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稿|中國與世界共享“海上絲綢之路”新機遇

來源:參考消息 | 2024年12月05日 17:04
參考消息 | 2024年12月05日 17:04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原標題】中國與世界共享“海上絲綢之路”新機遇

       文/參考消息報記者 王俊祿 朱涵 魏一駿

       肯尼亞馬查科斯郡,正泰儀錶廠內,身著白色工作服的工人們正在生産車間裏忙著組裝電表。這家工廠配備了快速製造裝配線,智慧電表年産量達到40萬台。

       “肯尼亞工廠生産的智慧預付費電表,可以提高住宅和商業用戶的能源效率和可靠性。”該公司區域負責人范紅燕説,工廠一期有50多名員工,不僅其中九成來自本地,工廠還能夠為周邊社區的年輕人提供電工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就業。“我們希望與肯尼亞以及其他國家合作推動‘綠色低碳’不斷融入生産、製造、服務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肯尼亞位於海上絲綢之路遠端的東非大陸。千百年前,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就沿著航線漂洋過海抵達這裡。如今,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綠色低碳發展、基礎設施提升、數字化轉型等新理念、新技術正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經貿合作帶來互利共贏

       近日,2024海上絲綢之路城市影響力市長交流大會在溫州舉行。圍繞“相知相近 合作共贏——創新,讓城市更美好”的主題,國際組織代表、國內外政府官員代表、專家學者、企業家等近400位嘉賓共商海絲城市創新共贏之路,為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新動力。

       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始終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範圍不斷擴大、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國際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不斷增強,取得了重大成就。

       作為倡議提出國,中國取得的成就獲得與會嘉賓充分認可。“中國在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領域全面崛起,這種現代化的速度,在人類近代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巴基斯坦前總理安瓦爾·哈克·卡卡爾説。 在當前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但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

11月30日,希臘比雷埃夫斯市副市長扎拉凱利在大會上分享城市故事。(黃宗治 攝)

       “近十年來,中巴經濟走廊及瓜達爾港的發展,極大改善了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面貌。瓜達爾港已經成為國際貿易樞紐,開闢了新的商業和互聯互通渠道,創造了就業機會,促進了區域一體化。”巴基斯坦參議院財政和預算委員會主席薩利姆·曼德維瓦拉説。

       從智慧港口、智慧製造到可持續城市規劃,曼德維瓦拉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如何用技術改變治理模式和生活質量。他認為,中國倡議為巴基斯坦年輕專業人員提供先進技術培訓,這將幫助巴基斯坦年輕人有能力領導智慧技術的變革。

       英國利物浦中國合作組織主席、利物浦市前副市長葛睿·米勒説:“我們的業務增長了近200%,通過運用中國和利物浦的技術與專業知識,我們的海洋産業發展得非常好,希望這種良好的發展勢頭能夠持續下去。”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中國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設立境外企業1.7萬家,直接投資存量超3300億美元。2023年,中國企業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直接投資達到407.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5%。

各國嘉賓在2024海上絲綢之路城市影響力市長交流大會現場(黃宗治 攝)

       目前,有80多萬溫州人在全球各地創業發展,建立了350多個溫州籍的僑團,其中38萬溫州人活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據介紹,溫州將著力打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營造穩定、公開、透明、可預期的開放生態,特別是圍繞與國際規則接軌,在政務服務、投資服務、貿易便利化、人才服務等方面積極開展改革創新,吸引更多國內外企業來溫州投資興業。

       文明交流搭建友誼橋梁

       近期,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3.0版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注入新動能。東盟秘書長特別助理波尚瑯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恰似一條聯結各國的金色紐帶,極大地促進了區域內的互聯互通,加深了東盟成員國與中國及其他合作夥伴之間的相互了解與信任,也為民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與會代表們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從願景成為現實,不僅為世界經貿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也為各國文化交流互鑒搭建了新橋梁。

       在大會舉辦地溫州,朔門古港遺址于2023年3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證實了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和中國與海外貿易交流的興盛。

浙江省溫州龍港市科創産業中心(江漢 攝)

       “海絲文化遺産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最具特色與吸引力的‘金名片’和‘對外窗口’。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加強海絲文化遺産保護,推進世界文化遺産申報,是海絲沿線城市守住歷史文脈、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喬雲飛説,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支持成立海絲申遺城市聯盟,共同開展申遺主題研究,編制完善申遺文本,持續推進遺産保護展示,不斷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在波尚瑯看來,東盟與中國在文化旅遊合作、媒體和智庫合作、民間組織國際交流等領域都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成果。

       “絲綢、陶瓷、特種金屬等具有文化標誌性的商品,深刻影響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當地傳統。”埃及外交事務委員會秘書長希沙姆·齊邁提説,海上絲綢之路是文化交流的一個非凡案例,在2000多年的時間裏,它將文明、商貿、對話聯絡在一起。

       “在我們看來,海上絲綢之路不只是一個貿易網絡,而是一個連接不同文明、豐富人類共享的文化遺産、為今天的互聯世界奠定基礎的轉型力量。”希沙姆·齊邁提説。

       刊于《參考消息》2024年12月5日第8版

編輯:李健 責任編輯:丁鵬飛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正在閱讀:參考消息特稿|中國與世界共享“海上絲綢之路”新機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