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巴以和平進程一波三折 美國態度關係重大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1日 14:11)

  新華社消息:2003年,巴以和平進程一波三折,以暴易暴循環不斷,和平努力不斷受挫。和平進程陷入僵局,除了以色列政府堅持強硬政策和巴勒斯坦激進派別不放棄襲擊等原因之外,布什政府的態度關係重大。一年中,布什對巴以和平進程忽冷忽熱,但對以色列偏袒有加,沙龍政府態度強硬,巴勒斯坦民族權利機構處境維艱,“路線圖”計劃難以實施。對此,國際輿論認為,美國政府難辭其咎。

  自2001年年初布什入主白宮後,美國在如何解決巴以衝突上的態度可謂是忽冷忽熱:先是“超脫”,後又“勉強介入”,直至2002年6月24日布什總統向全國發表講話,宣佈中東和平計劃,布什政府才顯示出對巴以問題的主動參與姿態。他當時表示,有條件支持建立臨時的巴勒斯坦國,敦促以色列結束對巴勒斯坦領土的佔領和停止修建猶太人定居點。但這一計劃堅決要求更換巴勒斯坦領導層,這實際上為巴以和平進程設置了新的障礙。後來的情況證明,美國提出這一計劃是想借此從巴以衝突中匆忙抽身,以便集中精力對伊拉克動武。

  歐盟在阿拉伯國家的支持下于2002年7月提出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美國起初予以否定,後考慮到該計劃與布什提出的“在2005年實現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和平共存”的目標相符,才表示支持。經過聯合國、歐盟、美國和俄羅斯四方代表的努力,“路線圖”計劃于2002年10月基本敲定。同年12月20日,四方代表在華盛頓舉行的會議上通過了“路線圖”計劃,由於美國顧忌以色列方面的反應,決定推遲公佈該計劃的具體內容,直至今年4月,由阿巴斯出任總理的巴自治政府成立的第二天,“路線圖”計劃才正式提交給巴以雙方。

  此後,美國曾想借助伊戰獲勝在中東地區産生的震懾效應,加快落實這一計劃。6月4日,布什、沙龍和阿巴斯在約旦紅海城市亞喀巴舉行了三方會談,正式啟動“路線圖”計劃。經過各方努力,巴以于6月底初步實現停火,但雙方很快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陷入僵持。巴方要求以方停止修建猶太人定居點和所謂安全隔離墻,以方則要求巴方徹底取締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伊斯蘭聖戰組織(傑哈德)等激進組織。

  8月下旬,布什邀請阿巴斯和沙龍先後訪美,試圖打破僵局,但依然未能取得突破。不久,巴以間爆發新的衝突,雙方再次陷入暴力循環的怪圈。9月初,阿巴斯宣佈辭職。兩周後,布什在戴維營與到訪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會晤時宣佈“路線圖”計劃的實施進程已經受挫,並將責任推到巴勒斯坦一方。隨後,美國中東特使停止斡旋,對中東和平進程的態度再度轉入觀望。“路線圖”計劃啟動不到3個月便擱淺了。與此同時,攻打伊拉克的美軍雖然自今年5月1日完成了在伊的主要戰鬥任務,但此後卻陷入了當地遊擊戰的泥潭。在這一背景下,布什政府為了緩解來自國際社會和國內的巨大壓力,一方面決定加快向伊拉克人移交權力,另一方面著手重啟“路線圖”計劃的實施進程。

  美國對巴以問題冷淡多日後重新表現出對“路線圖”計劃的熱情,分析人士認為,這反映出美國希望通過推動巴以和平進程打破中東問題的僵局,以此轉移輿論對其在伊拉克問題上的抨擊,同時也反映出布什政府希望美大選前中東局勢不再進一步惡化。據以色列電臺報道,白宮最近向以方轉達了布什總統對“路線圖”計劃實施受阻的不滿,要求以方拆除並停建非法猶太人定居點。迫於壓力,沙龍的態度已有所軟化,甚至表示準備採取“單邊行動”,為和平作出“痛苦的讓步”。

  當前,猶太人定居點、安全隔離墻及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問題已成為“路線圖”計劃實施進程中的3大障礙。美國前總統卡特認為,若以色列繼續在巴被佔領土上修建定居點和隔離墻,建立巴勒斯坦國便無從談起。作為唯一能向以色列施壓的一方,美國非但未向以方施加足夠壓力,反而一味要求巴方率先取締激進組織,這就使巴自治政府面臨強大的內外壓力,難以繼續改革進程。

  《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指出,“忽冷忽熱”、“週期性搖擺”幾乎成為美國近3年來中東政策的一種模式。這一特徵在“路線圖”計劃的産生與實施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而這期間,美國政府對以色列的偏袒卻是始終如一。分析人士指出,倘若布什政府在巴以衝突問題上仍然不能秉持公正,那美國重啟“路線圖”計劃的努力很可能同樣會無果而終。

責編:常穎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年終報道:2003年巴以衝突主要大事回顧(2003/12/21/ 13:28)
  • 年終報道:以暴易暴無法解決巴以衝突(2003/12/21/ 11:18)
  • 以軍突襲西岸逮捕16人 巴以總理可能會晤(2003/12/21/ 08:37)
  • 巴以暴力衝突3年來人員死亡統計:共3481人(2003/12/20/ 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