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和參加湖南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工作會的代表,一道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國家實驗點之一的長沙開福區觀摩。
為了讓代表們真切感覺新課程試點的成果,中學參觀點選擇了位於長沙北郊撈刀河鎮的沅豐壩中學。它的面積不大,校區建築有些陳舊,校長説,去年才剛裝備了一個有50台電腦的電教室,但他們在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開發校本課程、實踐新課程教學方式改革上,特色鮮明。
進校門後,拐了一個彎,才看到一個不大的操坪,6個穿校服的學生舉着語文、數學、科學、英語、綜合實踐活動、口語交際木牌,校長讓代表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記者選擇了綜合實踐活動。
劉娟老師主持146班的這堂課,因為綜合實踐活動以課餘活動為主,這堂課實際上是一個成果展示會。
黑板上寫着“撈刀河鎮的花卉苗木”,學生們按花名分成小組圍坐著,爭先恐後地走上中間的半園空間演示自己的成果,老師間或作一些必要的講解。在他們的展示中,我們了解到,撈刀河鎮是長沙的一個花卉苗木基地,這個基地也是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基地,146班的同學選擇花卉苗木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後,老師將綠色證書教育內容結合其中,使學生不僅了解了花卉苗木的栽培技術,還對撈刀河鎮的産業結構調整提出了建議。為了指導花農擴大生産,雪松組的同學們採訪了有經驗的專家,在圖書館和網絡上查找相關資料,編寫出《花卉苗木的栽培與管理》手冊,老花農屈振義先生認為基本符合花農的技術需求;水仙組的女同學,主攻“工具的變化與創新”,主動幫助花農改造噴水、噴藥工具,搞了一些小發明;還有幾個組的同學對“花卉苗木的營銷與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
曾經被花農視為“搗蛋鬼”的孩子們,成了他們的朋友與助手!“雪松”、“水仙”等組名,起先只是孩子們根據愛好起的組名綽號,老師知道了,竟然很讚賞,就乾脆用它們替代了組名。
幾天后,記者又觀摩了清水塘小學的一堂語文課。
黑板上用白粉筆寫着:種子長大了。老師首先要同學們自己看課文的圖示與説明,然後要求同學們自扮種子,告訴大家自己是怎麼長大的,長大了會怎樣。
一位胖呼呼的小男孩上來了,説:我是一顆大蒜種子,一個小朋友的媽媽把我從菜市場買回來,小朋友把我種在花盆裏,經常給我澆水,給我施肥,給我曬太陽。我長出了綠芽,長成了一棵大蒜苗。我可以給人作菜吃,還可以美化環境。他講一句,做一個模擬姿式,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他自己卻一副久經沙場的模樣,從容不迫地講完。
老師問:還有誰要講?一排排的手舉起來。老師點了其中一個,她高興地走上講臺,説:我是一顆黃豆種子……
這節課大約有6位同學上臺演講,有的表述得很完整,有的講了幾句又害羞地跑回座位。老師沒有批評任何人,只在最後問同學們,今天哪幾個同學講得好?同學們立刻作出了判斷,並陳述了理由。老師要求大家學習上臺演講的同學,不要害羞,想説什麼就説什麼。
參觀沅豐壩中學後,郴州教育局一位負責人有些激動地説:“太好了,孩子們要的就是這樣的學習!”
在實驗課老師的教學交流會上,記者了解到,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解讀身邊事,關心社會,參與社區和家鄉的建設。開福區的學校,在實施“綜合實踐”教學活動時,將研究性學習、農村綠色證書教育、城市就業培訓融合其中。所有課目的實驗老師,都不約而同地將教學內容設計到一些社會活動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刻體會那些無法通過灌輸來接受的知識與技能。在記者觀摩清水塘小學的那堂語文課時,五年級的楊老師告訴記者,演講、討論、表演等“活動”的方式已被廣泛引入課堂。
老師們認為,“活動”式教學,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新課程中成長的孩子們,不可能是呆頭呆腦的“書獃子”。(劉非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