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逐綠向新山海間

來源:光明日報 | 2024年08月27日 16:17
光明日報 | 2024年08月27日 16:17
原標題:福建:逐綠向新山海間
正在加載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海面上,沖浪、帆船愛好者們競相弄潮逐浪;沙灘上,帳篷、茶桌井然有序——50多公里的廈門環東浪漫線,如今可是廈門有名的網紅打卡地。閒暇時來這吹吹風、喝喝茶、玩玩水,成了周邊群眾和旅遊達人們的“新風尚”。

  拆了水産養殖設備的漁民們也發現,好環境把他們日子帶“火”了。廈門同安區美林街道黨工委書記顏允侯做了一個統計,今年進入暑期,環東浪漫線一天能吸引3萬人次!

  始終保持山水常青常綠的福建,如何以1.3%的土地、2.9%的能耗創造全國4.4%的經濟總量?記者一路走一路看,探訪福建持之以恒擦亮“綠色”名片,以好生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漫山綠野,日子更紅火

  “哥哥撐竹筏呦,妹來唱山歌呦……”

  三明泰寧縣上清溪景區,兩岸赤壁丹崖,崖頂草豐林茂,排工黃盛騰將竹篙向後一拄,亮開嗓子唱起山歌。

  “別看我們泰寧被大山包圍,去年來我們這裡玩的遊客都快到900萬人次了。”黃盛騰在上清溪撐排已經25年了,這些年他眼看著上清溪環境越來越好,遊客越來越多。

   “人們是衝著泰寧的好生態來的。”為了保持綠色底色,泰寧直補近千萬元實施“禁柴改燃”、實施11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泰寧旅遊管委會遺産保護局副局長劉鋒告訴記者,眼下綠色生態就是泰寧最大的亮點、最大的財富、最大的民生。

  穿過一片片山林,記者來到南平武夷山燕子窠生態茶園,一排排茶樹整齊排列,滿山皆綠、風過聞香。

  茶葉,是南平的生態優勢特色産業,也是鄉村振興、群眾致富的“金葉”。截至2023年年底,南平茶園面積72.1萬畝,全産業鏈産值達445.1億元。全市約85%的鄉鎮、50%的行政村、45%的農戶從事茶葉生産經營活動。

   “採用傳統的種植模式,總覺得茶葉品相一般。經過福建農林大學來的科技特派員調研指導,我們嘗試了‘生態種植’。”武夷山市星村鎮茶農楊文春告訴記者,“夏種大豆、冬種油菜”的間作栽培模式,有效改善了茶園生態環境,提升了茶葉品質。而茶園裏準確顯示溫度、濕度等環境指標的智慧檢測設備,則讓茶農“不用來茶園,拿手機一查就能直接監測”。

  車輛緩緩駛進福建龍岩永定區龍潭鎮楓林村的時候,多年後再次來到這裡的郭健有種強烈的陌生感——道路兩旁樹木蔥鬱,一片片似蝶舞翩躚的蝴蝶蘭花開正盛。這還是以前那個地面塌陷、漫天揚塵的礦區嗎?

  是啊,曾經的楓林村是龍潭鎮煤炭産量最大的村,近500家煤礦集聚於此,大規模開採一度讓這裡“抬頭看不清天,低頭看不到路,山上望不見樹”。而如今,龍潭鎮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蝴蝶蘭鮮切花基地,紅火的蝴蝶蘭生意,讓2000多名群眾每年增收近9000萬元。郭健不禁感嘆:“山越綠,日子越紅火啊。”

  經略海洋,升級綠色生活

  漫步福州新區濱海新城岸段,遊人如織處,剛剛踏過的沙灘上就有沙蟹探出腦袋;而遠處灘塗上,鷗鷺或飛或立,覓食潮來潮往間。

   “退養還濕、撂荒沙地修復後的濱海新城岸段,人文經濟價值不斷顯現。”福州新區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管理局副局長鄭宇介紹,梅花古城、海蚌公園等度假旅遊區日漸受到遊客青睞,“旅遊旺季,周邊酒店供不應求。不少群眾早就吃上了‘旅遊飯’”。

