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以典籍為燈,照亮文化之路;今人借典籍作舟,暢遊文明之河。
9月24日(本週六)晚八點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重點打造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第二季將亮相央視綜合頻道(CCTV-1),開啟新一輪文化遨遊之旅。去年,《典籍裏的中國》通過陪伴觀眾識讀11部流傳千古、享譽中外的中華典籍,不僅讓書寫在典籍裏的文字“活”了起來,更在國內外成功掀起一波“典籍熱”。
新一季首期節目,將通過演繹“布衣都總裁”陳濟立志、悟道、修書的人生歷程,帶領大家識讀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致敬世世代代、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對中華文化的堅守和對中華文脈的護佑。
守護中華文脈
今天,“珠還合浦,歷劫重光”之旅仍在繼續
《永樂大典》全書共22877卷,凡例並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它用韻以統字,用字以係事,真正做到了“開卷而古今之事一覽可見”。首期節目聚焦這部在滄桑歲月中見證了守護與信念的皇皇巨制,與去年《典籍裏的中國》選擇以伏生舍命護《尚書》、傳《尚書》的故事開篇一樣,都是為了帶領觀眾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如此一部大書,修纂過程克服千難萬險,傳承之路更是屢遭劫難,幾經散佚。在魯迅、張元濟、鄭振鐸、周叔弢等中華藏書人、護書人的努力下,《永樂大典》踏上了“珠還合浦,歷劫重光”的回歸之旅。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是世界上《永樂大典》館藏最多的地方,現存224冊,只字片紙都彌足珍貴。屆時,主持人王嘉寧及三位“讀書人”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張志清、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陳時龍將共同為大家解讀。
據悉,《詩經》《越絕書》《禮記》《漢書》等典籍都已進入緊鑼密鼓的拍攝、創作或專家論證階段,未來會陸續和觀眾見面。
堅持人民史觀
以一介布衣的堅守,致敬懷“有益於世”之心的人
《典籍裏的中國》堅持樸素的人民史觀,在“當代讀書人”撒貝寧與古聖先賢展開的一場場跨時空對談中,匯聚起一浪高過一浪的心靈衝擊波。“我每次最好奇的,就是會遇到跟典籍相關的哪一位先賢”,最新一期節目中,連撒貝寧自己也沒想到,他要見到的是陳濟。
陳濟自幼博學強記,雖讀遍天下典籍,卻從未考取功名,被人稱為“兩腳書櫥”。在他的人生中,只有父親、恩師等寥寥數人能夠理解他,直到四十歲那年,陳濟擔任《永樂大典》都總裁,統領群儒,留下一段傳奇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永樂大典》修纂的歷史上,無論是監修、總裁、副總裁都是多人,一人獨當大任的只有“都總裁”這個位置。
本期《典籍裏的中國》將圍繞陳濟立志、悟道、修書的過程進行演繹,展示他對文化的熱忱及堅守之心的同時,也體現他和父親陳貞、恩師謝應芳動人的情誼。
蒙曼如此解讀節目選人的別具巧思:“我們可以通過陳濟的視角,最真切地感受到《永樂大典》的編纂過程之難、用心之深。他説過一句話,‘文章貴如布帛菽粟,但求有益於世爾’。這也代表了這些修書人對《永樂大典》的期許,希望它能夠一直流傳下去,有益於千世萬世。”
實力演員段奕宏將在本期節目戲劇環節飾演陳濟,他坦言:“40歲,不求功名,不想賺錢,就想修書,這一點特別感動我。希望通過這次演繹,讓更多觀眾朋友了解《永樂大典》。”
深化融合創新
秉持“思想+藝術+技術”,構建更加瑰麗的視聽奇觀
為讓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本季《典籍裏的中國》將進一步深化“思想+藝術+技術”創新,通過深度採用電影工業生産模式,結合綠幕拍攝、運動控制等多種科技拍攝手法,進行戲劇核心、關鍵場次的呈現升級。
以首期節目為例,《典籍裏的中國》特別打造了一場“陳濟悟道”的戲份:青年陳濟遙看星空,每顆星辰都如一部典籍,它們各成體系如何融為一體?望著湖水映月、直觀相照的景象,陳濟從恩師謝應芳念過的詩中,領悟到“用字以係事,以事來明理”的關鍵。
再如,陳濟在內心世界與早已過世的恩師、父親拜別,伴隨劇情發展,內心世界的草廬變為貫通天地的龐大書庫,把瑰麗、奇妙的古代讀書人內心世界以“視覺奇觀”的形式展現在了觀眾面前。
此外,節目還將進行一系列升級:在後期特效的加持下,震撼呈現重要典籍版本等文物;典讀會空間讓演員仿佛置身山林書屋,身臨其境體味典籍;備受好評的“照鏡子換裝”在現代演員和古代先賢對拜之後,鏡子內外全部變成“古人”,以此增添一眼千年、穿越時空的氣息。
古籍典藏浩如煙海,中華文明延綿不絕。本週六,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晚八點檔,讓我們再度隨《典籍裏的中國》踏上縱橫遨遊的旅程,汲取先賢智慧,邁出自信步伐!
點擊查看全文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