了漢代婦女從事紡線織布的全過程。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幅畫像都不是獨立構圖的,它們所在的畫面上,都有貴族會客、交談的場景,顯然這些勞動者是其傭工。畫像石中還有反映漢代人們體育娛樂活動的:比如銅山縣洪樓出土的“力士圖”、“百戲圖”、苗山出土的“比武圖”等,就多角度地刻畫了力士練功、比武的場面和藝人表演“角抵戲”的高超技藝。總之,漢畫像石多角度地再現了漢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富有濃厚的人情味、世俗味。

  所謂“虛擬”,就是以浪漫主義的手法表現漢代人某些思想意識和宗教幻想。這種“虛擬”有的來自遠古的神話傳説。如自古以來就有女媧造人、伏羲、女媧兄妹結為夫妻繁衍人類的傳説。徐州漢畫像石中多次出現伏羲、女媧或手持日月,或兩尾相交的景象。此外還刻有傳説中神農氏、黃帝、羲和等形象,表現了漢代人對傳説中始祖的崇拜。還有的題材來自宗教的幻想。徐州是東漢佛、道思想的傳播中心之一。佛、道思想的傳播,使漢代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重要變化。佛教宣傳的輪迴轉世説,道教宣揚的“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等觀念深入人心。人們逐漸把“仙境”當作死後渴望到達的理想之地。這種觀念上的變化,也反映到畫像石上,於是出現了眾多以“仙人”、“仙境”為題材的圖像。比如沛縣棲山漢墓就出土了迄今僅見的一幅坐在仙閣中的西王母圖像:畫面上有兩層仙閣,樓上西王母頭上戴勝,憑幾而坐,樓下有一大鳥口銜食物。樓外有兩仙人搗藥。上方有三足烏和九尾狐,皆口銜食物向仙閣而來。這與《山海經海內北經》所謂“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的記載基本相符。此外還有刻畫仙人東王公及傳説中的鳳凰、九頭獸、比翼鳥、兩翼龍等祥禽瑞獸的圖像。這些題材畫像的出現,反映了佛、道思想對人們的影響,同時也寄託著人們對死後升入仙界的嚮往。

  徐州漢畫像石在構圖上一般把“寫真”、“虛擬”兩種不同性質的圖像以分格的形式將其分開。如有的將畫面分為上、中、下三格:上格刻仙鳥神獸,描繪的是虛幻的仙境;中格刻狩獵的情景,下格刻車馬出行,展示了活生生的人間世界。但有時在“寫真”的畫面上也點綴一些“虛擬”的奇禽異獸等物象,主要取其吉祥之意。構圖上的分格,有時又不僅僅是為了區分圖像的性質,如有的畫像石將畫面分為四格,第一格刻人物會面,似一人邀請三人;第二格刻四人同行;第三格刻二人比武;第四格刻互相揖別。整幅畫像宛如一組連環畫,展示了畫面的連貫性。

  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作者往往不以寫真求實為滿足,而是以形寫神,著力刻畫物象的神情或神意。如著名的“力士圖”,畫面上五個力士均雙目圓睜,動作各異,形象極其生動傳神。為了表現力士用力過大,作者別出心裁,故意將幾位力士的腳刻到畫框的下界外,表現了漢代匠人們在構圖表現手法上的高超技藝。

  轉載自光明網

  參考書目─

  徐州漢畫像石 : 中國漢代畫像石藝術 / 徐毅英主編 北京 : 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1995

  徐州漢畫像石 / 武利華主編 北京 : 線裝書局, 2001

  徐州漢墓建築 周學鷹 北京: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1

責編:徐建委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