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點搶醫院的專家號,一到醫院看病就“腦仁疼”,即使生病也寧願扛着去上班,這説的是不是你?疾病與健康,從來都是人生繞不開的命題,而醫生與患者,則構築了人世間最奇特的人際關係,是一種特殊的“生死之交”。本期《開講啦》邀請到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張抒揚,她將與廣大青年共同探討醫生與患者的相處之道,了解罕見疾病與健康的真正含義,一起完成一場與生命的對話。
【協和掛號為啥這麼難?】
“協和掛號撿漏小tips”“還有誰不知道的協和掛號小技巧”“協和怎麼才能挂着號?”在互聯網世界,隨處可見關於“協和掛號”的攻略帖,在這些帖子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情況,那就是協和的掛號真的很難!對此,身為院長的張抒揚表示,作為全國的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北京協和醫院被大家看成“生命相托的最後一站”,當患者有診斷不清楚或者治療效果不滿意的時候,都想來協和看看,所以協和集中了大量的疑難危重症病人,患者多、病情複雜,協和的醫生需要面對更多且更艱難的挑戰。張抒揚感慨:“醫學是不完美的,醫者也不是萬能的,我們在不斷改善服務,同時也希望患者理解我們,希望大家能把我們看平淡、看普通。”
【看病時,醫生可不可以跟我多説兩句?】
當你在醫院花了很長時間排隊、做檢查等結果,進入診室後,醫生在十分鐘內就結束了對你的診斷,此時你會心理不平衡,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嗎?
“醫生和患者會快速建立起一種最特殊的人際關係。”張抒揚對此回應,對於醫生來説,與患者多交流溝通、安慰幫助很重要;對於患者來説,醫生一上午不喝水不起身地看診,包容理解也很重要。小撒聽到這裡深有感觸地表示,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句話是什麼?就是醫生對你説,檢查出來了,沒事兒!
【一米多高病歷背後的43年生命賽跑】
這是1990年,協和開出的一份檢查報告。
報告上的患者唐劍,在1981年第一次走進協和時,就聽到張孝騫教授對腹痛難忍的他説,“你不是急性膽囊炎,你有可能是克羅恩病”。克羅恩病,當時對於一個18歲的少年來説,還很陌生。然而,1990年經過檢查被確診後,他便和這個罕見疾病,抗爭了四十三年。
在這幾十年裏,他經歷了無數次克羅恩病導致的各種感染和並發癥,九死一生,協和消化內科三任主任張孝騫、潘國宗、錢家鳴“接棒”為他診治。張抒揚回憶着説道,在這場“持久戰”中,協和參與救治的學科涉及30個,有300多位醫護人員與他一起和病魔賽跑,與病毒抗爭,他自己也見證了整個克羅恩病研究的過程。
唐劍的病歷,完整摞起來足足接近一米高。
病歷,是協和醫院的“三寶”之一,北京協和醫院留存了1921年建院以來的400多萬份病歷。一本本病歷如同疾病探索的教科書一般,記錄了醫生與患者對疾病探索求實、求知、求真的過程,看著載滿歷史痕跡的病歷,張抒揚激動着説道:“我的理解是,病歷是活的,是具有生命符號的!”這是醫生和病人共同完成的一本生命之書,它代表了醫生包括每一個普通人對生命的敬畏。
“那如今唐劍的狀態如何?”
“很好。”
【看病,其實看的不是病,是人!】
協和三寶,病案、教授、圖書館。協和逾百年來涌現出無數知名教授,他們既是懸壺濟世的大醫,也是教書育人的巨匠。談到自己的恩師方圻教授,張抒揚回憶着説道,當時和老師一起看診時,每位病人,老師都會親自開門迎進來,病人離開的時候,也會親自站起來送病人出去。從老師身上感悟到的最深刻的傳承,便是那種以病人為中心的盡心、用心、走心,用愛心給予病人溫暖。
這是1991年,作為總住院醫生的張抒揚,在參與其他科會診時的會診記錄。小撒看到這份記錄時,不禁感慨道:“最觸動我的,是最後四個字,不要太涼。這四個字仿佛讓人從一個專業醫生的記錄中跳脫出來,感受到了愛的溫暖和美好。”
看病,其實看的不是病,是人。站在病案兩邊的,一邊是醫生,一邊是患者,但永遠是人和人的交流,人對人的關愛,人們共同對生命的探究。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期《開講啦》!
點擊查看全文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