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已至,為遮擋炎炎烈日,很多人又開啟了防曬用品“買買買”模式。其中,防曬時尚單品遮陽帽必不可少。
大禹“笠”樣式2000年未變
遮陽帽,即遮陽防曬用的帽子。與其他帽子相比,它最大特點就是帽檐較寬。雖然材質各異、款式眾多,但原理統一貫徹一個“遮”字。
中國古代先民早在生活實踐中就認識到:保證頭部的涼爽是夏季祛暑防病的關鍵。因此,廣大勞動者為了避免長時間在室外、田間勞作而中暑,就發明了輕便透氣的遮陽防曬工具——遮陽帽。
先秦時期,承載遮陽帽功能的主要是笠,俗稱斗笠。這些斗笠一般就地取材,用竹篾(細竹絲)、草等經緯相交、編織而成。《詩·小雅·無羊》中的“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描繪了牧人戴着斗笠放牧的場景。
《黃帝內經》也在理論上總結出:“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認為夏天人身體內的陽氣最旺盛,炎熱的天氣容易“傷津耗氣”,即大汗淋漓、消耗人體的正氣。而頭部被稱為“六陽之首”,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區域,經絡與穴位密集,其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全身氣血運行。所以,頭部遮陽防曬至關重要。這間接促進了斗笠的推廣和普及。
需要説明的是,相對於普通勞動者,古代貴族更注重遮陽。但他們遮陽的目的、用具和勞動者有很大不同。他們遮陽除了防止曬傷,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防止皮膚變黑影響美觀。古代中國人對皮膚的審美標準是“白”,至今民間也有“一白遮百醜”的説法。皮膚白皙除了是美的象徵,還是評判古人身份地位的重要指標:古代社會,貴族階級多從事腦力勞動,在室內活動多,外出也有比遮陽帽更大、更高級的華蓋或傘來避免陽光暴曬,皮膚相對白皙。而從事體力勞動的普通百姓則因常在戶外勞作而皮膚較黑。於是,白皙的皮膚逐漸成為區分社會階層的標誌之一,象徵着高貴、富足和優越的生活條件。
相比於打傘,斗笠最大的優勢是解放雙手,更適合廣大勞動人民在室外、田間勞作時使用。因此,早期的遮陽帽斗笠可以説是“布衣專屬”。
當然,也有例外。在漢代畫像石大禹治水像中,傳説中的賢能帝王、治水英雄大禹頭戴斗笠、手拿農具耒,似乎正在思考治水中的難題。從畫像不難看出,斗笠的樣子從古至今曆經2000多年基本沒有改變。今天,在我國南方等地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仍有很多人用斗笠來遮陽和擋風雨。
新疆博物館展出的唐代彩繪騎馬戴帷帽仕女泥俑。
可以遮蔽全身的“冪籬”
晉代時,出現了一種對後世影響很大的遮陽帽——冪籬。這種遮陽帽本是西北少數民族為了遮蔽風沙和避免烈日侵襲而出現的。據史料記載,當時那裏的男子都穿着長裙子,有的戴着冪籬。冪籬一般用藤席或氈笠做成帽形的骨架,在骨架上裱糊上織物,有的為了防雨還會在織物上刷桐油,然後將皂紗(黑色的紗)綴在帽檐上。這些皂紗稱為帽裙。冪籬的帽裙長可垂到腳踝、遮蔽全身。
