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和諧 共生共榮——城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廈門實踐

來源:光明日報 | 2024年03月01日 17:45
光明日報 | 2024年03月01日 17:45
原標題:
正在加載

  作者:光明日報聯合調研組

鼓浪嶼與鷺江道風光。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栗喉蜂虎。彭志偉攝/光明圖片

中華白海豚。資料圖片

廈門市民來到筼筜湖畔的白鷺洲公園遊玩。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編者按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1988年,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創造性提出筼筜湖綜合治理理念。36年來,鷺島兒女牢記囑託,以筼筜湖綜合治理為引領,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探索出一條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促進人海和諧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廈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其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成效,對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特殊意義。廈門如何從一個湖帶動一座城繪就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壯麗圖景?近日,光明日報記者會同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度探尋這座“海上花園”城市的“生態密碼”。

  漫步廈門,總會與美景不期而遇:鼓浪嶼岸線迤邐,山巒疊翠,不時傳來陣陣鳥鳴;筼筜湖翠竹環抱,碧波盪漾,白鷺于水面上翩躚起舞;五緣灣海天一色,水清岸凈,灣內連片紅樹林鬱鬱蔥蔥;走在街頭巷尾,三角梅在暖陽下恣意盛開,一簇一叢,千姿百態……

  清新的藍,滿城的綠,從1699平方公里的陸域到333平方公里的海域,從筼筜湖綜合治理到五緣灣生態保護修復,從栗喉蜂虎的保護到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三十餘年來廈門接續發力,實施了從“海域”到“流域”再到“全域”的生態保護修復,造就了移步易景的山海風光。

  多年間,一座座“綠色桂冠”花落廈門——“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從筼筜湖治理出發,昔日作為白鷺棲息之地的“鷺島”,如今已蝶變為“山、海、産、城、人”相融共生的國際化海灣型都市,奮力書寫著美麗中國建設的鷺島畫卷。

  從“一湖之治”向“生態之治”的鷺島蝶變

  從空中俯瞰鷺島,位於廈門本島西南側的筼筜湖和東北翼的五緣灣遙相呼應,猶如一雙靈動的“眼睛”。

  時值龍年新春,筼筜湖水清岸綠、白鷺翩躚。“這片湖面,三十多年來,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咧!”湖畔旁,正在巡湖的“市民湖長”陳亞進將筼筜湖的過往娓娓道來。為了積極調動民間力量參與對筼筜湖的保護,2020年廈門面向廣大市民選聘“市民湖長”,65歲的退休教師陳亞進成為其中一員。

  “最愛月斜潮落後,滿江漁火列筼筜。”筼筜湖曾是一個面積達10平方公里的天然避風港,入夜後的“筼筜漁火”是廈門歷史上的八大景之一。20世紀70年代初,為了向海要地,這裡圍海造田、築堤圍湖,筼筜港變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僅留下1.6平方公里水面的湖泊,改稱筼筜湖。

  然而,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湖區周邊高強度的開發建設,筼筜湖一度成為“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蚊蠅滋生、魚蝦絕跡”的臭水湖。“當時路過的行人都掩鼻皺眉。”陳亞進回憶道。

  筼筜湖治理成為擺在廈門面前的一道發展課題。

  在廈門工作期間的習近平同志,經過深入思考調研,對這一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

  “我來自北方,對廈門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貴的。”

  “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壞來進行另一方面的建設?我自己認為是很清楚的,廈門是不能以這種代價來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

  1988年3月30日,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了一場專題會議,主題是加強筼筜湖綜合治理。在這次會上,廈門市成立了筼筜湖治理領導小組,明確了“市長親自抓治湖”“市財政今明兩年每年撥1000萬元”,並創造性地將治湖方略總結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

  從此,廈門治湖有章可循,各部門聯動,水岸共治。僅用時3年,筼筜湖就完成了第一期綜合治理,實現了“湖水基本不臭”的目標,水質好了,白鷺回來了。從1984年至今,廈門先後開展了五期筼筜湖綜合治理,共投入資金約19.9億元,實現了從點到面、從水下到岸上、從單一治理到聯合共治的轉變,昔日的“筼筜漁火”重現為“筼筜夜色”。

