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日報網濟南3月7日電(記者 趙瑞雪)山東威海市擁有968公里海岸線,佔山東省1/3,佔全國1/18。過去五年,其海洋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5%,佔GDP比重達到36.6%。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日報記者就發展海洋經濟,奮力爭當海洋強國建設排頭兵,對話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威海市市長孔凡萍。
孔凡萍表示,威海市錨定建設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的目標,堅持科學用海、科技興海、産業強海、生態護海、開放活海,不斷集聚壯大海洋發展新動能。利用好海洋這個資源富集的“聚寶盆”,推動海水養殖加速向綠色集約轉型、海洋捕撈加速向遠洋拓展、海洋裝備産業加速向高端化跨越、濱海旅遊業加速向跨界融合轉變,加速海洋産業轉型升級。
“我們加快海洋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科技創新成為引領海洋強市建設的強力引擎,威海獲批國家海洋高技術産業基地試點市。下一步,將聚焦海洋産業全鏈條,有效佈局、集聚和配置海洋科技資源,賦能海洋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孔凡萍説。
據了解,威海市持續開展技術攻關,推動海洋生物産業從原料級向功能食品、醫藥級轉變,走向價值鏈高端。自主突破掌握了水下自主航行器、海洋碳纖維等一批關鍵技術,研發的水上無人船在海上救援中得到實際應用。自主研發的海洋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農用製品、海洋化粧品等高附加值産品實現産業化,海洋生物醫藥産業增加值近五年年均增長12%。
威海市依託毗鄰日韓的區位優勢和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持續深化與韓國仁川海港空港之間“四港聯動”,暢通好海洋這個連接五洲的“大通道”。今年2月24日,中韓多式聯運諒解備忘錄正式生效,貨物通關時間預計縮短5個小時左右,物流成本預計降低30%左右。
“威海雖然是陸路交通的末梢,但只要充分發揮陸海聯運國際物流大通道的作用,完全有條件成為東北亞區域的交通樞紐城市。”孔凡萍説,“圍繞這一目標,我們統籌海陸設施一體佈局,推動陸海空多式聯運,著力構建市域一體、國內通達、聯通海外的‘三大交通圈’,進一步提高綜合交通網絡輻射帶動能力。”
孔凡萍表示,威海海洋經濟規模適度,海洋生態環境優良,海洋文化底蘊深厚,開放合作歷史悠久,海洋在威海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威海人對海洋有著極為特殊的感情。希望國家將更多海洋領域示範、試點和工作任務放在威海,威海有信心、有決心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