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2023兩岸學生大熊貓保育實習體驗活動的第三天,同學們來到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熊貓谷(以下稱“熊貓谷”)進行參觀學習。同學們先是在課堂內聽科普老師講解,對竹子及竹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後,再由科普老師帶領同學們砍竹子、取竹筒,前往料理區親手製作竹筒飯。
熊貓谷的科普老師先將同學們組織到教室中,通過教材展示,向學生們介紹竹子,介紹中國多年以來累積的竹文化。例如古代詩人在詩詞中歌頌著的竹子頑強不屈的品質,以及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加深了同學們對竹子的認識,並通過課件向同學們展示了熊貓谷內生長的多種竹子。課程結束之前,老師還給每個同學都留了一個小作業,那就是讓他們作為自然觀察員,走向自然,用感官去感受、復習剛剛所學到的知識。在園區內,老師們教會了同學們如何通過慈竹、刺(黑)竹、毛竹的特點區分它們。通過觀察,同學們很快地完成了竹類觀察筆記。更有同學還通過思考,向老師提出“線狀披針竹和披針竹有哪些明顯區別”的問題。
午飯後,老師帶領同學們來到了一片幽靜深遠的竹林中,讓他們坐在竹海中間的過道上,並閉上眼睛開始冥想。同學們慢慢地將眼睛閉上了,用耳朵感受週遭的環境,他們慢慢地放鬆了身心,去聆聽來自大自然的聲音,感受“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老師講到,大自然是天然的療愈場所,如果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到大自然中尋找能量。不知同學們是否已從大自然中獲得能量,以應對接下來的挑戰呢?
之後,同學們跟隨老師前往竹林深處,挑選可用於製作竹筒飯的竹子。本以為同學們會對木工倍感生疏,但意料之外的是,同學們通過明確分工和積極商討可行方法,很快便砍倒了竹子。在砍竹子的過程中,一位同學趁機向老師提出了“為什麼竹子會有水?竹子的水是否可以飲用?”的疑問,在現場的老師也十分和善地為其答疑解惑。隨後,學生們扛著砍下的竹子到切割點進行分割,一根根竹子被分割成一個個小竹筒。
隨後,老師帶領同學們來到剛才的那片竹林採摘箬竹。箬竹的特點是葉片比較大,可用於包裹粽子。這回同學們摘取的箬竹會當作竹筒的“蓋子”,蓋在製作好的竹筒飯上面。摘取完箬竹後,同學們來到了廚房,開始準備並製作自己的晚餐——竹筒飯。這次的竹筒飯分為兩種,一種是紅豆沙口味的,另外一種是臘肉口味的。同學們根據自己所選擇的口味來準備食材,顯而易見地是,他們已經在這幾日的相處中培養了默契,同時在準備工作中進行了分工,從而讓準備工作事半功倍。幾位同學一起洗米和紅豆,另外幾位同學在剝玉米、洗豌豆和臘肉。同學們紛紛在竹筒外面刻上字或符號作為紀念,有的刻了自己的名字,有的刻了自己對未來的期許等等。經過同學們的相互合作、不懈努力,每位同學都獲得了自己滿意的竹筒,並在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廚房烹制竹筒飯。
通過探訪熊貓谷,同學們對竹子有了全面的、由內而外的認識。走到大自然中去實踐的同時,也能夠引發他們對自然及生態保護的思考。自古文人墨客用竹子來形容人的高貴品格,希望同學們在接下來的生活和學習中,也可以擁有同竹子一樣“堅韌、謙遜、正直”的品質。
蘋果IOS
安卓
我有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