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消息:中下層收入者在中國稅收結構中承擔着較大的份額,而富人的貢獻甚微,這本身是一個很大的諷刺。體制不健全,就會誘導有些人包括富人去投機取巧,去做那些違法行為。
記者: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社會每個階層都必須擔負起自己應負的責任,但是,為什麼在我國富人逃避社會責任的現象會這樣突出呢?就像現在大家都很關注的富人逃稅現象?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院副院長、社會學系主任李強教授:目前中國的確出現了一種很怪的現象,即納稅大頭是工薪層出,反而,那些富人的貢獻甚微,有的甚至去偷稅。這本身是一個很大的諷刺。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們的制度體系還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因為我國實行個人所得稅制度約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還不到20年時間。新中國建立後,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國家把收入分配給單位或公民,這樣國家不是通過稅收來獲得公共積累的,而是通過計劃來獲得的。所以長期以來人們比較缺乏納稅意識。在國外,富人逃稅非常危險,一旦被查證,將來會有很大麻煩,不僅信譽掃地,而且在社會上生存都很困難。所以這些富人可能會去合理避稅,但很少去逃稅。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因為個人所得稅制度實行時間短,所以還有很多漏洞。比如,富人階層偷逃稅,現在被抓起來了,過去為什麼沒有被抓呢?可能是這些富人托了人情就過去了。説明我們的納稅監管措施本身很不完善。再比如,很多富人把個人消費像購買房子、汽車等,打到生産成本中去,本來是個人消費行為,這部分收入是應該納稅的。
記者:您是説因為制度實行的時間短,所以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善?
李強:是的。一個制度的完善需要很長時間,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如英國,個人稅收體系建立約有上百年時間,相對來説,他們的制度更完善一些。而我們的制度就要差些。最小的例子,我們現在很多交易還都是現金交易,而在國外,很少有人用現金交易,主要是用信用卡。在美國,一個人口袋裏很少有100元以上的現金,因為沒必要。他要買的一切東西幾乎都可以通過信用體系完成。而信用體系很容易受到銀行的監督。比如買汽車,很難説它不是個人消費,想打入成本很困難。
有了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就像是給人們的行為鋪了軌道,不按它走就會越軌,就會出事故。這就可以避免很多的逃稅尤其是富人逃稅行為。
記者:您是不是覺得在有些方面,人們對富人的違法行為更難原諒?
李強:至少在逃稅問題上,我們不應該從個人品質上去判斷富人,不是説一個人富了就為富不仁,就品質不好,這一點中國人過去對富人有誤解,人們經常説富人為富不仁,好像富了就必然不仁。其實富人不見得都是壞人,那些合法致富的,不能説人家為富不仁。但是體制不健全,確實會誘導有些人包括富人去投機取巧,去做那些違法行為。也就是説,要做到全社會應該納稅的人都不逃稅,首先應該健全制度,防止有人偷稅漏稅。
富人因為掙得多,受到的關注更多,所以更應該按規矩做,否則更容易被發現。
一個人為社會做了貢獻,社會就給他一定的回報,這是一種交換,但現在我們的這種交換還不是很公平
記者:圍繞富人逃稅,有一對概唸經常被提起,那就是權利與義務。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李強: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正是我要説的富人逃稅的第二個原因。一個公民有義務依法納稅,但是承擔這種義務的人一般有一種權利,即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但我們現在情況不是這樣。民間流行一種觀念,就是誰納稅誰是大傻瓜。很多富人不是比着去納稅,而是比着去逃稅,好像誰逃稅最多,誰最光榮。這就是説他們意識到權利與義務是脫節了。
世界很多國家實行的都是高額累進稅,這樣富人要承擔很大的稅率。這是有道理的,一個社會要發展,第一步要刺激經濟發展,第二步就是要尋求一定的公平,不能是有人巨富,有些人生活非常悲慘,所以通過納稅來調節社會的福利體系,使得窮人也能生活下去。所以,富人在社會上承擔了很大的社會責任,但我們國家對這些承擔了很大社會責任的人的權利,過去考慮的少了點。
記者:您認為應該如何體現這種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呢?
