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核潛艇之父”命名,上海交大強基計劃首開“旭華班”

來源:澎湃新聞 | 2024年04月15日 15:41
澎湃新聞 | 2024年04月15日 15:41
原標題:
正在加載

上海交大《船舶與海洋工程導論》課程教學現場 

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今年恰逢“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百歲生辰,上海交大特地將今年新增的強基計劃專業定名為“旭華班”。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發佈了2024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今年首次將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作為新增專業納入強基計劃。在強基計劃試點高校中開設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亦屬首次。

       強基計劃是教育部自2020年起開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為了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和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上海交通大學為何將船舶與海洋工程這一工科專業納入強基計劃招生?培養方式有何不同?畢業生將從事怎樣的工作?

       “海洋領域的競爭核心在於裝備和人才,我們尤其缺少具有科學家思維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船建學院院長付世曉教授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科學探索獎的獲得者、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他介紹説,“對於此類創新人才的培養,我們認為要完成兩個步驟,先是從1到0,在複雜的巨系統工程中發現科學問題的本質;再是從0到1,探究科學前沿進行知識創造並由此推動工程技術的實質性進步,建立基於第一原理的工程科學思維。”

       “旭華班”的培養方案強調將“數理基礎-工程能力-科學思維”一體化培養,強化同人工智慧、綠色低碳等領域深度交叉融合,致力於培養為海洋高端裝備設計製造、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安全維護保障等國家海洋強國戰略需求方向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

       船舶與海洋工程具有大系統、多學科的特點,近年來數字化、智慧化浪潮對這一傳統産業産生了巨大的挑戰。未來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也需要更多元化的知識背景。

       上海交大的教授們深知傳統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恐怕難以勝任當前人才培養的需要,早在四年前就主動順應行業發展態勢和技術變革趨勢,以建設新工科和國家一流專業為契機主動迎難而上,在國內率先開展教學改革,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逆向構建知識結構,形成以設計製造為主幹,流體性能和結構安全為支撐,智慧控制和綠色動力為兩翼的新課程體系。

       課程的建設同樣著力創新。以往課程的教學案例之間缺乏緊密關聯,而新的課程體系共用了一艘船作為案例開展教學,從認知、表達、分析,到測試、設計、建造,將知識點串珠成線,注重理論同實踐的緊密結合,消除課程冗余和重復的內容,真正做到了擠水鑄金。

       除了知識結構的重構,交大的船海專業還進行了教學方法的創新。如,《船舶與海洋工程導論》課程採用TBL(Team Based Learning,基於團隊合作的學習)教學模式,即以學生“課前自學+課上討論和實踐”為主,以教師講授為輔,教師的角色從臺前走向幕後,成為了“裁判”和“導演”。課程設計了“縱橫船海”“航海時代”“水能載舟”“今日船工”“深海工廠”“龍宮探秘”“藍色能源”“百家爭鳴”8個部分,讓學生從不同維度領略船海工程的魅力,而每個部分又設置了一個看似簡單卻蘊藏深刻專業原理的論題或實踐任務,通過實踐激發思考,通過思考引發興趣,學生學習成效顯著提升。

       在此次發佈的強基計劃培養方案中特別説明,“旭華班”將採取本博銜接貫通培養,學生可以在本科二年級或三年級直接確定研究方向並選擇導師,本科三年級結束後可申請提前進入銜接研究生培養的學習階段,開展學術研究、修讀博士階段的課程,最大程度的縮短人才培養週期。

       強基計劃的報名工作已經啟動,即日起至4月30日24時前,考生可登錄上海交通大學強基計劃報名平臺完成網上報名。(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鄒佳雯)

編輯:李奕展 責任編輯:丁鵬飛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正在閱讀:以“中國核潛艇之父”命名,上海交大強基計劃首開“旭華班”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