  與筼筜湖一樣,過去因海堤阻斷、過度養殖、垃圾堆存等被稱為“爛泥灘”的五緣灣,也經歷過一番“刻骨銘心”的生態修復。

  “五緣灣濕地公園所處的這些最好的地塊,何去何從,存在很大的爭議。最快的方式——填海造地,瞬時收益能達到10個億。但廈門堅持一定要恢復生態系統,把最好的資源還給自然、留給人民,這種理念在當時是很超前的。”廈門市湖裏區委常委、副區長王達回憶。

  海域面積由112公頃增至242公頃、平均水深增加約5.5米、生態用地增加2.3倍、灣區植物種類超500種,吸引90多種野生鳥類覓食棲息……五緣灣通過多年來的生態修復、系統治理和綜合開發,如今已成為廈門島內集水景、植被、濕地、海灣等多種自然景觀于一體的生態空間。

  改變,始於筼筜湖,卻不止步于五緣灣:實施海堤開口清淤、恢復東西海域有機聯絡、改善水動力條件與海洋生物生境……廈門漸次開啟了西海域、環東海域、杏林灣、馬鑾灣等灣區治理。

  36年來,鷺島兒女始終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構建起“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開啟了從“海域”到“流域”再到“全域”的生態保護修復之路。

  生態“修復師”繪就物種保護“新圖景”

  調研組走進廈門市環東海域東北角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遠眺,海灘上水鳥三五成群;近岸,連片紅樹林高低錯落。曾經,這裡是遍佈廢舊養殖設施和建築廢棄物的灘塗,如今已成為紅樹林生態修復的“中國樣板”。

  這一切的變化始於2005年。受廈門市政府的委託,以“中國紅樹林之父”廈門大學林鵬院士為核心的科研團隊開闢了試驗林。

  為了讓紅樹林“紮根”於此,科研人員小心地呵護著“嬌氣”的紅樹林,挑選樹種、人工馴化、試驗栽培……發明的“筷子苗”專利技術,將幼苗成活率提高至90%以上。

  “廈門一帶的紅樹林品種較為單一,難以抵抗病蟲害。”作為林鵬院士的第一位研究生,78歲的廈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盧昌義見證了下潭尾紅樹林的“重生”。“目前紅樹林面積達85公頃,形成‘綠色緩衝帶’,成為抵禦颱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的天然生態屏障。”

  在下潭尾火炬大橋一旁,一組由愛心和五角星元素構成的圖案向海上延展開來,這幅由紅樹林勾勒的作品,自空中俯瞰,蔚為壯觀。這幅盛景的背後是盧昌義團隊的浪漫情懷。

  “不同種類紅樹植物的生長速度、外觀顏色不一樣。利用這些差異,穿插種植,就勾勒出了眼前的圖案。”盧昌義向調研組介紹,他將這幅以紅樹林繪製的作品,命名為“我愛中國”。

  水裏,魚蝦遊弋;灘塗上,米氏耳螺、招潮蟹、彈涂魚等底棲生物安家落戶。一棵紅樹就像一座樓房,從樓頂天臺到地下室,生活著大大小小各類生命。“紅樹林為許多生物提供了棲息地、保護地,有助於恢復生物多樣性。”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副教授楊盛昌告訴調研組,通過生態修復,公園內的魚類、貝類、蝦蟹類物種數和生物量均顯著增加,生物量分別提高2.99倍、4.76倍和1.19倍。“林—灘—海”生命共同體和紅樹林生態屏障愈加穩固,海岸帶生態活力與韌性不斷增強。

  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有著“中國最美小鳥”之稱的栗喉蜂虎,每年4月至10月從炎熱的東南亞來到風景優美的廈門,在砂質的岩壁上用嘴和利爪掘洞為巢,避暑繁衍。

  自2010年,首次觀測到它們的蹤影后,廈門市政府在寸土寸金的城中心設立了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確保這群“美麗精靈”能順利棲息繁衍。

