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我國首筆藍碳交易標誌著海洋碳匯已進入市場化階段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2023年03月21日 16:00
每日經濟新聞 | 2023年03月21日 16:00
原標題: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院長、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李建平:我國首筆藍碳交易標誌著海洋碳匯已進入市場化階段
正在加載


  不久前,全國首單“藍碳”交易在寧波順利完成。據了解,本次交易採用拍賣的形式,最終成交價為106元/噸,較起拍價溢價超過兩倍,是最近全國碳市場配額價格的近兩倍。這次拍賣也被外界視為“藍碳”市場的一次創新嘗試。

  相較于“綠碳”,普通人對“藍碳”的概念相對陌生。“藍碳”具體是指什麼?對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有什麼幫助?如何吸引更多機構和企業參與“藍碳”交易?“藍碳”又該如何助力海洋經濟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國際氣候與環境變化委員會主席,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院長、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李建平教授。

  李建平認為,此次在寧波落地的首筆“藍碳”交易,標誌著海洋碳匯已經進入市場化交易階段,也有助於提升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他也指出,“藍碳”市場參與主體還需注重技術創新和共享,提高交易市場透明度,推動碳交易市場向低成本、高持續性的發展方向轉變,才能更好地實現海洋碳匯交易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藍碳”與“雙碳”:提升“藍碳”效能可增加國際環保事務話語權

  NBD:相比“綠碳”,民眾對“藍碳”概念較為陌生,能否解釋下什麼是“藍碳”,它如何形成和儲存?

  李建平:藍色象徵大海,“藍碳”簡單來説就是海洋生態系統裏碳的排放、吸收和儲存。學術上的定義是指海洋以及海岸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碳總和。包括沉積在海底的有機碳、植被和土壤中的碳,還有海藻、草場和潮間帶沉積物中的碳等。其中,沿海濕地生態系統中的海草床、紅樹林、濱海鹽沼地為三大藍碳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能夠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因此“藍碳”又被稱為“海洋碳匯”。

  至於“藍碳”的形成和儲存,主要是依賴海洋生態系統和海岸濕地的自然過程,如光合作用、腐殖作用和沉積作用等。

  NBD:“藍碳”主要存在和作用於海洋生態系統,與陸地有什麼聯絡?對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有什麼影響和作用?

  李建平:眾所週知,海洋覆蓋地球70%以上的面積,而我國又是海洋大國,因此研究海洋碳匯對實現“雙碳”目標、應對氣候變化以及開發海洋經濟有重大意義。其中,在助力碳中和方面,提高“藍碳”的固碳能力可以很好地幫助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從而達成“雙碳”目標;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方面,優化“藍碳”環境是保護海洋生態和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手段,保護海洋生態有利於維持地球生態平衡;在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發展“藍碳”經濟可以增加海洋産業的利潤和就業,從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此外,提升“藍碳”效能可以增加中國在國際環保事務上的話語權,進而擴大國際影響力。

  “藍碳”隱憂:不能因為海水酸化就抵制海洋碳匯

  NBD:有觀點認為,海洋碳匯將導致海洋酸化,並破壞整個生態系統。請問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二者之間如何形成平衡?

  李建平:不能否認,海洋碳匯確實會導致海洋酸化。因為大量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會形成碳酸,使得海水的酸鹼度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要積極認識和發揮海洋碳匯的作用,不能因為有負面影響就抵制海洋碳匯的發展。相比海水酸化,海洋碳匯的正面作用和影響要大得多。比如,為人類提供食物、生産能源和支持地球的生態平衡。只要合理保護和恢復海洋生態系統,就可以減少海洋酸化的程度。

  因此,我們在保護和合理利用海洋碳匯的過程中,需要找到其與整個生態系統之間的平衡點。與其單方面追求經濟利益或保護環境,不如建立多方協調的利益均衡機制,充分考慮資源的可持續性和生態的平衡性,科學合理利用海洋碳匯,創造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多贏局面。當然,這需要研究機構加強研究和監測能力,同時也需要有關部門制定適當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建立有效的保護機制和風險防範體系。

  NBD:除了影響生態系統,您認為還有哪些因素制約海洋碳匯發展?

