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民工經濟”成為中國農民增收的重要産業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20日 20:17)

  新華社合肥1月20日電:今年40歲的農民張亨和10多年前離開家鄉去北京打工。他憑著自己的木工手藝和勤勞智慧,從一個打工者變成了擁有一家裝飾公司的老闆。現在,他的裝飾公司的年經營額已達到千萬元。

   在張亨和的家鄉安徽省肥東縣長臨河鎮,有8000多農民常年在城市中從事建築、裝潢等工作,佔全鎮人口的近三成,他們的平均年收入至少在4000多元。長臨河鎮的官員告訴記者,目前全鎮的勞務工資收入已達到3200萬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半以上。去年,長臨河鎮的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多元,而在1990年之前,全鎮人均純收入才幾百元。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以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為主要特徵的“民工經濟”在中國的一些農業省份興起,近年來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中國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産業。

  地處中國中部的農業大省安徽,有4000多萬農村人口。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全省農村勞動力輸出人數達到700多萬人,勞務總收入280多億元。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的工資性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50%以上。

  記者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農村中看到,那些生活較為富裕,蓋了新房、樓房的,大多是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戶。張亨和兩年前在家鄉建起了一幢兩層半的別墅,面積近300平方米,房內高檔傢具、彩電、冰箱、微波爐等一應俱全。張的父親笑著説:“過去想也不敢想能住上這樣好的樓房。”

  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改革開放的1978年至2000年期間,中國農村累計向非農産業轉移農業勞動力1.3億人,平均每年轉移591萬人。

  農業問題專家、安徽省政府參事何開蔭教授説,“民工經濟”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形成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期,其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何開蔭説,“民工經濟”一頭連著農村經濟,一頭連著城市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對中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戰略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民工經濟”的發展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來,一批在城市務工經商賺了錢的民工,開始帶著資金、技術回鄉創業,興辦各類企業,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一支新生力量。

  在安徽省無為縣40萬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目前已有一萬多人回鄉創業,獨資或參股興辦起1000多家各類企業,固定資産投資達到3.8億元,這些企業去年實現營業收入近九億元。在這些回鄉創業人員的帶動下,無為縣建立了二十多個工業小區。如今,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經濟實力已躍升到全省前列。

  為了推動“民工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山東等許多省市開始改革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放寬對民工進城落戶的限制,為民工的子女入學提供方便。有的城市還把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覆蓋到民工,制定政策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民工輸出地的政府對發展“民工經濟”充分重視,在職業技能培訓、勞務用工信息等方面為外出民工提供服務和幫助。

  中國五大民工輸出地之一的安徽阜陽市先後建立了200多個農村勞動力輸出服務組織和八個駐外勞務輸出辦事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勞務輸出服務網絡。全市80%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在經濟發達地區找到了工作,農民勞務輸出量達到150萬人,勞務總收入54億元。

  為了提高勞動力的素質,許多地方加強了對民工的技能培訓。安徽省鳳臺縣專門為外出民工開辦了各種中短期培訓班,進行定向或有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培訓,結業後發給培訓證書和就業卡。這個縣還利用被列為“全國貧困人口勞務輸出與培訓工作試點縣”的項目資金,對農村貧困青年進行免費培訓和輸出。(記者宋斌 盧堯)

責編:陳卓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