  數據顯示,自保護區成立以來,栗喉蜂虎數量穩中有升,2023年親鳥繁殖數量保持在200隻以上,五緣灣濕地覓食區在栗喉蜂虎遷徙前可觀測到3000隻以上。這片城中保護區,已成為鳥類天堂。

  “是白海豚!”一聲驚呼迅速吸引了調研組的注意,沿海岸線一路向西,只見距離船身左側約50米處,一個粉白色身影略微探出海面,又迅速向下沉去。

  中華白海豚,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水上大熊貓”之稱。在廈門灣見到中華白海豚並不是“偶遇”,而是鷺島兒女久久為功,修復海洋生態、保護瀕危海洋物種的“必然結果”。

  由於對棲息地環境要求嚴苛,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狀況成為衡量地方海洋生態環境的“活指標”。過去,無序的人類活動給脆弱的中華白海豚造成嚴重威脅。

  保護“海洋精靈”刻不容緩!廈門市出臺首個中華白海豚地方性法規,建立我國首個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實施部分海域禁捕規定,每年開展增殖放流、著力恢復海洋生態鏈……

  “現在整個白海豚的生存環境比以前有明顯改善。”廈門市自然保護區事務中心主任蔡立波表示,中華白海豚在廈門海域的種群數量逐步增多,已由20世紀90年代初的60頭增加到如今的80多頭,廈門也成為全國唯一在城區就能看見中華白海豚的城市。

  生態“好顏值”賦能發展“好價值”

  清晨,驅車沿狀元山盤繞211道彎,漫山茶園鬱鬱蔥蔥,調研組來到了軍營村。這裡常年浸沐在雲山霧海裏,素有“高山村”之稱。

  據曾任軍營村村委會主任的高泉國回憶,作為廈門最偏遠的小山村,“山上不見樹,粥裏不見米”,一度是村裏的真實寫照,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多元。

  把時間的指針撥向2024年,如今的軍營村已“華麗轉身”,幸福的密碼就藏在“山上戴帽,山下開發”裏。

  1986年,習近平同志經過細緻調研,針對山區村發展的實際,因地制宜地提出“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綠色發展理念。

  山上,種樹造林,把“帽子”戴起來。

  “這一片樹林,都是我27年前種下的,你瞧,現在長得多壯實!”高泉輝是軍營村最早參與封山造林的村民之一,順著他手指的方向,遠處青山蒼莽。“樹種起來,涵養了水源,還能在颱風來臨時鞏固土層,茶樹長得更好啦!”

  山下,種茶種果,把開發搞起來。

  軍營村建起了茶葉加工廠,從種植採摘、炒茶加工到包裝運輸,全鏈條可以在村內完成。此外,還生態化改造了6500多畝老茶園,更新優質品種,打造有機、綠色、生態、環保優勢。

  如今,層層疊翠的茶園梯田、錯落有致的古樸民居、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使得軍營村成為熱門旅遊“打卡地”,村裏人紛紛開起了農家樂。調研組了解到,當前,全村開辦了70多家民宿,2023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人均年收入達到4.5萬元。

  “守護好綠水青山,換來了金山銀山!”軍營村黨總支書記高泉偉不禁感嘆。

  軍營村是廈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放鬆的一個縮影,透過這個縮影,可以窺見整個廈門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以“見縫插綠”代替“見縫插樓”——寸土寸金的廈門,在大公園裏雕琢起“口袋公園”“袖珍公園”,市區居民基本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做到了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讓百姓養神養肺、養眼養心。

  將“垃圾海平面”變為“濱海浪漫線”——在環東海域的生態修復上,廈門通山連海打造山海綠色通廊,進一步改善海域和岸線生態景觀,完美融合山景、湖景、海景,讓近者悅、遠者來。

  從筼筜湖治理開始,廈門用科技手段賦能生態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止。

  用“海上美容師”維護岸線“高顏值”——廈門充分發揮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等科研智庫優勢,建設海漂垃圾監測預警預報系統,通過動畫模擬出當日海漂垃圾的漂移軌跡,對海漂垃圾的規模和分佈進行預測預報,並給出攔截建議和收集建議。

