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頻道 > 中華大地 > 正文

世界農業史(下)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8日 16:48)

  在中世紀實行三圃制的歐洲,農業生産管理較為粗放,一般用撒播方式播種,幾乎不進行田間管理,産量很低。從羅馬帝國滅亡到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前,歐洲各地穀物的單位面積産量很少提高,在生産技術上也無多大改進。如中世紀的德國只是把三圃制大體普及到全國,休閒地上犁耕的次數從3次增加到4次,施肥技術有所改進而已。

  中國 從春秋戰國實行鐵犁牛耕進入傳統農業階段後,基本上結束了撂荒制;但沒有實行二圃制和三圃制,而是以提高單位面積産量、充分利用土地的精耕細作為主,走上了土地連種制的道路。鐵制農具出現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最初以小農具為多,到戰國中期之後,帶有鐵制犁鏵的耕犁就逐步得到推廣。封建地主制下的小農經濟為農業生産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一時期除擴大耕地面積以外,更重要的是開始實行深耕易耨、多糞肥田措施,而各地先後興修的芍陂(安徽)、都江堰(四川)、鄭國渠(陜西)等大型水利工程,以及約在西漢末年開始出現的龍骨水車(翻車),又為精耕細作提供了灌溉條件。從秦漢到魏晉南北朝,北方旱農地區逐漸形成耕—耙—耢的作業體系,建立了一整套保墑抗旱的耕作措施。在江南,經過六朝時代的開發,唐宋時適應水田地區的整地耕作要求,則形成了耕一耙一耖的水田耕作技術體系。為了便於耕翻起壟,至遲到漢代已有鐵制犁壁。漢代還發明了耬犁,提高了開溝播種的效率。唐代水田用的江東犁,形制已相當完備。唐宋以後,江南地區修築圩田,形成水網,再用筒車、翻車提灌,做到了水旱無虞;在東南、西南的丘陵山區,則修建梯田,有利於生産及水土保持。為了有效地恢復並增進地力,除倒茬輪作外,對肥料的施用也更加注重。北魏《齊民要術》比較完整地概括總結了這個時期的農學成就。

  明清以來,中國的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如太湖周圍等糧食産區,因種植桑、棉等經濟作物,需從外地調進糧食,促進了糧食生産的商品化。在花生、煙草乃至甘蔗等其他經濟作物逐步形成較為集中的産區之後,也都出現了類似情況。這時,由於在一些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貧瘠山區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産作物,以補救糧食的不足,全國作物生産的佈局有了變化。在土地利用上,除通過北部和西北部的墾殖開發擴大了全國耕地之外,更重要的是由於復種和間、混、 套種等多熟制的推廣,提高了復種指數,傳統的精耕細作技術也有進一步的發展,從而使這個時期主要作物的單産和總産都有所增長。但在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歷史過程中,以勞動集約為特點的農業生産技術體系終未出現質的變化,這是導致近現代農業生産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代農業階段 現代農業是有工業技術裝備、以實驗科學為指導、主要從事商品生産的農業。由於技術發展水平的差別,它在西方又經歷過近代和現代兩個時期。近代時期始於産業革命之後,止于20世紀初,是從古代農業向嚴格意義上的現代農業轉變的過渡階段。這時除了還利用手工農具、畜力農具並施用有機肥外,部分地區已開始從三□制過渡到四□輪栽式農業。嚴格意義上的現代農業階段,是在20世紀初採用了動力機械和人工合成化肥以後開始的,到20世紀中期,一些工業發達國家都已先後完成這一轉變。它著重依靠的是機械、化肥、農藥和水利灌溉等技術,是由工業部門提供大量物質和能源的農業。由於現代農業勞動生産率的提高,農業人口逐年減少,但投放在單位面積上的能量則逐年提高,在有的國家,其投入量甚至已大於所生産食物包含的能量;同時對環境的污染也日益加重,這已成為現代農業面臨的迫切問題之一。

  現代農業在不同的地區和國家,經歷過不同的發展過程,大體如下。

  資本主義農業的確立 在西方,英國在14世紀廢除農奴制以後,經過16~18世紀的圈地運動,農業中資本主義的大租佃農場已佔絕大多數。其他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發展,經歷了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是美國式的道路,它是在徹底摧毀封建土地關係的基礎上,在小農經濟自發分化的過程中,建立起資本主義的農場經營。法國農業基本上也是沿著這條道路發展的,但它沒有象美國南方那樣經歷過大種植園式的生産組織形式。另一條是普魯士道路。在德國,實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資産階級改革,沒有徹底消滅封建的土地關係,農奴-地主經濟是逐漸地過渡到資産階級-地主經濟的。 容克(地主)經營的莊園不但被保留,而且有所擴大。同時,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從農民中也緩慢地分化出少數富農來。1861年廢除農奴制的俄國,基本上也是沿著保留封建殘余的這條道路發展起資本主義生産關係的。在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後,曾由政府頒布過地稅改革條例,只是部分地廢除了舊的封建關係,因而後來佃農日益增多,土地經營更加分散,影響了資本主義在農業中的發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經過再次土改才在農村中徹底廢除了封建的土地佔有關係,但小農經營仍然佔絕對優勢。

