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頻道 > 中華大地 > 正文

世界農業史(上)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8日 16:47)

  約在1萬年前,人類在逐步學會馴化植物和動物的同時,擺脫了完全依靠採集和狩獵為生的階段,開始了農業生産。在以後的漫長年代裏,農業隨著生産工具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進而不斷發展。就世界範圍看,農業生産大體上經歷了原始農業、古代農業和現代農業 3個階段,但不同地區的發展由於歷史、地理等條件的不同而有差異。

  原始農業階段 開始於新石器時代的原始農業是以磨制石器工具為主、採用撂荒耕作方法、通過簡單協作的集體勞動方式來進行生産的農業。從它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農業的起源不限于一時一地。首先是在南緯10到北緯50之間的一些地方,開始了從採集、狩獵經濟向原始農業的過渡。西亞、北非、中國、印度及中美洲等地古老文明的出現, 最初都同農業的發生直接有關。人類早期使用的生産工具是木棒,同時還學會了把石斧、石鋤等經過磨制的石器縛在木棍上,用來開荒掘地,種植作物。後來有些地方發明了簡單的木犁和青銅農具,並用馴化了的牛、馬等大牲畜作為役畜來牽引。但主要的工具仍是取自自然界的木、石等材料,主要的動力也還是人的勞動。土地在耕種一段時間後地力衰竭,就丟棄不用,等待自然恢復。

  從生産的構成看,這時的農業一般是兼有種植業和養畜業的混合農業。但二者在發生時間上的早晚,以及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中所佔的比重有很大差別。種植業出現于母系氏族社會,最初由婦女承擔。可能是在常年的採集活動中,了解了一些植物的習性,才把其中適合人類需要的馴化成為栽培植物。養畜業的産生同樣是通過狩獵活動的漫長實踐,對一些具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進行馴化的結果。最初被馴化的是小動物,數量也少,後來才有了較大的畜群,用大牲畜作役畜是較晚以後的事。原始農業發展緩慢,經歷了刀耕和鋤耕兩個時期,歷時達六七千年之久。它的突出成就就是對野生動植物的馴化,今天常見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大多在4000年以前已基本完成馴化過程。但由於生産技術水平低和不穩定,仍經常以採集、狩獵作為輔助手段。

  原始農業首先出現在下列幾個地區。

  西亞地區 原始農業在西亞的底格裏斯和幼發拉底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及其鄰近地區出現較早。20世紀20年代以來考古學、文化人類學和民族植物學的研究證實,在今伊拉克、巴勒斯坦境內,距今八九千年前人類已開始從事農業生産。在約旦河口的耶利哥和伊拉克的耶莫等地都曾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出土了石斧、石鐮、石臼等經過磨制的石器;在耶莫地區,還發掘出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間的中間型粒係小麥和栽培六棱大麥的遺物。同時出土的還有豌豆和扁豆等。養羊業在當時也已成為主要的生産部門。居住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在公元前4000年金石並用時期,就已發展了灌溉農業。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在有名的《漢穆拉比法典》中提到了耕犁和耕牛等役畜;此外,對有關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牧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園等,也作了具體規定。這些地區後來由於戰亂頻仍,水利失修,溝渠湮塞,加上盲目擴大耕地和濫伐森林加快了水土流失,到公元前 4世紀時農業生産就漸趨衰落。

  埃及 埃及的原始農業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尼羅河的定期氾濫使沿岸土地得到灌溉,沉積下來的淤泥含有較多肥分,又有利於作物生長。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王國時期,已經有了牛拉的木犁、碎土的木耙和金屬製作的鐮刀;牛和毛驢已用作役畜;農作物有大麥、小麥和亞麻,還種植橄欖、葡萄以及多種蔬菜。後來的中王國時期,對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維修又有所改進,形成發達的古埃及文明。但是,埃及的農業只限于尼羅河兩岸,沿岸耕地寬度有限,很少擴展餘地,且又臨近灼熱沙丘,農業生産受到一定限制。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人征服後,農業生産也衰落下去。

