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某學校一個班級56名學生竟人人都有“官銜”。而這種現象在不少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日前一位小學班主任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得到鍛鍊,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在的孩子當“官”的意識太強了。
據這位老師介紹,她所在的班級的班幹部是這樣設置的:班長一正一副2名、衛生委員2名、文娛委員2名、體育委員2名、宣傳委員2名,全班56名學生分成8組,設組長2名,剩下的學生全部都是項目小組長。在這支龐大的“從政”隊伍中,文娛委員和宣傳委員的職能是重疊的,項目組長的工作也完全可以由各組組長來擔任。這項重復設置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官員”的指數,保證每個孩子都能有個“官”噹噹。
“為了安排好這些‘官銜’,老師們可是費了不少心思,”一位已擔任了近10年班主任的小學老師無奈地説:“這樣做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平衡來自方方面面的關係。現在一些家長也不知為什麼對孩子當官格外感興趣。每到班級選舉時,家長們都會積極活動,打電話、遞條子、拉關係,弄得老師們左右為難。一個班裏的班幹部也就那麼幾個職位,一旦某個“呼聲”很高的學生落選,家長往往會找到學校,指責老師選舉不公,有個別家長甚至告到學校領導那裏去。所以,一些老師便想出這種“全班皆官”的主意。
家長對“官位”的重視自然也影響了孩子。一些學生已經自覺不自覺中將“官職”的大小作為衡量自身價值的尺碼。一個二年級的學生去年被評上了優秀學生幹部,按慣例他就不能再參評三好學生。可這位學生竟然站起來問老師:“優秀學生幹部和三好學生哪個‘官’大?”弄得老師哭笑不得。在“官本位”思想影響下,有的學生竟然在選舉時通過給同學贈送畫片、糖果的方式來拉選票。
儘管孩子們當“官”心切,但對為什麼要當“官”卻大都認識不清。記者採訪了幾名小學生,雖然有的學生回答當“官”可以鍛鍊自己,更好地為同學服務,但也有不少學生認為當班幹部可以管人,挺神氣。一個剛當上小組長的女孩子在記者追問下竟然説,以前她當不上班幹部,爸爸媽媽總説她沒出息,現在當上了爸爸媽媽也有好臉色看了。
學生中存在的這種為“官”意識是否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教育工作者對此褒貶不一。一些教育工作者認為,培養孩子的“領導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可以鍛鍊學生的交往能力,形成一種自覺的內在推動力,進而形成良性競爭的氛圍。而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則對這種現象表示憂慮。唐山師院一位教育心理學教授認為,小學生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真正形成的群體,看一個孩子是否有出息,並不在於他能否當學生幹部,而在於他是否有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能力。
也有教育專家指出:希望孩子當“官”也折射出一些學生家長內心“未完成的宿願”,認為當“官”有權有勢有地位,能體現存在的“價值”,所以對孩子從小就培養這種“官”意識,讓孩子“高人一頭”。為此專家提醒,學校和家長應對小學生的“官”意識進行正確引導,為孩子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張洪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