李強:我覺得任何一個納稅人都應該有一個納稅記錄。納稅是他的一種責任,或者説義務,這是很光榮的事。即便是工薪層,他的個人所得稅每個月從工資裏直接扣了,累計起來也不少,但我從來沒有得到過一個我納了多少稅的單據,也沒有人給我累計過。我覺得這個工作需要做,因為計算機系統這麼發達,從技術上講這並不是什麼難事。一個人可以盡義務,但他盡了多大的義務,應該有記錄,換言之,建立個人納稅記錄賬戶,表明對社會做過貢獻的人社會不會忘記。這種記錄就算是給納稅人的一個獎狀吧,或者給他一定的社會名譽,或者將來在他的養老、福利、保障、就業等各方面給予照顧。因為一個人可以今天很富有,明天也可能會破産。所以説稅收不單單是收錢,應該給納稅人享受納稅人應有的權利。
古時候有人捐助了什麼幹了什麼事,都會有功德碑等,現在也有以捐助人名字命名的某某樓、某某基金,這其實也是一種交換,你為社會做了貢獻,社會就給你一定的回報。但現在我們的這種交換還不是很公平。不要忽視權利和義務是一對矛盾,如果一個人只是納稅,也沒有記錄,從來也沒有人來告訴他這一生納過多少稅,也沒有人告訴他他納的那些稅都用到哪兒去了,那他心裏就會説,那我納它幹什麼呢?所以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輩子學吃、七輩子學穿”,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記者:您前邊提到的都是富人逃稅的客觀原因,那麼您認為富人本身在這種違法行為中應該得到怎樣的評價?
李強:這涉及到如何從總體上看待我國富人階層的素質。最近20年,我們的社會分化得很厲害。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競爭,競爭的好處在於很好地配置經濟資源,使國民財富增長得很快,整個社會從短缺經濟走向過剩經濟,從過去的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這是市場經濟好的一方面。同時我們也看到,在殘酷的競爭下,貧富差距分化很大,而且現在這種差距還在繼續加大,這就必然産生一個富人階層,他們集聚了很大一部分財富。我們知道,發達國家的富翁層,因為有很多財富,他們一般都會承擔甚至是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比如,這些國家的慈善事業都很發達。中國這幾年這方面也發展起來了,有很多慈善機構,實現一些捐款,使得一部分財富流向最需要財富的人中去。
但是,因為我國的富人階層形成時間還短,總的來講,他們的素質還不是太高。當然,相比之下,中國90年代的富人比80年代的還是有很大提高。80年代時還不叫富人階層,也就叫萬元戶吧,很多是靠膽子大、敢闖敢幹發起來的。90年代的富有者大多是從事金融業、房地産、高科技等發展起來的,這是那些沒有文化、低素質的人所不能介入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富人的素質有很大提高。但畢竟這個階層形成時間很短,與國外的富人階層比水平還很低。有一種説法叫“三輩子學吃、七輩子學穿”,就是説富人學會穿都不是一輩子能學會的,是七輩子的事。所以説富人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記者:雖然富人階層綜合素質不高,不過中國並不缺乏賺錢的能人。
李強:應該説中國如今的富人階層集聚財富的能力不弱,有的人能力很強,但仍然不能説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富人。富人在很多國家是個受人尊敬的稱謂,但在中國就不是。中國的富人在人們心中地位比不上國外的一個表現,就是中國的富人捐助事業與國外的不能相比,但要是比吃喝玩樂倒可以領先。也就是説中國一些富人的財富揮霍的不是地方。比如説一些特殊的服務性行業在資本主義國家也不是很發達,只是在個別地方存在,但在國內卻相當發達。什麼人會來這些地方呢?是那些富起來的人。如果這些人用這些錢捐助教育事業,那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國外一些名牌大學像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最初都是私人捐助的。
其實捐助也是一種交換。世人也都知道,有些富人的原始資本積累並不都是那麼乾淨的,等發達後再捐助也有贖罪的含義。我國的富人應該對照人家,反省一下。
不過畢竟這個階層形成的時間短,應該給他們一個學習的過程。(李慧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