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萬里入畫圖

來源: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8日 16:49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8日 16:49
原標題:舟行萬里入畫圖(古悅新喜)
正在加載

  中國畫《清明上河圖》(局部),作者為北宋張擇端。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畫《雪霽江行圖》(局部),作者為北宋郭忠恕。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遠航是人類探索世界、交流文化的重要途徑。從舟楫揚帆到“蛟龍”探海,我國在挺進深藍中,與世界的互動愈發深入。在第二十個中國航海日到來之際,本版約請兩位專家學者,從繪畫、工藝的角度,探討貫通古今的水上航行智慧和文明交流互鑒成果。

  ——編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船的發明,推動人類活動從陸地向水上延伸。作為海洋大國,我國從古時“刳木為舟,剡木為楫”開始,便不斷從淺水向深海探索,水上航行智慧熠熠生輝。許多先進水上航行技術的發明,不僅助力人們科學航行,更引領世界航海潮流,為航海事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歷史的進程在繪畫中得到生動詮釋。品讀繪畫中貫通古今的水上航行智慧,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

  船舶性能是其水上航行能力的重要保證。作為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發明,古代木船的水密隔艙結構是中國造船對世界造船的巨大貢獻,影響深遠。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木板把船艙分隔成一個個互不相通的分區,在增加船體構造強度的同時也防止因船的一角破損而導致整船沉沒,使遠航成為可能。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紋銅提筒,其裝飾圖案則為人們了解水密隔艙技術提供了一種視覺想象。畫面上,四艘羽人船相連,船隻首尾上翹、造型合理、分艙清晰,從側面反映了西漢時期嶺南地區的造船能力。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唐代詩人李白以氣勢磅薄的詩句,描述了古人江上行舟的美景,蘊含古人利用風帆助力航行的智慧。在敦煌莫高窟壁畫、古代中國畫中,多見對船帆的描繪。像敦煌莫高窟第45窟南壁西側壁畫,設色清麗,畫中的大帆船一桅一帆,桅桿頂部細緻畫出五級挂帆扣,以示該船可根據風力隨時調整航速。宋代佚名《江帆山市圖》則呈現了船隻航運場景,畫面尺幅不大,但氣象開闊,水面上一船隻的桅帆刻畫更是清晰醒目,成為研究古代造船技術和貿易情況的重要圖像資料。作為我國古代重要船型的福船,是帆船時代的典型代表。清代佚名《靖海全圖》細緻勾勒了多艘清代中期用於海戰、屬於福船類型的大型同安梭船。畫面上,船型如梭,桅上挂篷較多,其優良結構和優越性能可見一斑。

  宋代科技發達,造船技術更是領先世界。以精細寫實著稱的宋畫,保留了不少對宋船的描繪。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便描繪了20多艘船隻。其中驚險一幕,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一艘客貨兩用船在通過橋洞時快要撞上橋梁,橋上行人驚呼,水手們趕緊將高聳的桅桿橫放下來。能夠成就這一精彩情節,離不開這艘船使用的“可眠桅”技術——桅桿底部裝有轉軸,可根據需要隨時將桅桿放倒或豎起。沈括《夢溪筆談》記載,中國人還將“可眠桅”技術傳授給了外國海商。“可眠桅”在“界畫”大師郭忠恕的《雪霽江行圖》中被描繪得更加精細、清晰。細緻觀察《清明上河圖》,還可以看到多艘船隻的尾部都有一條“小尾巴”,叫作平衡舵。不同於普通的船舵,平衡舵不僅轉向靈活,還可以升降,起到穩定船身和改變航向的作用。同時,圖中引人注目的船上密密麻麻的排釘,也不是藝術的點綴,恰是“榫合釘接”技術的寫照。船的連接技術關係著航行安全,“榫合釘接”便通過“榫卯”與“釘接”結合的方式,增強船體的抗風浪能力和船體構件間的穩固度。這些領先世界的中國發明,大大提升了船舶的遠航能力。

  作為“海上嚮導”,航海圖是海上安全航行的指南。鄭和下西洋代表著中國古代航海技術發展的巔峰,明代《武備志》收錄的《鄭和航海圖》被中外專家學者認為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不同時代、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地圖繪製者,對空間有著不同的理解,描繪世界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該圖採用山水畫式的繪法,詳細描繪了航路以及沿途的島嶼、山峰、淺灘、礁岩、港口、城寨等定位和航行方法。其中所附的4幅過洋牽星圖,説明鄭和航海除了借助羅盤,還配合使用了過洋牽星術——通過觀測星辰的海平高度(仰角)來確定航行方向和所處緯度,充分反映了明初航海水平的提升。《鄭和航海圖》是中國歷代航海技術成果的總成,也代表著中國古代航海製圖學的重大進步。

  現代科技發展,推動我國航海事業大步向前。時代巨變砥礪藝術創新。老一輩畫家的作品,如顏文樑油畫《造船廠》、關良油畫《廣東造船廠》、許幸之油畫《巨臂》等,均聚焦大型鋼鐵船舶,展現新中國航海事業朝氣蓬勃的氣象。新時代,在建設海洋強國目標引領下,我國航海事業發展達到新高度。美術工作者用畫筆繪就更為壯闊的時代畫卷。像馬鑫、牡丹油畫《海上絲路新樞紐——寧波舟山港》、張及時油畫《港口雄開萬里流》等,均以俯視的構圖、宏闊的景象,展現以智慧港口、智慧航運為代表的“新基建”推動航運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周補田油畫《巡海》、高海戈油畫《曙光》等,則聚焦向海圖強的奮鬥歷程,以獨特的藝術手法展現當代中國海洋事業發展成就。

  從木船到戰艦,從以櫓作動力到以能源為動能,一幅幅畫作折射著千百年來中國人“舟行萬里”的智慧,也激蕩著創新創造活力,讓航海精神借助丹青畫境熠熠閃光,為開啟航海新征程、共創航運新未來提供精神力量。

  (作者為王冬松 華僑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7日   第 08 版)

編輯:陳瑞姬 責任編輯:丁鵬飛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正在閱讀:舟行萬里入畫圖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