隨着民族間的文化融合,冪籬傳入中原,隋代時主要是婦女使用。因為當時按照儒家禮法的要求,女子出門一定需遮掩面部,冪籬在遮陽的基礎上,也滿足了這一要求,因此很快流行開來。《北史》記載:隋文帝三兒子楊俊曾用珍貴珠寶親手為妃子製作過一頂“七寶冪籬”,雖沒有留下圖片資料,但可以想象應該是華麗之極。
《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唐初要求宮廷中的女性騎馬外出時遵循北齊、隋代的制度,戴着從北方少數民族傳過來的冪籬,遮住全身,不讓路人看見。王公貴族家也要遵循這項制度。上行下效,冪籬也沿襲隋代的風尚,成為唐代早期女子出門的必備之物。
唐太宗昭陵陪葬墓燕妃墓內繪有一幅捧冪籬女侍圖壁畫。畫中的冪籬是一頂缽形的黑色圓帽,帽檐連綴絲織物打結並自然下垂至女侍腿部。根據冪籬有遮蔽全身的特點,可以看出這就是唐初流行的冪籬。
隨着社會風氣日益開放,特別是武則天輔助丈夫唐高宗李治執政之後,唐代女子社會地位普遍提高,女性服飾的風格由保守趨向開放。戴着遮蔽全身的冪籬有些累贅,女子紛紛改戴帷帽。帷帽比冪籬帽裙短,一般帽裙只到脖子,戴起來活動更加方便。新疆吐魯番唐西州時期墓葬在上世紀70年代出土了2件殘彩繪騎馬女泥俑,經過對陶俑及帽裙的修復,可現原貌。其中1件彩繪騎馬女俑頭戴錐形帷帽,帽檐連接有黃色絲網,帽裙至頸。這正是當時的遮陽帽流行款——帷帽的真實寫照。
蘇軾改良遮陽帽
宋代士大夫也開始戴帷帽防曬防塵。據《石林燕語》記載,當時的帷帽主要有兩種:帽檐一圈都圍長紗的叫席帽,帽檐圍半圈紗的叫裁帽。這時的席帽和晉代《古今注》裏面的席帽不是一種樣式,同名不同物。宋代《清明上河圖》就能看到帷帽的形象。
宋代著名的“跨界能手”蘇軾,曾因地制宜地改良過遮陽帽。相傳蘇軾被貶謫到廣東惠州時,將南方人用來防日曬雨淋的“竹笠”改成“東坡帽”,即在斗笠沿處加上一圈幾寸長的黑布或藍布,以防止陽光直射到人的臉龐。在海南,也有一種與蘇東坡有關的遮陽帽叫作“東坡笠”。不過這種東坡笠不是蘇東坡設計的,而是當地人為表達對他的敬意以其名字命名的。據説,蘇東坡流貶海南儋州時,發現此地用竹篾、藤條、芭蕉葉、葵葉、笠油等材料經手工製作成的笠帽造型別致、功能實用,對其鍾愛有加,特別喜歡戴。同時,他在海南期間,推廣教育、弘揚文化,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於是人們將這款笠帽稱為“東坡笠”。他的好友李公麟所繪的《東坡笠屐圖》描繪了蘇東坡頭戴笠帽怡然自得的形象。後來,《東坡笠屐圖》成為一種繪畫題材,元代趙孟頫,明代唐寅、仇英、朱之蕃,清代黃慎、宋湘、張廷濟以及近現代的張大千等畫家都繪製過《東坡笠屐圖》。同時東坡笠一直流傳至今,為使其更好地得到傳承,2005年,東坡笠入選了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保護名錄。
