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傳媒鏈結 > 正文

【中國經濟時報】經濟眼光看十六大報告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11日 09:00)

  中國經濟時報消息:江澤民總書記在十六大所作的政治報告,回答了在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産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實現什麼目標的重大問題,內容博大精深且富有新意,“是中國共産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政治宣言”(胡錦濤語)。十六大報告的政治意義已經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從經濟角度説,十六大報告蘊含着許多重大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政策信息,值得經濟界人士認真研讀。

  最引人注目的政策信息是有關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及其權益的表述。報告中説,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仲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對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社會各階層人們都要團結,對他們的創業精神都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要保護,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複雜勞動,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海內外各類投資者在我國建設中的創業活動都應該受到鼓勵。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産、有多少財産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和落後的標準,而主要應該看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和現實表現,看他們的財産是怎麼得來的以及對財産怎麼支配和使用,看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作的貢獻。”

  上述幾段話的內容和句式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十五大報告中對非公有制經濟、對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對國有經濟比重的表述。我們可以説,十五大解決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問題,而十六大解決了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及其財産的地位問題。雖然十五大時已經提出“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但十六大報告對此表述更為明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而且,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可以視為對前段時間有關“保護私有財産”的呼籲的積極回應。這句話意味着,不僅工資、稿費、專利發明轉讓費等“合法的勞動收入”將得到保護,各種資本收益、繼承遺産、福利獎券及體育彩票中獎收入等“合法的非勞動收入”也要受到保護。此外,報告特意提到鼓勵“創業活動”,可以理解為今後創業環境將會改善。

  報告中還有一段與分配製度相關的話。“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規範分配秩序,合理調節少數壟斷性行業的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最近兩年,隨着我國收入差距拉大,報刊上出現是否應該再提效率優先的爭論。報告中這段話為這場爭論劃了句號——至少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不會變。這段話還明確告訴我們,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重公平。也就是説,政府不會干預人們多賺錢,但會通過稅收、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過高收入,保障過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報告中對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有新提法。“國家要制定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産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目前,我國實行“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分工監督”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國家所有”即由國務院代表國家統一行使國有資産所有權;“分級管理”是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別管理國有資産;“授權經營”是指企業與原主管部門脫鉤後,政府把國有資産的一部分出資人的權能,授予企業集團母公司或國有資産經營公司,由其原下屬企業以持股方式行使資産所有權;“分工監督”是指國有企業的任免企業經營者、企業改革及運營以及資産和財務管理三方面工作,分別由不同部門負責。十六大報告提出的新的國資管理體制與現行體制至少有以下兩點區別:1.不再是由國務院統一行使所有國資的所有權,地方政府將享有其所管企業的所有者權益;2.中央政府和地方將成立一個統一的部門管理國有資産,企業反映強烈的多頭管理現象將成為歷史。顯然,這將有利於調動地方管好當地國有企業的積極性,也有利於企業本身的運行。

  在發展戰略方面,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一詞引人注目。報告的具體表述是,“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其中後邊幾個短句是對“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描述。這些描述中,“經濟更加發展”有一個數字指標——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這個指標背後的含義是什麼呢?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如能比2000年翻兩番,也就是達到3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這就意味着在這20年中,我國經濟增長將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長。那時,我國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人民將過上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當然,屆時人民的購買力也將大大增強,中國就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市場。或者可以説,在今後的20年中,中國將一直是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一台發動機。

  十六大報告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也是值得經濟界人士格外留意的政策信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點一是可持續發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應該説,這是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發揮後發優勢的現實選擇。報告説,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可以預見,今後國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資將會持續增長,而與可持續發展有較高關聯度的資源節約技術、環保産業也有望得到産業政策的支持。(包月陽)

責編:水晶石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