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責任,落實資金,江蘇—— 以生態補償護海洋健康

來源: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5日 18:03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5日 18:03
原標題:
正在加載

連雲港市環境監測監控中心工作人員在採集海水樣品。

位於連雲港市的大沙灣海濱浴場。

  以上圖片均為連雲港市生態環境局提供

核心閱讀

  海洋生態保護補償是激勵海洋生態保護者保護生態環境,構建海洋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關係的重要手段。江蘇沿海地區科學實施生態補償考核制度,同時探索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方海洋生態補償創新實踐,助力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早晨6點不到,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的黃海之濱,一支30人的隊伍,已經開始沿著海岸線進行常態化清理。

  “出臺海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基層來説,幹多幹少不一樣——既要‘面子’,又要‘票子’,壓實責任,也提升了積極性。”這支隊伍的領隊、鹽城大豐世遺黃海濕地公園有限公司後勤部主管吳軍説。

  今年6月,我國首個針對生態保護補償的基礎性、綜合性行政法規《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正式施行。今年4月,《江蘇省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試行)》先試先行,以海洋水質變化情況為評價依據,分類確定補償標準和核算方法,按照“保護者受益、損害者賠償”的原則,採取省、市兩級雙向經濟補償的方式,發揮省、市互相監督鼓勵作用,推動開展地方海洋生態補償創新實踐。

  出臺專項制度,調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性

  夏季,鹽城大豐川東港迎來一年中最美的時候:黑嘴鷗悠然進食,麋鹿呦呦鳴叫……這裡是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也是候鳥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最重要的中轉站之一。2023年,川東港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吸引數十萬遊客來此遊玩。

  在這背後,海洋生態補償機制發揮了重要的助力作用。“鹽城擁有江蘇最長的海岸線(582公里)和最大的沿海灘塗(683萬畝),海灘面積、潮間帶範圍大,海灘垃圾清理難度較大。”鹽城市生態環境局海洋生態環境處處長成華介紹,2022年,鹽城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海灘垃圾清理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沿海各縣(市、區)增加海灘垃圾的清理力度與頻次。據統計,全市每年清理海灘垃圾3萬到4萬噸、出動人員4萬人次。

  記者了解到,海灘垃圾清理工作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部分縣區財政本就相對緊張,常以沒有資金等藉口忽視對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海洋生態補償辦法出臺後,獲得補償的地區主動加大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進一步壓實保護責任。鹽城市計劃從剛剛下發的1280萬元正向補償資金中劃出部分,用於補充海灘垃圾的清理費用,大豐區也計劃將補償資金用於美麗海灣後續維護,包括設備採購、生態監測等。

  在川東港區域海灘遊玩的本地市民陳捷告訴記者,以前海灘上有散落的垃圾,周邊還有零星水産養殖,鮮有遊客前來。開展生態修復、垃圾清理後,生態環境改善,候鳥也多了。

  “開展海洋生態補償將強化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正向激勵,推動沿海地區加大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海洋生態環境處處長常新風介紹,這一做法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海洋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單一的問題,也提升了沿海各地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

  科學實施生態補償考核,建立長效監管機制

  今年3月的一天,由生態環境部組織的檢測人員隊伍,從連雲港市一處碼頭登上監測船。監測船依次停靠在18個近岸海域水質國家考核點,其中最遠的點位要開船行駛將近3個小時。

  每到一個地方,工作人員會用隨船攜帶的水質採樣儀伸入海平面以下不同深度採樣。監測船上搭載有一個簡易實驗室,對酸鹼度、溶解氧等一些時效性強的指標,能立即在船上分析、出結果,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等普通指標,則等船靠岸後再將樣本送檢。

  “海洋生態補償考核分為兩部分:近岸海域水質補償和入海河流總氮控制補償。”連雲港市生態環境局海洋生態環境處負責人劉建茹告訴記者,近岸海域水質補償的考核,每年分別在春、夏、秋開展3次監測,根據《海水水質標準》,計算近岸海域海水優良面積比例,年底算“總賬”。

  而入海河流總氮控制補償的考核有所不同。連雲港共有17條直接入海河流,其中14條河流的監測斷面安裝了自動監測設備,由生態環境部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日常運維,每4小時監測一次,計算月度平均值。另外3條入海河流的監測斷面採取手工監測方式,實行採測分離——由生態環境部委託不同機構分別採樣、分析,檢測結果統一匯總到生態環境部,每月一次。

  連雲港的“成績單”顯示:2023年全市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比例96.8%,首次全面消除劣Ⅳ類海水,夏季優良比例首次達到100%;截至今年6月,17條入海河流總氮平均濃度為每升2.62毫克,與2020年同期相比下降20.3%。

  考核結果如何運用?

  “按照‘保護者受益、損害者賠償’原則,採取省、市兩級雙向補償的方式。”常新風介紹,近岸海域水質補償分基本補償、同比變化補償和持續優良補償。基本補償是及格線,標準為每年500萬元;同比變化補償是與當地3年平均值比較,年度最高金額為400萬元;持續優良補償是連續兩年以上達標,每年最高500萬元。2023年度,江蘇沿海三市均獲得頂格1200萬元獎勵。入海河流總氮控制補償也分為基本補償和同比變化補償,前者標準為每季度40萬元,後者為每年50萬元,2023年度連雲港獲得1630萬元補償,為全省最高。

  探索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加大排污口整治力度

  7月19日,在南通市如東縣栟茶鎮興淩村村委會辦公樓屋頂上,停著一架無人機。在40公里外,如東縣生態環境局的一間辦公室裏,水生態環境科科長徐天宇發出指令,無人機便沿著設定好的線路起飛,對片區內5個重點村居進行汛期例行巡查。

  “無人機裝有紅外感應裝置,能夠識別水溫——養殖尾水水溫略高,顏色呈現深紅色。”徐天宇告訴記者,這樣能及時發現哪正在排放或剛剛排放了養殖尾水,第一時間介入處置。

  去年夏天,南通市生態環境局海洋生態環境處處長楊斌和同事們發現,進入汛期後,當地部分入海斷面的水質大幅下滑,如東縣與海安市交界處的入海斷面北淩新閘成了“老大難”。為了搞清楚是上游來水中的什麼造成斷面污染,南通首次採用了水基因技術,進行追蹤溯源。

  “通過污染物比對發現,汛期時,上遊農田退水和養殖尾水排放在污染源中佔比較大。”楊斌告訴記者,去年開始,南通啟動了兩項工程:一是農田生態化改造,利用農田周邊廢棄溝塘改造“凈化池”,實現“退水不下河、養分再利用”;二是建設無人機庫,試點無人機巡水,收集養殖尾水排放異常信息,對入海河流水質管理實現關口前移、主動追蹤。

  對於剛剛下發的2023年度補償資金,南通有了初步規劃。

  “生態工程需要持續投入。這筆生態補償資金將用於農田生態化改造及無人機庫在全市5個沿海板塊的全覆蓋。”楊斌介紹,在技術支持下,南通在全省率先將總氮指標納入地表水考核,並正在探索斷面上下游之間橫向生態補償制度——海洋生態治理不再只是部分沿海板塊的任務,全市有上游來水區縣也要承擔治理責任,“這是壓力,更是動力。”楊斌説。

  (人民日報記者 姚雪青)

編輯:李健 責任編輯:丁鵬飛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正在閱讀:明確責任,落實資金,江蘇—— 以生態補償護海洋健康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