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石》特種郵票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7日 15:57)
1999年3月16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一套文物題材的郵票——《漢畫像石》特種郵票,在海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此套郵票共6枚,其(6-2)“紡織圖”、(6-3)“舞樂圖”取材於江蘇徐州地區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為紀念這套郵票的發行,江蘇省郵資票品局和徐州郵政局特以此兩圖設計製作了紀念磁卡一套2枚(與郵票同圖)。
郵票發行紀念卡是磁卡家族中一個新的品種,由郵政部門專為發行新郵而製作發行。此套《漢畫像石》郵票發行紀念卡的推出,不僅為集藏愛好者豐富了收藏與研究內容,還可以作為開放類集郵的素材之一。
在《〈漢畫像石〉特種郵票發行紀念卡》中,(2-1)為紡織圖。原石1953年出土於銅山縣單集鄉洪樓村,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此畫像石高99厘米,寬216厘米,畫面分兩個層次:上層為人物故事;下層是一座富豪莊園,右邊有娛樂表演,一間大廳坐滿了觀賞者,其中“紡織圖”位於下層左邊的織布操作間。郵票取材的紡織圖畫面,清晰地展現了漢代紡織工藝中的三個環節:1.用絡車調絲,2.用緯車搖緯,3.用織機織絹帛;而在其內容上則刻畫了幾名織女在緊張地勞作,全然不顧室外戲耍舞樂的喧囂,足見“忙於生計”的壓力,可謂是漢代古詩“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的生動寫照。學術界認為,紡織圖的畫面不僅從一個側面表現出漢代社會的文明程度和古代先民的智慧與創造力,也是研究紡織技術發展史的重要資料之一。尤其是腳踏提綜式斜織機技術,織女坐在木質機床上踏動腳板,通過杠桿原理將底部經線拉上和落下,然後投梭加緯線而織成布料。這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技術,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2-2)為舞樂圖。原石在上世紀30年代出土於沛縣古泗水,現藏徐州漢畫像石陳列館。此畫像石高1.6米,寬0.6米,畫面分上、中、下三格,主圖分別為舞樂圖、博奕圖、車馬圖,郵票圖案取舞樂圖。其畫面所表現的內容,實際上是舞蹈娛樂場景。圖案中,一窕窈女子扭腰舒袖,表演着漢代流行的長袖舞。此長袖舞中舞袖動作,是我國古代舞蹈藝術最基本的特徵之一。舞者翹袖折腰,長袖繚繞,這輕盈柔曼、婀娜多姿的舞蹈,表現出很強的流動起伏的藝術效果。長袖舞由先秦時期小舞“人舞”發展演變而來,憑藉長袖交錯飛舞的千姿百態來表達思想情感的變化,舞姿如同弱柳臨風,飄拂不定,十分嫵媚動人,曾有“一見傾城”之譽。在舞者旁邊,一女子在作疊案倒立造型。此項雜技通過表演者矯健優美且伴有旋律的各種動作,來表達喜慶氣氛和對美的追求。從圖上看,撫琴伴奏的“樂隊”悠然溫謙,忠於職守。該圖整體佈局主次分明,有聲有色。
徐建委採
責編:徐建委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