  西歐近代農業技術的變革 西歐農業上的技術改革以英國為最早,大體上和産業革命同時進行。18世紀末,塔爾所倡導的中耕法和設計的馬拉式條播器及中耕機得到逐步應用推廣,開始改變了中世紀遺留下來的粗放經營方式。19世紀初,A.揚對輪栽式農業進行了理論上的概括,並在實踐中加以推廣。這种經營方式由於最初推行于倫敦西部的諾弗克郡,又被稱為諾弗克式農業。它是把耕地分成4個部分,輪換種植蕪菁、大麥、三葉草和小麥。其中,放牧地由於放牧多已改為舍飼,而不再單獨存在,擴大了耕地面積。同時,包括豆科牧草在內的合理輪作措施和較為精細的田間管理,使單産也有所提高。這樣,輪栽式農業就逐步取代了三圃制。土地不再實行休閒,耕地得以充分合理利用。這種農業經營方式傳到歐洲大陸時,曾被認為是唯一合理的農業而受到讚譽。

  美國近代農業技術的變革 美國從早期殖民地時代到19世紀60年代南北戰爭前,就已是向歐洲輸出穀物和棉花等農産品的農業國。歐洲移民在驅逐了原來土著印第安人並侵佔了他們的土地後,北部出現了自耕農的小農場,南部則從非洲運進黑人,建立起大種植園,以後又不斷向西部擴大耕地和牧場。大量移民的流入和技術的改進使農業生産有了一定提高。在這基礎上擴大出口,將大量廉價穀物和棉花輸入歐洲市場,又促使西歐農業發生變化:英國被迫縮小穀物生産規模,部分耕地被改為牧場,農民流向城市或移居海外;法國、德國等則採取保護貿易措施,國內農業仍能緩慢地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地多人少、勞力不足的美國農業為了迅速提高産量,進行了農機具的改革。19世紀初開始使用畜力農業機械,1825年第一台馬拉棉花播種機註冊登記,接著穀物收割機、畜力脫谷機、玉米播種機及割草機等相繼問世。到19世紀50年代,馬拉農具已普遍使用。1850年美國開始使用蒸汽機,最早是用在脫谷機上。1870年試製成第一台蒸汽拖拉機,1910年生産出汽油拖拉機。進入20世紀後到20年代,則是蒸汽機與內燃機爭相發展的年代。此後蒸汽機即被淘汰。美國是以農機具的改革作為技術革命的起點,實現農業機械化的。但在20年代以前,田間管理一直較為粗放,地力主要靠輪作來維持,一般很少施肥,所以單産提高不多。

  發達國家農業的現代化 從20世紀初主要是20年代開始,農業生産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進入現代化時期。它的標誌是:內燃機牽引的輪式通用拖拉機逐步成為農業生産上的主要動力;J.von李比希礦質學説的提出和F.哈柏氮肥合成法的成功,使化肥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實現在美國用了近30年的時間。其發展的次序是先從固定作業和耕種開始,最後才逐步實現田間管理以至收穫的機械化;而收穫作業則是從小麥、玉米、大豆等開始,再逐步擴大到甜菜、馬鈴薯和棉花等作物。其他西方國家略遲于美國。法國是從30年代初開始,到1955年才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除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4年,實際上用了20年的時間。英國也是從30年代初開始,但在二次大戰後就完成了,為時不到20年。聯邦德國稍後,是在1935年開始的,到1955年也基本實現了。蘇聯在實現農業集體化的基礎上,從1929年開始對農業實行技術改造,也在1955年結束了這個技術轉變過程。與農業機械化過程相配合,農用汽車和農村電氣化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美國從40年代以後轉向採用化肥和其他技術措施來提高農業産量。在這個新時期中,化肥工業迅速發展,複合肥料、長效肥、微量元素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相繼出現。各種化學農藥則為病蟲害和雜草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在土地利用上,化學滅草劑的應用為實行最少耕作法提供了可能。有些地方輪栽式農業向專業化的自由種植過渡,出現了小麥、玉米、棉花以及蔬菜、果樹等的大規模專業化經營。畜牧業和園藝業中還出現了更加集約化的設施型農業。

責編:肖闊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