  中國 中國的原始農業約有近 1萬年的歷史。當時北方黃河流域是春季乾旱少雨的黃土地帶,以種植抗旱耐瘠薄的粟為主;長江流域以南是遍佈沼譯的水鄉,多栽培性喜高溫多濕的水稻。最早都實行撂荒制。近幾十年來,黃河流域發現了不少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如河南新鄭裴李崗、河北武安磁山村等處,都有石斧、鋤、石鐮以及石制杵臼等出土。這些農具磨制精細,配套完整。在磁山遺址下層發現有糧食和豬、羊等家畜骨骼以及紡輪等物,説明畜牧業和手工業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已佔一定地位。西安半坡遺址除出土有石器、陶器、骨角器等農業和漁獵生産工具外,還有加工、貯藏食物的器具以及保存較為完整的粟和菜子等,説明農産品加工和園藝生産也已有一定的發展。長江流域的水稻生産,根據湖北京山屈家嶺、浙江吳興錢山漾以及江蘇南京青蓮崗等出土的實物遺存,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而1976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7000年前的炭化稻穀、稻殼、稻稈以及一些保存完好的骨制耜、鏃、錐、針和木制農具,則又把中國水稻生産的歷史年代大大提前,並且説明了中國水稻栽培是從南向北推移的。到商代,據甲骨文和各地出土的實物看,青銅農具已經出現,但未在農業生産上大量使用;一般農具雖較前有所進步,但仍多以木、石為主。木犁也已出現,似乎沒得到推廣。當時的作物已有黍、稷、稻、麥;家畜繼犬、豬、雞牛、羊之後,馬也已被馴養。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被利用的蠶絲,隨著栽桑技術的發展,又得到進一步普及。到了西周,雖實行撂荒制,但新墾田不斷增加,農具的形制續有改進,所謂“六谷”、“六畜”都已分別形成,農□也已有了明確的分工。

  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原始農業起源甚早。根據多年來發掘的材料,已發現公元前2350年至前1750年之間的哈拉帕文化時期大小遺址100多處,説明當時農業生産已達相當水平:主要種植的作物有大麥、小麥和豌豆等,並開始了世界上最早的亞洲棉花栽培,水稻栽培也已遍及許多地方;家畜有牛、羊、豬、雞等,晚期遺址中還發現了馬骨;除了木石農具以外,青銅制的鋤和鐮已有應用。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原在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他們原以遊牧為生,後定居朱拿木河和恒河流域,向當地的達羅毗荼人學習農業。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今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出現的20多個奴隸制小國農業中都已開始使用鐵器,從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速了階級的分化,形成了所謂種姓的社會等級制度。當時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生産的,主要屬於賤民階級的勞動者;而以土地公有、農業和手工業結合,並實行固定分工為特徵的村社制度則一直延續到19世紀中葉,這就使農業生産力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

  美洲 新大陸的印第安人,早在歐洲移民來到之前,就已獨立地形成了原始農業,尤以中美洲及中央安第斯地區較為發達。近年來從墨西哥的特瓦坎和瓦哈卡谷地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公元前至16世紀西班牙人入侵之前的完整地層,證實以玉米為主的植物馴化歷史,在當地至少已有7000年之久;而真正的農民定居生活和農村的形成也不會晚于5000年前。印第安人除種植玉米外,還培育了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等一大批在當今世界上受到廣泛利用的作物。此外,他們還馴化了羊駝和火雞,但從未飼養、使役過在舊大陸所常見的役畜。他們不會冶煉,沒有製造過耕犁。但有些地區確已從新石器時代發展到青銅器時代,並進入了階級社會。

  古代農業階段 古代農業是使用鐵、木農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風力和自然肥料,憑藉或主要憑藉直接經驗從事生産活動的農業。由於這一時期農業主要是在生産過程中通過積累經驗的方式來傳承應用並有所發展的,又常稱之為傳統農業。由原始農業進入古代農業的過程,在西方是從奴隸制的希臘、羅馬開始的,在中國則發端于春秋戰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時候。由於古代農業開始使用鐵犁牛耕,便於深耕細作,農業生産出現了一次飛躍。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歐洲國家為了利於農牧結合和恢復地力,實行休閒、輪作中包括放牧地的二圃制和三圃制;在中國則是在廢除撂荒制以後走上了土地連種制的道路,實行精耕細作,種植業和養畜業進一步分離。 古代東西方農業雖有這些不同點,但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農業都是最主要的經濟部門。18世紀中期隨著資本主義在西方的興起,古代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過渡;而東方國家,包括日本在內,卻是在較晚的時候才開始這一轉變。

