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學生精神世界注入海洋的力量

來源:中國教育報 | 2022年08月25日 16:30
中國教育報 | 2022年08月25日 16:30
原標題:為大學生精神世界注入海洋的力量
正在加載

  作者:楊曉斌(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秦慕蘭(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快推進海洋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角色更加顯著。高校應該充分認識海洋在國家戰略、人類發展中的重要性,加強相關教育,提升大學生對海洋強國戰略的認識水平。

  海洋關乎中國的強國建設,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視海洋的作用,以海洋、航線等為例,深刻論述了包括海權、海軍、海運、海外貿易和海外殖民地等方面的海洋政治思想。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還重點關注了生態問題,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對人、自然界和社會之間的運動規律進行了深入探究,將生態破壞問題歸結于資本主義“毛孔充滿血污”的發展方式。

  中國海陸兼具的地緣條件與國民經濟發展現實構成了新中國海洋強國建設的基本參照係,直接影響到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方略。中國海洋國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公里,優越的自然條件決定其必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佔據重要地位。進入新世紀後,我國將海洋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且一直推進、保持並鞏固其高質量發展態勢。隨著人口、經濟重心等日漸向海岸帶聚集,海洋已成為我國人民生活重要空間,極大影響著社會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海洋強國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等的重要論述,以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觀和海洋觀的繼承為基礎,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而形成。進入新時代以來,海洋作為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不斷加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1世紀,人類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的時期,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等重要論斷。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時再次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海洋強國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對於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於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都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文明創造了寶貴財富,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既是一個大陸國家,也是一個海洋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海洋文明。夏商時期,“靠海吃海”已是沿海農業經濟區發展的重要方面。之後歷代政治家、思想家都有對海洋的論述。《管子》有雲:“利在海也。”《韓非子》記載:“歷心於山海而國家富。”孔子甚至要將海洋作為自己的理想之鄉,提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秦漢以後,全國性的海洋事業逐步發展。徐福船隊由瑯琊港東渡,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東方航線。三國時期吳國倡導“舟楫為輿馬,巨海為夷庚”的國家戰略,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公元499年,慧深和尚東航太平洋至美洲布道。唐、宋、元各朝開闢了眾多國際航線,鼓勵國際貿易。至鄭和下西洋,中國傳統航海事業達到高峰,不僅彰顯了“造大船,馳聘海洋,協和萬邦,天下太平”的遠大理想,同時展現了中國海洋文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

  中國的海洋文明和農耕文明、遊牧文明等形態一起,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陶養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2019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歷史長河中,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源源不斷注入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稟賦,共同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已深深融進各族人民的血液和靈魂,成為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

  海洋意味著冒險、探索,有助於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創新品格

  海洋文明滋養了中華民族精神,也影響著生活其中的人的性格。海洋是與平原、草原、高山完全不同的地理樣態,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亦顯現出別樣性格。梁啟超説:“海也者,能發人進取之雄心者也……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來瀕海之民,所以比于陸居者,活氣較勝,進取較銳……”中國人很早便已走向海洋,並在長期的海洋生産實踐中培育了與之相關的精神氣質,如變革圖強思想、探索冒險精神、全面開放理念、吃苦耐勞品格等,所構築起的海洋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中國正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未來社會發展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需要大學生具備探索、冒險、創新等品質,以應對隨之而來的各種挑戰。就此而言,對大學生加強海洋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教育凸顯高校和大學生“胸懷天下”的抱負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海洋強國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等的重要論述,對大學生進行海洋教育,高校可以採取多種形式。課堂上,學校可通過專業課、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通識選修課等課程對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海洋內容教學;課堂外,學校可憑藉舉辦藍色文化活動、推進海洋社團建設、開展涉海實踐活動等提升學生海洋素養。

  海洋教育的有效開展,有助於推進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政治意義。其一,體現社會主義高校的責任擔當。中國共産黨歷來在政治建設中重視海洋,黨的十八大後更是將之提至全新高度。基於海洋強國建設的海洋教育,有助於大學生理解“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科學性,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其二,利於營造生態校園育人氛圍,拓展育人深度和廣度。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使海洋成為研究熱點,高校不僅可據之開展豐富多樣的相關教育宣傳活動,還可以之為主題元素打造校園藍色文化景觀,使大學生的海洋強國意識、海洋生態文明意識在“沉浸式”環境中得到持續鞏固和提升。即便是內陸高校,亦可憑藉海洋教育基地、海洋科技文化展覽館等開展實踐活動,為大學文化融入海洋文化的靈動,使大學生深刻體會“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規律,增強海洋生態環境破壞的危機感與海洋強國建設的責任感。其三,益於教育大學生胸懷“國之大者”,助其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海洋強國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等的重要論述的深入學習,大學生將更加強化“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信念,成長為推進海洋強國建設的新生主導力量、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倡導者和活躍踐行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編輯:姚敏 責任編輯:丁鵬飛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正在閱讀:為大學生精神世界注入海洋的力量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