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畫頻道 > 徐州畫像石 > 正文

徐州風情畫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7日 14:50)

  徐州是我國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時代稱為彭城邑,秦朝統一中原後,改為彭城縣,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項羽曾建都彭城。漢朝時,劉邦曾封其弟劉交為楚王,號稱楚國,建都彭城。東漢時改稱為彭城國,東漢末年,曹操把徐州刺史部治邦,由郯城遷到彭城,彭城開始稱為徐州,所以今日徐州,也有人以彭城之名稱呼。由於古泗水和汴水在彭城交匯,在春秋戰國時代,是諸侯爭霸中原的必爭戰略要地。

  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後,封其同父異母弟劉交為楚王,建都彭城,傳到第六代曾孫劉注時,他為自己選定了小龜山,營建墓園。小龜山是著名的古戰場九里山的余脈,全部是石灰岩山體。據説,楚漢相爭時,韓信曾在這座山的附近,設下十面埋伏,圍睏了項羽。

  漢墓宛如地下宮殿

  墳墓是利用小龜山的天然地形、地質,以人工在堅硬的石塊上,開鑿出來的墓穴。包括了14個墓室,及長長的墓道,總面積達500多平方公尺,幾乎掏空了整座小龜山,是目前徐州所出土最大的一座地下宮殿。

  墓道共有兩條,開口在一條水平線上,東西平行,相距20公尺。墓中有56公尺長的甬道,鑿工十分精細,而且經過打磨,甬道兩旁都有排水溝,直通墓外,因此進入墓中,絲毫沒有潮濕的感覺。走完甬道,是14個相連的墓石,分別屬於劉注及其妻,根據隨葬品出土的情況判斷,屬於劉注的墓室,有歌舞廳、會議廳等,墓頂是兩坡式,有雕刻十分精微的線條,劉注的棺墎是主室,有許多男性的禦者俑。屬於其妻的墓室,也有同樣豪華的設備,但卻在主室後方,多了廚房、儲藏室、水井等。值得一提的是,井中水及飲馬池中之水,都是經過巧妙設計,在墓外收集雨水,而流入人造井及飲馬池中,當水滿溢時,就從兩旁之排水系統排出。據推測,這座地下宮殿,距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可見先賢的智慧,不僅先進,且十分科學。

  漢畫像石刻畫當時貴族生活

  徐州漢畫像石,最早見於文獻的,是東晉伏滔《北征記》一書,他在徐州城北,看到一座石棺,就寫下了「皆青石,隱起龍鱗鳳之象」。由於徐州市附近,有大量的漢代墓葬出土,而漢畫像石,多用在墓室中,因此,這一類文物,特別豐富,徐州市內,就有一座藝術館,展覽400多塊。有精緻圖案的漢畫像石,刻畫了當時貴族的生活狀況,包括飲宴、歌舞、車馬、游獵、博奕及儀禮、典章制度、樂器等,基至包括了雜技表演「吞刀吐火」、「魚龍漫衍」等節目畫像。

  漢兵馬俑製作精細

  至於漢兵馬俑,建在獅子山西麓,於1942年出土,3座坑都在由東向西的並行線上,共出土2,300件兵士俑、陶馬120件、騎兵俑100多件,高約1尺左右,比西安秦兵馬俑小巧。這批陶俑,製作得非常精細,呈青灰色,叩之有金石聲。兵馬俑是漢朝陵園陪葬的一個組成部份,是倣真軍隊進行的送葬場面,除帝王外,只有獲得特殊功勳的王公大臣,才能享受這種殊榮待遇,因此,推測此墓,應是第三或第四、第五代楚王的陵墓。兵馬俑出土後,推測出主墓室一定就在附近,但因限於財力,至今尚未挖掘。

  徐州三絕,都是大陸國家一級文物,嚴禁攝影,所以參觀的人雖多,圖片流傳卻很少。

  淒迷哀怨燕子樓 樓小名大

  徐州的燕子樓,樓小而名大,凡是到過徐州的人,都會為那段哀怨淒迷故事所吸引。小樓現在雲龍公園知春島上。上有回廊,下有平臺,四面環水,風景絕佳。此樓原是唐朝徐州泗濠節度使張建封府邸中的一部份,張建封死後,軍士擁護他的兒子張愔為留侯,並對抗朝庭的鎮壓。朝庭不得已只好任命張愔為徐州刺史。張愔治軍嚴明,受到軍士的擁護,也逐步得到朝廷信任,後來升任徐州武寧軍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7年後升任兵部尚書時,卻身染患重病,在元和元年病死。

  張愔與關盼盼愛情故事感人

  張愔是一位非常風雅的儒將,他能詩文,通音律,家中蓄養的歌舞伎女也都通詩書,其中有關盼盼者,是最出色的一位,深受張愔寵愛。白居易於貞元19年到徐州,曾在張府作客,見到關盼盼,留下美好深刻印象,於是在他以後新寫的詩序中寫道: 「徐州故張尚書,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態,余為校上郎時,游徐、泗之間,張尚書宴余,酒酣,出盼盼以佐歡,歡甚,余因贈詩:『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

  張愔死後,關盼盼獨居燕子樓,十多年足不出戶,曾有豪富貴人,願出鉅資聘盼盼,都被其拒絕。這段故事,古今聞者,都唏噓不已。蘇軾過徐州,夜宿燕子樓,曾寫下了:「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寥寥數語,道盡了燕子樓中的愛情故事,也抒發了「寂寞無人見」的淒涼情懷。而今,游人登樓憑吊,可以想象清風明月之夜,盼盼憑欄獨坐時的落寞心情,一代美人,名與樓並存,千古之後,仍令人追思不已。

  「饦湯」別具風味是著名地方小吃

  到徐州,必先嘗當地著名小吃饦(音啥)湯,據説此湯原是彭祖調配的,原名叫做野雞湯,是用母雞(最早可能用野雞)、豬骨、五花肉、麥仁、蔥、姜熬成的,略帶濃稠的湯。傳説幹隆皇下江南時,在品嘗此湯後問:「這是啥湯?」後人就把原來的「野雞湯」改為「啥湯」,以後慢慢演變成「饦湯」,成為徐州最具特色的小吃。

  和饦湯搭配的,還有烙得極薄的餅,及細如髮絲的油炸 子,薄餅卷 子,越吃越香,配合香濃的「饦湯」,相得益彰,是價廉物美的早餐。

  徐建委採

責編:徐建委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