  古代農業的發展情況可以下列一些國家和地區為代表。

  希臘 歐洲農業的發生比兩河流域晚3000多年。希臘前陶新石器文化最初階段的時間約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創立這些文化的是當地土著居民。當時已有不少農業村落的雛形,其遺址中都發現有石骨器農具、炭化穀物和羊骨等,説明早已進入農業、畜牧階段。約在公元前3500~前3000年,希臘克裏特島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點的克裏特和邁錫尼文化,開始使用銅和青銅農具。到公元前1130年。多裏亞人開始使用鐵器。最早的鐵制農具是鐮刀,接著其他鐵制農具也迅速發展起來。在城邦國家建立的早期,木犁就已裝上了鐵制的犁鏵。農業産量的增加推動了工商業和文化的發展。在這基礎上形成了雅典、斯巴達等奴隸制國家。到公元前5世紀中期,在希臘全境除人口稀少的南方山地外,可利用的木材已經伐盡,實行了幾百年的二圃制也告結束,開始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實行穀物與蔬菜輪作的一熟制,在較為貧瘠的地方則採用了三圃制,交替種植大麥、稷並安排休閒;還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始灌溉,修築梯田。以後又在地力較差不適於栽種作物的地方建立果園,種植葡萄和橄欖,並把産品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出口換取糧食。希臘的多數城邦國家就這樣從農業國逐步轉變為工商業國家。

  羅馬 羅馬地區最早的遺跡年代可上溯至公元前1500年,在公元前1000~前500年時已形成農業村落,它繼希臘之後在意大利中部崛起,並不斷擴張其版圖。從加圖、瓦羅、克路美拉等人所著的農書中,可以了解到當時農業生産的一些情況。奴隸制大莊園適應地中海沿岸冬季多雨夏季乾燥的氣候條件,實行二圃制的經營方式,從春到秋的休閒期中實行3~5次休閒耕,在秋雨來到之後播種冬麥。冬季為了便於排水,田間多作畦掘溝。地中海東部在 5月中、意大利在6~7月初為收穫期。收穫時多用手鐮摘穗,餘下的莖稈留給家畜做飼料或翻入地裏。在一些農莊裏也有種葡萄、橄欖和蔬菜的。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地方,由於氣候和土質同南部不同,生産情況也有差異。耕犁不是像南部那樣用輕便的彎轅犁,而是有輪的較為笨重但適於深耕的反轉犁,實行的是較為粗放的二圃制。隨著羅馬從共和轉向帝制,小農相繼破産,部分淪為農村雇工,多數則流入城市變為無業遊民,依靠國家從其他地方通過掠奪和貿易運來的糧食為生,這就加劇了社會危機,成為後來羅馬帝國滅亡的一個原因。

  西歐 歐洲少數地區如希臘克裏特島、希臘馬其頓地區以及中巴爾幹地區等約在公元前6000~前3000年即發生了原始農業,對西歐古代農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公元5世紀,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日耳曼人先後在歐洲各地建立起許多封建國家。日耳曼人經濟原先比較落後,到公元前後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除畜牧業較進步外,農業和手工業都很簡陋,土地也沒有成為私有財産。後來在封建制度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領主階級和依附農民,政治上實行嚴格的等級制。農業生産用莊園方式經營:通常莊園的土地分成兩部分,最好的耕地是領主的直領地,由農民攜帶自己的農具無償地為其耕種;農奴分得的份地以條田的形式錯落相間,可世代相繼使用,但須承擔繁重的封建義務。過去的公有地包括森林、牧場、荒地等,這時也都成了領主的財産,農民必須交納一定的代價才能使用。莊園中的一切財産都是為了供給領主和生産者本身的消費,手工業和農業密切結合,是一種封閉的自然經濟。土地利用方式是典型的三圃制,即將全部耕地劃分為3個耕區,依次輪流種植冬小麥、春小麥和進行休閒。三圃制最初在德國南部、法國北部等一些屬於王室和寺院所有的組織得較好的莊園內實行,後逐步推廣;到11~13世紀,除原來的耕地外,還在新墾土地上推行,從而促使西歐一些國家的耕地面積得以成倍地、個別地方竟是3~4倍地增加。在這以前,即使農業較發達的英國,其耕地也不超過全部土地的二成;德國和法國北部在一成五以下;人口稠密的法國南部和西班牙也只達到二成至二成半之間。但在一些地力瘠薄的地方,如英格蘭的西南部直到16世紀時也還是二圃制佔優勢;法國南特地方的農村,直到18世紀時仍是二圃制、三圃制並存。有關莊園結構和三圃制的早期情況可從 8世紀末查理大帝頒布的“莊園□令”和其他文獻中窺知大概。

責編:肖闊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