  擁有3752公里陸地海岸線、2214個海島和13.6萬平方公里海域,在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方面,福建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當把視角從海岸移到海上,福州福清市興化灣碧波盪漾,三峽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的一座座風機隨風轉動,電能通過海底電纜,源源不斷輸送到生産生活一線。

  對於福建來説,海上風電資源豐富,適宜大規模開發。除了海上風電場建設方興未艾,海上風電産業鏈也不斷聚集。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産業園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盛雷表示,目前園區已經形成風機、電機、葉片等海上風電大部件産業鏈聚集格局,具備年産300萬千瓦風機及主要零部件研發、生産、技術服務等能力。

  在水下世界,傳統耕海牧漁方式也在悄然變化。從福建福州連江縣定海村碼頭出海,踏浪航行約15分鐘,就能看到長92米、寬36米的半潛式深遠海養殖平臺“閩投1號”。這個擁有約6.2萬立方米養殖水體的“大傢伙”,配備了光伏等可再生清潔能源,同時搭載智慧養殖系統,由此告別無序粗放的傳統養殖方式。

  我國是海洋大國,建設海上牧場,是解決好14億人吃飯問題、“向海洋要食物”的重要抓手。“‘閩投1號’網箱深度可達17米,低溫水環境下低密度養殖、主要以海底浮游生物為食的大黃魚,可以説是住‘別墅’、吃‘野味’。”“閩投1號”運營總負責人許航告訴記者,經過專業檢測發現,在深水環境下養殖的大黃魚,肉質和條形都已經接近野生。

  當閩江人家吃上價格親民的類野生大黃魚,用著“大風吹來”的電能時,綠色消費、綠色生活已在不經意間實現。

  “空氣賣錢”,碳匯交易勃然興起

  在福建三明將樂縣常口村的“兩山學堂”,一張2022年9月拍攝的照片,定格了10位村民領到首批林業碳票分紅時的笑顏。

   “當時分碳票的時候,有村民還犯嘀咕,‘憑這一張票,就能拿空氣賣錢?’”説起照片背後的故事,講解員余程瑤娓娓道來,“等拿到碳票分紅,他們笑了,‘這下信了,空氣真的能賣錢’。”

  擁有1.21億畝森林,覆蓋率達65.12%的福建,堪稱全國“含綠量”最高的省份。隨著“雙碳”目標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每一片綠葉的“呼吸”,都有了不一樣的價值。

  2021年5月,三明印製全國首張林業碳票,“將林木的固碳量換算為減排量,把每片林子的固碳功能作為資産進行交易”。三明市林業局副局長武輝介紹,目前三明累計開發林業碳票項目49個、碳減排量112.2萬噸,交易林業碳票碳減排量16.1萬噸、交易額達231.1萬元。

  按照一畝茶園一年0.2噸二氧化碳消納能力測算,當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把茶園兩年碳匯賣出14000多元的時候,全村人很興奮。“第一次見識到種茶樹還可以賣‘空氣’。”軍營村黨支部書記高泉偉剛開始也講不清楚碳匯到底是什麼,但他現在篤信,碳匯交易走出了“農業的另一種出路”。

  2022年5月,提供農業碳匯開發、測算、交易、登記等一站式服務的廈門産權交易中心建成運營;2023年,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在長汀落地;今年1月,首單垃圾分類碳減排量交易項目在廈門完成;今年5月,三明辦理了首單水土保持碳匯綠色金融貸款……

  在碳匯及其相關産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時候,福建探索碳計量標準的腳步也不甘落後。2023年8月,我國第四個國家碳計量中心——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落地南平。該中心常務副主任鄭明月介紹,通過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碳監測體系,中心正著力探索填補我國碳計量領域的空白。

  (光明日報記者 田延輝 高建進 劉華東 蘇偉珍 孫晶晶 張詩瑤)

編輯:陳瑞姬 責任編輯:丁鵬飛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正在閱讀:福建:逐綠向新山海間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