元代的皇后也改良過遮陽帽。元代服飾中比較常見的帽式之一是鈸笠,也叫奓(音zhà,釋義為張開)檐帽。這種遮陽帽的帽體呈圓形,帽檐伸出且向下傾斜,有頂,外形很像傳統打擊樂器“鈸”和斗笠的結合體。據説,這種帽子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弘吉剌氏設計的。《元史·后妃傳》記載:蒙古的帽子原本沒有前檐,忽必烈射箭的時候覺得陽光耀眼,就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皇后。於是皇后給帽子加上了前檐遮蔽陽光。忽必烈戴上很管用,非常高興,下令將其作為帽子的標準範式推廣。因此,元代民眾不分階層,夏天都戴鈸笠:元代《盧溝運筏圖》中有騎驢戴鈸笠的官員,甘肅榆林窟元壁畫中的供養人戴寬檐鈸笠,元刻《事林廣記》中有頭戴鈸笠的童僕……不過,為了彰顯地位,皇帝戴的鈸笠稱為“鈸笠冠”。現存元代帝像從忽必烈的兒子元成宗畫像開始,都是戴鈸笠冠的形象。
明代唐伯虎戴“大帽”的畫像。
明代學霸的專屬遮陽“大帽”
隨着社會的發展,一些具備遮陽屬性的帽子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屬性和階級屬性,成為了解當時社會風貌的一個重要窗口。
清朝四庫全書中《欽定續通典·卷五十六》盤點明朝各種帽子時單列出一類——遮陽帽。明代《三才圖會》中繪有這種遮陽帽並加以註釋:據説有一年朱元璋到國子監視察,看見學子們站在烈日底下,怕他們中暑,便賜給他們遮陽帽——大帽,也叫圓帽。此後,大帽成為了國子監學霸的標誌,進而成為明代舉人、貢士、監生身份的象徵。
後來,遮陽帽還被裝飾上羽毛顯示身份等級。明武宗實錄中記載,朱厚照閱兵時,寵臣江彬等戴着遮陽帽,身份尊貴者的遮陽帽插三根羽毛,地位低一點的只有兩根。
明代還流行戴帽圈。李光庭在《鄉言解頤》中記載:粗者家常戴用,並編無屋帽圈,男婦皆可戴用。它材質、工藝都和普通笠帽一樣,用草、竹、藤等植物編制,或用織物製作。古代男子日常一般都會戴有幞頭、巾。外出的時候如果戴帽子遮陽,需要取下原來的幞頭、巾,很不方便,明代人就將笠帽的頂部(帽筒)去掉,只留下一圈帽檐,既保持了遮陽擋雪的功能,又減少脫戴巾帽的麻煩。天津博物館藏明代張路《山行落帽圖軸》中,被大風吹落的就是這樣一頂帽圈。對勞動者來説,帽圈的散熱透氣性更好,很適合夏天勞作時佩戴。
清代夏天的官帽,採用了涼帽的形式。《清稗類鈔》記載:涼帽是官員夏秋季的禮帽,立夏前幾天開始戴。沒有檐,像口朝下的鍋,上面綴着紅纓絲。這種帽子一般由藤編或竹絲製成,外面覆上綢緞,夏天戴起來比較涼爽。各種清宮劇裏官員們夏天都戴着這種帽子。很多人認為這種帽子是清朝特色。其實,這種形似斗笠的笠帽在明代使用就很普遍了,尤其是明代軍隊中,常作為夏季士兵所戴的涼帽。到了清代,這款帽子被選定為官帽後,製作工藝更加精緻,用珍貴的材質製作帽頂和翎管。
清朝百姓依舊戴着千年不變的草帽、斗笠。以至於這些遮陽帽已經成為農夫、漁夫、樵夫的象徵符號。清代雍正皇帝在《耕織圖》中曾以農夫形象出現,畫中的雍正皇帝正是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化身農夫在田中執鞭扶犁。
現代遮陽帽彰顯高科技
民國時期,夏季遮陽帽主要是草帽,品類非常多。根據原料不同可分為金絲草帽、瑯琊草帽、麥梗草帽等。不同的草原料製成的草帽性能和價格也有很大差異。草帽在形制上的區別主要在於帽邊的寬窄和帽頂是平頂還是圓頂,但通常都是仿製的國外流行款式,顏色多為白色、灰色、米色和杏色。上世紀30年代,曾風靡一種美式大闊邊草帽,帽邊有一尺左右,可以上卷也可以下壓,深受女性喜愛,當時雜誌上經常可見女星戴這種草帽的照片。
