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填補空白

來源:經濟日報 | 2024年06月17日 16:32
經濟日報 | 2024年06月17日 16:32
原標題: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填補空白
正在加載

  在日前召開的第一屆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會議上,“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系統性成果”正式發佈。該成果全面反映我國管轄海域地質資源環境全貌,填補了海洋區域地質國情調查空白,將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發展海洋經濟提供基礎支撐。

  保護與開發海洋,需摸清海洋地質狀況,區域地質調查與編圖製圖是最基礎工作。此次發佈的成果首次實現我國管轄海域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全面覆蓋,1:25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覆蓋率達15.2%,探索啟動了1:5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試點,開啟管轄海域大比例尺調查新階段。

  “相關成果應用將成為開展海洋自然資源管理的有力抓手。”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張勇告訴記者,本次調查首次以實測資料為主,編制了綜合性和原創性的海洋地質系列圖件29張。通過此輪調查,基本摸清了海域油氣、天然氣水合物和固體礦産分佈特徵,總結了成藏成礦規律,為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提供了基礎資料和找礦靶區。此外,編制了10余套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區海洋地質資源環境圖集,能夠更好服務環渤海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區域協同發展。

  據介紹,依託此次調查成果,我國海洋區域地質大數據中心已建成。該中心收錄了中國海域16種調查數據、5大類分析數據、10類成果圖件,形成758個數據集,實現多源異構數據融合、全流程數據有效銜接,為深化海洋基礎地質及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奠定了數據保障。

  海洋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擴大對外開放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提升海洋資源環境國情認知水平、強化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是基礎底座。

  當前,海洋區域調查成果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比如,在油氣資源方面,通過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地質工作者先後在渤海、黃海、東海北部和南海等主要含油氣盆地開展高精度航磁調查,覆蓋面積210萬平方千米,佔管轄海域面積70%。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揭示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三角洲地區陸海交互作用的影響機理;定量評價了遼河、黃河、長江、閩江和珠江五大河口底質沉積物環境質量,為改善河口地區海洋生態環境提供了科學支撐。

  從全球海洋發展情況看,我國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整體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末,《國土資源大調查計劃》拉開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序幕;2015年,全海域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20個圖幅約300萬平方千米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完成,同期開啟了中大比例尺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隨後,中國管轄海域第一代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系列圖件、中國管轄海域第一個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數據庫、中國管轄海域第一部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報告相繼發佈。

  張勇表示,歷經20餘年調查攻關,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從無到有、由小及大,不斷取得新突破。進入新發展階段後,其內涵與外延也得到豐富和拓展。服務方向已從此前以支撐找礦和維護海洋權益為主,拓展到保障能源資源安全、發展海洋經濟、維護海洋權益與保護海洋生態。

  “要持續提高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質量與效能,讓更多海洋地質産品用得上、用得廣、用得好。”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聚焦地質調查“三步走”與“三級跳”目標,針對性開展1:25萬、1:5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及專題填圖,更好推動海洋區域地質調查事業高質量發展。 (經濟日報記者 紀文慧)

編輯:陳瑞姬 責任編輯:丁鵬飛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正在閱讀: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填補空白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