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2004年展望:巴以人民盼和平 好夢恐難成真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02日 14:43)

  新華社消息:我曾問過很多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兩個問題。“明年最希望的是什麼?”回答基本都是:“和平!”“明年你認為會有和平嗎?”許多人都搖頭,更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幼稚的問題。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為什麼?就是因為巴以分歧太大,現在坐下來談都很難做到,中東和平就更成了茫茫一個夢了。就在2003年年終,自殺性爆炸再次襲擊以色列,以軍又在巴勒斯坦大打出手。鮮血淋漓中,巴以剛剛有所緩和的局勢又驟然緊繃。 

  一位以色列居民曾對我感慨言道:如果有一天她聽不到警笛,和平就真正來臨了!但可惜,作為一個巴以衝突的親歷者,我一年多來從沒有一天沒聽到過警笛聲。 

  在過去的一年,人們也不是沒有看到過和平曙光:“路線圖”計劃推出,《日內瓦倡議》出臺,巴勒斯坦新政府上臺,沙龍也前所未有地伸出“橄欖枝”。但這種曙光太短暫了,巴勒斯坦阿巴斯政權百日維新即下臺,沙龍百般“善意”依然難改強硬政策。在接二連三的“定點清除”中,在此起彼伏的自殺性爆炸中,和平成了一個只能遙望而無法靠近的燈塔。 

  過去的一年印證了一位外國記者的話:中東問題是分析家的“滑鐵盧”,因為這裡的變數實在太多太快:剛剛曙光閃現,轉眼暴力又起;協議墨跡未幹,違反已成事實。 

  仇恨帶來的恐懼感充斥人們心頭。以色列人擔心隨時可能的自殺性爆炸:乘坐公共汽車、在飯店用餐、去商店購物,都成了一種冒險;巴勒斯坦人則害怕以色列的宵禁、封鎖、襲擊,以及不顧周圍平民的“定點清除”。

  阿拉法特被囚禁的拉姆安拉被譽為“巴勒斯坦的新娘”,十年前曾是一個富裕美麗的城市。現在,她黯淡了,道路殘破,坑洼縱橫,以色列坦克駛過的痕跡可辨。 

  和平每向前踏出一步都困難重重。紛爭衝突的原因幾乎涵蓋了巴以間所有問題:耶路撒冷歸屬、難民“回歸權”、猶太定居點,等等。讓步、不讓步、讓多少步、怎麼讓步,都存在著難以調解的矛盾。 

  一位以色列人談及局勢時説:“每一次和平來臨前,都是血腥;每一次和平來臨後,仍舊是血腥,而且往往更多。”

  和平前路艱辛,但也未必沒有希望。2003年,我也曾經歷了拉賓紀念集會上十萬以色列民眾對和平的呼喚。八年前親眼目睹拉賓倒下的瑪雅女士告訴我,“人們點燃蠟燭,也是表達對和平的希望……勇敢的人倒下了,但勇敢者的道路卻將繼續”。 

  正是出於對和平的期盼,巴以和平人士經過兩年的秘密談判,終於達成《日內瓦倡議》,提出了一攬子解決中東問題的方案。這種另辟蹊徑的舉措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歡迎。 

  和平人之所向,強硬的沙龍無疑也感受到了民眾對他的不滿。以《國土報》日前的一篇社論就呼籲沙龍政府立刻改變強硬措施,與巴勒斯坦談判實現和平。 

  聯合國中東特使拉森説:“我們現在正在穿越一個充滿暴風驟雨的海峽。如果我們放棄‘路線圖’描繪出來的和平事業,就意味著我們向那些只想通過暴力和恐怖而不是法制統治這一地區的人投降。”和平之路在何方?拉賓的女兒達莉婭説,當過將軍的拉賓知道,決定最後勝利的,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而是談判和互讓,“和平帶來繁榮,沒有和平,以色列將失去一切……”這種對和平的堅定信念和執著追求,無疑需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導人能夠繼續和發展。只有這樣,2004年的巴以才有可能看到更多的希望和安寧,而不再是血腥和苦澀!(記者 劉洪)

責編:范小利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央視報道]打破堅冰 巴以聯合探險隊出征南極 (2003/12/28/ 07:57)
  • 巴方宣佈取消巴以總理會談籌備會議(2003/12/25/ 20:44)
  • 巴以雙方分別對馬希爾遭圍攻的事件表示譴責(2003/12/23/ 12:57)
  • 馬希爾表示埃及決心將繼續努力結束巴以衝突(2003/12/24/ 11:10)
  • 歐盟中東問題特使呼籲巴以儘早恢復和談(2003/12/22/ 21:44)
  • 巴以和平進程一波三折 美國態度關係重大(2003/12/21/ 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