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國重器頻頻“上新”,在“上天入海”的征程中驚艷了世界。大國重器,材料先行,先進可靠的金屬材料是工業發展的脊梁。在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之際,《開講啦》推出特別策劃,作為系列第二期節目,冶金與金屬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原所長李依依開講,與廣大青年分享如何創新金屬材料,為祖國挺起“工業的脊梁”。
【中國第一位女高爐工長是怎樣煉成的?】
李依依院士,今年91歲,她的人生與金屬材料緊密相連。1957年,大學畢業的她放棄了留北京的機會,選擇來到條件艱苦的本溪鋼鐵公司青年高爐班工作。當時只有24歲的李院士總是將兩根辮子塞進工作帽中,不顧飛揚的煙塵和熱浪,揮舞著沉重的鐵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她的努力沒有白費,一年後,她成為中國高爐史上的第一位女工長。
回憶起那段歲月,李院士曾幽默地説:“那時候高爐上鐵屑和爐灰隨處可見,我連眼影都不用畫了!”當被問及是否曾對那段“灰頭土臉”的日子感到後悔時,李院士堅定地表示,她不僅沒有後悔,反而非常感激那段經歷。她説:“那一年的勞動雖然辛苦,但卻讓我一生受益。我深入工廠,親近工人,了解生産流程,為我的科研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我也要求我的學生,理論必須聯絡實際,要能夠解決現實問題。”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選題】
金屬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材料之一,小到一個皮帶扣,大到一台汽車,人們每天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金屬材料。即使像奮鬥者號、港珠澳大橋、嫦娥六號這些大國重器,由於需要長期在高溫、高壓、輻照、腐蝕等極端環境下工作,更是離不開金屬材料幫著它們跨江過河、上天入海。
比如在造船領域,由於無法自産合適的船用曲軸、曲拐,我們的輪船隻能無奈地在船臺上等待外國供應商千里迢迢運來的配件。為此,李院士和學生們經過幾十年的接力創新,打破了一直以來“船等機,機等軸”的魔咒,使得中國的船舶能夠裝備上自己的“金屬心臟”,輪船“下餃子”的場景,不再只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之中。
李依依院士,這位已經91歲高齡的科學家,深情地分享了她的信念:“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選題”。面向未來,現在,她正將目光投向了核能領域。李院士表示,當前的核電站僅利用了鈾資源的1%,現在各個國家都將減少核廢料,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的希望寄託在了氧化物彌散強化合金(ODS合金)上,李院士希望能搶在國外前面開發出這種合金材料,讓我國新一代一體化閉環快堆成為第一個用戶。
【為盾構機鑄“心”】
在基建的世界裏,盾構機是那個讓人敬畏的“基建之王”。它就像一條巨大的鋼鐵巨龍,能夠在地下穿梭,為城市建造隧道和地鐵。但你知道嗎?以前的盾構機雖然大部分部件都是中國製造,但最核心的部件——主軸承,卻像一顆不安的“心臟”,大部分只能依賴國外進口。如果將大型盾構機比作一個人,主軸承的作用堪比心臟,如果“心臟”被攥在別人手中,潛在風險可想而知,李院士和團隊一直致力於為盾構機“鑄造中國心”。
最近他們又攀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成功研發出了世界最大等級的大型盾構機主軸承,這種主軸承直徑達到了驚人的8米。即使主軸承中那些不起眼的圓柱滾子,它們的直徑誤差都不能超過1微米,也就是頭髮絲的六十分之一!李院士在節目中驕傲地告訴大家,他們研製的8米超大直徑主軸承,將會驅動直徑16米的超級盾構機,在實際工作中示範應用。
【水靈的運動健將,還是太全面了】
在現場,一張黑白照片讓在場的每個人都驚嘆不已——那是一位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少女,正抱著籃球,笑容燦爛。她,就是年輕時的李依依院士。
李院士在大學時期不僅是一位學霸,還是一位運動健將。她曾在北京九院校運動會上以14秒的成績,一躍成為80公尺低欄的紀錄保持者。但李院士的“運動故事”遠不止於此,想象一下,70多年前的李院士,就已經是騎行和摩托車的高手。在那個時代,這可不是人人都能玩轉的潮流運動。她騎著摩托車一路風馳電掣,留下的不只是速度與激情,還有一種敢於挑戰、永不服輸的精神。
李院士鼓勵大家要積極參與體育鍛鍊,她認為這不僅僅是為了鍛鍊身體,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她説:“終身運動不只是鍛鍊了身體,更帶給我一種永遠爭取向上,不服輸的精神。”這種精神,也貫穿了她的科研生涯,讓她在面對挑戰時總能勇往直前。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期《開講啦》!
點擊查看全文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