  “我們將265公里的海岸線劃為62個重點岸段,確保整個廈門海漂垃圾日産日清、水清岸凈。”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秋茹説。

  以給水質做“CT”代替拍“胸透”——第三海洋研究所搭建儀器共享平臺,通過穩定同位素技術,記錄碳、氧、硫等生源要素在自然環境中的動態傳遞過程,可有效應用於確定污染物來源,助力雨污分流與地下排污管網改造,為環境生態修復過程中物質循環研究提供有利的技術支撐。

  眼下,新一輪治理正在進行——實施管網正本清源改造,努力實現“污水入廠、清水入河”目標;構建排水智慧化管理平臺,實現“一戶一碼”“管網一張圖”;擴容海水泵站調水能力,讓水體循環動力更足……

  生態環境的“高顏值”,給廈門帶來了經濟增長的“高價值”——筼筜湖片區已“騰籠換鳥”,引進大批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企業,成為廈門金融、商貿、旅遊、居住中心;馬鑾灣以智慧産業、生命健康、商務文旅、現代物流為代表的四大産業鏈逐漸形成,吸引一大批生態環境友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産業化項目落地;同安灣,高新企業扎堆入駐,形成科技成果轉化孵化聚集區,累計註冊各類企業超過1600家……

  生態築底,廈門高質量發展成績單更加亮眼:2023年,廈門市經濟總量超8066億元;進出口總值超9470億元,同比增長2.7%,高於全國增速2.5個百分點。

  “廈門實踐”的經驗啟示

  36年來,鷺島兒女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讓“清新的藍”“怡人的綠”成為廈門的魅力名片,不斷豐富生態文明建設的“廈門實踐”經驗。

  注重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相統一,站在人與海洋和諧共生高度謀發展。縱跨15年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注重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廈門始終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和發展觀,算大賬、算長遠賬,把生態優先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領域、全過程,堅持海洋開發和海洋保護並重。“廈門實踐”表明,通過海洋生態修復,推動生態産品供給持續增加,就能走上生態旅遊融合發展之路,群眾臨海、親海、戲海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就會不斷提升;同時,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更能持續吸引高精尖企業入駐,促進産業“藍色”轉變,引領産、城、海高質量發展,持續助力海洋強市乃至海洋強省建設。

  注重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相協調,提高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不同發展階段,廈門市委市政府均專門設立指揮部,同時強化目標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灣區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成立“海岸帶綜合管理領導小組”,實現海陸一體化管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部署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全面協調海洋漁業、航運、環境、港口等相關涉海部門的用海衝突,將生態保護補償、生態損害賠償等措施與重大涉海工程建設項目相挂鉤,統籌兼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實現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山水海城”相融共生。

  注重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努力找到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廈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引導生態修復科學有序進行。按照“一屏一灣十廊”的生態格局,打通10條山海廊道,堅持全域全要素保護修復,著力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如五緣灣整治過程中保留灣內大片原生濕地,大大減少了工程量。同時,採取科學的人工修復措施,宜林則林、宜濕則濕、宜灘則灘、宜海則海,統籌岸線生態化、紅樹林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海灣治理、開堤納海等工程,提高保護修復措施的關聯性和耦合性,加快生態系統恢復進程,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走出一條符合廈門實際的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融合的新路子。

  注重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相促進,建設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硬制度與軟文化。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明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廈門持續完善海洋生態法律法規體系,充分發揮法治力量,護航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提高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對海洋生態文明的參與度,達成生態文明共識,把“要我治”變成“我要治”,如企業、市民積極認購馬鑾灣生態島上的樹木種植和日常管理。積極主動開展國際海洋交流合作,持續培育海洋文化,厚植生態文明意識,海洋生態文明理念和海洋意識早已內化于廈門人民心中,轉化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內生動力。

  (作者:光明日報聯合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季雅寧、李春劍、馬躍華;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盧麗華、林存炎、楊昌健、王浩然)

編輯:李健 責任編輯:丁鵬飛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正在閱讀:人海和諧 共生共榮——城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廈門實踐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