  李建平:海洋碳匯是一個前沿的研究領域,除了前面提到的海水酸化問題,還會面臨技術不足、法規不完善、缺少經濟效益等問題。具體來看,在技術方面,對於海洋碳匯的規模和質量的評估較為困難,也正因如此,海洋碳匯在開發和利用過程中的技術成本難以下降,導致海洋碳匯的商業化進展緩慢;相關政策法規方面,現有的相關政策法規相對單一,缺少監管和管理體系;在市場機制方面,目前海洋碳匯的經濟效益相對較低,難以吸引投資和資本參與,缺少經濟激勵機制。

  因此,要想打破現狀,還需要各方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畢竟,海洋碳匯的發展不能單方面指望出臺幾項政策或者幾個研究機構參與就可以完成,它是一個需要持續投入、系統龐大的工程。

  首筆“藍碳”交易啟示:未來海洋碳匯交易有望納入全國統一碳市場

  NBD:全國首單“藍碳”拍賣在寧波順利完成,該筆交易對我國海洋碳匯市場發展有什麼意義和啟示?

  李建平:在我看來,此次“藍碳”交易開闢了我國海洋碳匯市場的先例,標誌著海洋碳匯已經進入市場化交易階段。再加上交易採用了拍賣的形式,對後續市場探索、交易模式創新等方面都有重要影響。同時,海洋碳匯交易市場也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為海洋産業發展提供新動力。除了市場影響外,這次交易還有助於提升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國際影響力。由於目前中國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積極開展碳交易可以提升國際環保形象。

  最後,回歸到“藍碳”交易的本質,其本身的作用是為了鼓勵保護和恢復海洋生態系統等措施,促進區域的生態建設。

  NBD:有觀點認為,此次海洋碳匯交易可能是一次性的宣傳活動,雖然敲定了交易價,但只有一些象徵性的成交。請問您怎麼看待這一觀點?

  李建平:不只是海洋碳匯,整個碳匯交易目前都還處於探索和試驗階段,的確存在一定的象徵性成分。在碳交易市場上,交易數量還相對較少,市場參與者並不多,這就導致交易規模不高。同時,碳交易市場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如缺乏規範和標準、監管不到位等,都有可能讓碳匯交易淪為象徵性成交。

  但是我相信,隨著政府和社會對於碳交易市場的認知和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碳交易市場各方面也將不斷完善。比如,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碳交易市場發展,各地也相繼開展了碳交易,這些都是積極的信號。

  我認為,未來海洋碳匯交易也有望被納入國家碳市場,並由此推動碳交易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NBD:您認為應如何吸引更多企業參與“藍碳”交易,擴大碳交易市場規模?

  李建平: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系統問題,需要各參與方共同努力和協調。我建議大體上可以從六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政策引導,儘快完善雙碳體系,出臺鼓勵企業參與碳交易的稅收、減排目標和環保獎勵等政策,以增加企業參與藍碳交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是完善立法,明確碳排放權的産權性質,規範交易的流程和機制,加強監管措施,保障交易的公正和合法;

  第三,推出多樣化交易方式,在貿易平臺之外,可以考慮通過信用證、期權合約等多種形式,方便企業參與碳交易,拓寬碳交易的市場渠道;

  第四,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避免企業自行評估造成評估失實的情況,增加市場的透明度,提高交易的公平性和準確性;

  第五,擴大媒體宣傳,提高企業對“藍碳”交易的認知度;

  第六,加強國際合作,聯合各國政府、環保組織等共同推進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吸引跨國資本參與。

  “藍碳”與海洋經濟:海洋能源將成未來能源領域新起點

  NBD:您前面提到,發展“藍碳”還有利於海洋經濟。請問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如何實現?

  李建平:“藍碳”的發展對於海洋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開闢新的産業鏈、推動海洋産業技術升級以及提高海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首先,藍碳的發展可以促進海洋保護和海洋生態恢復,為發展海洋保健、環保、生態旅遊等相關産業提供了新的機遇;其次,開展藍碳交易需要多方面的技術支持,如船舶貿易、海底埋藏及生態系統保護等技術的支持,發展“藍碳”的同時無疑也幫助提高了海洋産業發展的技術水平;最後,“藍碳”的發展推動了海洋環境質量的提升,加強了對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從而促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可見,“藍碳”的發展將為海洋經濟帶來新的機遇和變革,不僅為海洋環保和生態保護作出貢獻,而且會推動海洋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

  NBD:海洋可再生能源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數據統計,可再生能源中的海洋能約佔世界能源總量的70%以上,但目前使用率還較低。請問您怎麼看待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現狀和發展?是否有可能成為新的可替代能源?

  李建平:海洋可再生能源包括海上風能、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等,儲量巨大、且碳減排潛力巨大,是海洋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還比較低,主要原因在於技術和成本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對於海洋環境影響的考量。但是,在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海洋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受到關注,並逐漸成為推動能源替代和綠色發展的主要選擇之一。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和政策積極引導,相信海洋能源將會成為未來能源領域的新起點。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作者:黃宗彥

編輯:陳瑞姬 責任編輯:丁鵬飛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正在閱讀:李建平:我國首筆藍碳交易標誌著海洋碳匯已進入市場化階段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