現代科學發現,陽光中的紫外線不僅會曬黑、曬傷皮膚,還會加速皮膚老化導致皮膚彈性下降、皺紋增加、長出色斑。如果長時間受強烈的陽光照射,還有可能引起細胞突變誘發皮膚癌,所以人們更加重視防曬。防曬霜、遮陽傘、太陽鏡、防曬衣等各種防曬用品頻出,但遮陽帽還是很多人的必選單品。如今的遮陽帽不再拘泥於傳統的竹、草、棉布等材質,冰絲、尼龍混紡等新材料的加入,大大提升了遮陽帽的“核心競爭力”:輕盈透氣,有效阻擋紫外線,寬大的帽檐全方位保護臉部、頸部和背部免受陽光侵襲。
現代遮陽帽在款式上也不斷創新。比如近幾年流行一款帶風扇的遮陽帽,帽身正面裝一小塊太陽能板,與帽檐下的風扇相連,只要日光足夠強,風扇就會啟動,非常實用和有趣。
現代的遮陽帽雖然有各種科技加持、“巧技”百齣,但依舊緊緊圍繞它誕生以來擅長的“遮”特色,為頭頂撐起一片清涼。
歐洲經典
古希臘的標誌“帽”
皮塔索斯帽源於古希臘,尤其流行於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及周邊地區。它的希臘文來自於動詞“展開”,指帽檐張開遮陽。皮塔索斯帽通常用氈、毛呢或皮革製成,圓頂、寬邊,主要用於遮陽或防雨,適合外出旅行、耕作或騎馬,男女皆可佩戴。許多希臘雕塑中都能看到皮塔索斯帽的形象。
赫爾墨斯在希臘傳説中是眾神的使者,他通常被描繪成戴着皮塔索斯帽的形象,而且他的帽子上帶有翅膀。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皮塔索斯帽的設計影響了某些旅行者帽或學者帽的演變。在今天的電影、博物館展品、復古插畫中,皮塔索斯帽成為古典希臘生活方式的標誌物。
異域風情
被當作愛情信物的墨西哥草帽
墨西哥有一句話,有墨西哥人的地方就有大草帽,足以看出草帽在墨西哥人心中的地位。墨西哥草帽有一种經典款式是用棕櫚葉或其他植物編成的寬邊尖頂草帽。在墨西哥鄉間,經常能看到農民勞作時戴着這樣的帽子,既遮擋陽光又輕巧涼爽。
草帽舞是墨西哥的國舞。在跳到最後時,男士會向女士拋出草帽表達愛慕,女士撿起帽子,象徵接受男子的追求。因此草帽成為墨西哥年輕人傳達愛情的信物。
草帽王者
能賣到10萬美元的巴拿馬草帽
很多人不知道,巴拿馬草帽並非産自巴拿馬,而是厄瓜多爾。只不過因為這種草帽最初被商人在巴拿馬廣泛售賣,銷往世界各地,而當時商品上並沒有産地的標識,久而久之,被叫成了“巴拿馬草帽”。
巴拿馬草帽以輕便的材質、自然的光澤和漂亮的織工著稱於世。高品質的巴拿馬草帽是由大師級編織家選用高品質的托奎拉草編織而成。巴拿馬草帽在1855年的世界博覽會上名聲大噪。據説一頂帽子被獻給了法國的拿破侖三世,隨後便在巴黎掀起了一股時尚潮流,巴拿馬草帽成為草帽中的王者。
巴拿馬草帽的售價與其精細度密不可分。人們進行草帽等級的劃分,主要是根據編織的密度以及圓圈的密度,編織密度越大、縫隙越少、圈數越多,就代表這頂巴拿馬草帽越高級,價格也越貴。最貴的一頂巴拿馬草帽曾傳出價格賣到10萬美元,巴拿馬草帽因此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帽”。
2012年,巴拿馬草帽的真正身份——厄瓜多爾托奎拉草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意味着厄瓜多爾托奎拉草帽傳統編織不再只是厄瓜多爾人的遺産,而成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