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國家稅務總局揚州稅務進修學院院長賈紹華博士
——去年中國排行榜中的富豪,僅有4人納了稅——
中國經濟時報消息:
引出中國稅收流失問題的是美國人,美國《福布斯》雜誌,去年用其一貫的手法評選了“中國富豪排行榜”。發現排行榜中的富豪,僅有4人納了稅;掀起中國查稅風暴的是劉曉慶,這樣的名人富人逃稅,使人們拍案驚起。
其實,誰都明白,中國的稅收流失並不僅僅體現在個人所得稅上。來自國家稅務總局的調查顯示,僅跨國企業逃稅額一年就高達300億元人民幣。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稅收流失的規模到底有多大?
記者近日看到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稅收流失問題研究》一書,多次要求採訪該書作者賈紹華博士,都因各種原因被婉拒。前不久,在一位朋友引見下,記者才將他“堵截”在301醫院的病榻上,由於抹不開面子,他終於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記者:目前國內學者對我國稅收流失規模説法不一,似乎準確計算流失數額相當困難,您估計稅收流失的規模有多大?
賈紹華:準確計算流失規模的確十分困難。我國稅收流失的規模究竟有多大,見諸報刊的説法不一,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是從1997年開始就這個問題進行研究的,經過多年探索,初步摸索出利用全面統計數據,結合個案調查和國、地稅基層徵收單位實際徵收情況的分析,以及對未經工商登記註冊的地下工廠的有關資料分析後進行測算的。首先,將稅收流失劃分為“地上經濟”流失和“地下經濟”流失。地上經濟流失又分為非農物質部門,即扣除農業部門以外的第一、二、三産業的所有部門的稅收流失、進口關稅流失、個人所得稅流失,三項匯總得出地上經濟稅收流失規模。再加上地下經濟稅收流失規模,即為我國稅收流失的總體規模。自1995年至2000年,每個年度稅收流失的絕對額均在4000億元以上。
記者:您如何看待每年4000億這個流失規模?
賈紹華:這個測算規模雖然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我國目前稅收流失的實際情況,但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稅收流失的基本狀況。“九五”期間,我國稅收佔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10.3%上升到2000年的14.1%,我國稅收收入的增長高於GDP的增長,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加強徵管、堵塞漏洞、懲治腐敗、清繳欠稅等綜合治理稅收流失取得的。這種情況也可以從稅收流失率的變化得到進一步證明。1995年我國稅收流失額為4474億元,當年稅收收入為6038億元,稅收流失率高達42.56%,而2000年我國稅收流失額為4447億元,當年稅收收入為12582億元,稅收流失率為 26.11%,減少了16.45個百分點。這一變化説明,最近幾年加強稅收監控、打擊稅收違法犯罪等方面成效明顯。
記者:您認為我國稅收流失有哪些渠道?其根源何在?
賈紹華:稅收流失的渠道很多,多數還很隱蔽,主要有幾個方面:偷稅、漏稅、避稅、出口騙稅、越權減免稅、抗稅、以費擠稅、應稅未稅、隱形收入與地下經濟的存在等。影響稅收流失的因素主要包括經濟稅源信息不對稱,納稅人偷逃稅代價,稅務機關對偷逃稅的查獲率,稽查處罰率和執行手段,納稅人的行賄與政府公務人員的“尋租”,社會上存在的“厭稅”心理,等等。究其根源,還在於一些納稅人,甚至個別地方和部門的負責人法制觀念淡薄,謀求個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追求畸形的經濟利益最大化;也在於稅收法制不完善,財稅體制不規範,徵管制度和手段不健全,處罰不嚴,徵管信息化程度不高,以及制度缺位所引起的“尋租”行為,等等。
記者: 民間流傳着這樣一些順口溜:“要想經商,全靠工商;要想致富,全靠稅務”,“要想肥,靠偷稅”,偷逃稅似乎算不上什麼可恥的事,而西方發達國家公民一般認為人生有兩件事不可避免:死亡和納稅。偷稅被稱為“國家的敵人”,是比偷竊國家財産還惡劣的行為。 您如何看待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
賈紹華:我認為,這是一個納稅理念的問題。計劃經濟年代,國有企業長期實行的所有利潤由財政統收統支的做法,使群眾普遍比較缺乏納稅理念。改革開放以來,經過1983年、1984年的一步、二步利改稅,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以及多年來的稅收法制宣傳,這種情況已有明顯好轉。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們的納稅理念仍然比較淡薄。稅收理念的更新和稅法意識的增強,將是改革以來我國稅收領域影響最大、波及最廣的一次根本性變革,也是減少稅收流失的重要出路之一,可以説,任重道遠。
記者:現在有一些人認為最近對劉曉慶涉嫌偷稅案件的查處是一場針對富人的運動。您對此如何評價?
賈紹華:劉曉慶涉嫌偷稅,這僅僅是她個人涉稅犯罪行為。在一些地方和領域,稅收犯罪和流失所造成的巨大財富效應,激活了有關市場主體,這些人利用計劃經濟被打破和市場經濟尚不健全的過渡期,抓住機會偷逃稅收,非法完成原始積累。自我調整社會等級地位的慾望和夢想,促使一些人前赴後繼、鋌而走險,就像割春天的韭菜,割了一茬又冒出了一茬。劉曉慶一案就屬於其中的典型例子。稅收流失對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所造成的日益嚴重的威脅,已成為多方關注並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重點問題。
記者:據了解,中國稅收增長速度正在放慢。有學者認為,最近的查稅風暴與稅收增長速度放慢有關。您是否同意這種説法?您是否認為當前的稅收增長速度會影響宏觀調控特別是財政調控的效應?
賈紹華:所謂的“查稅風暴與稅收增長速度放慢有關”的説法是不準確的。我們知道,稅收的增長與GDP的增長是同步的,今年1至7月,我國稅收收入與GDP繼續保持同步增長的態勢。即便如此,我們仍需加強稅收徵管,減少稅收流失,確保經濟增長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所帶來的稅源增長。從另一方面來説,稅收流失會弱化稅收對宏觀經濟的“內在穩定器”作用,使“相機抉擇”的稅收傳導機制失靈或部分失靈。也會導致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劣企驅逐良企”的市場效應;還會影響稅收體系的內在彈性,增加逃稅的動機和複雜性,進一步引發稅收流失。所以,嚴堵稅收流失漏洞,是為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保駕護航”。
記者:有些人不是不想納稅,而是他們有這樣的擔心:我們納稅人的錢用在點子上了嗎?如果稅收不能夠完全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那麼老百姓的“厭稅”情緒在某種程度上是否是可以理解的?
賈紹華:我認為一方面,“厭稅”情緒的滋生的確有其一定的土壤存在:收入分配不公,政府支出的透明度不夠,亂收費、費擠稅等情況,使納稅人在權利與義務之間産生了不平衡的感覺。另一方面,這也暴露出某些公民納稅理念還比較淡薄。畢竟,從自己口袋裏主動拿出錢來納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沒有稅收,國之何有?又怎麼滿足人民對公共産品諸如城市基礎設施、教育、衞生、文化事業的需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依法納稅是納稅人的一種責任。
記者:加入世貿組織後,針對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我國應如何加強國際反避稅工作?
賈紹華:近年來,我國的涉外稅收增長很快。1992年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2000年達到了2217億元,六年間我國的涉外稅收增長了22倍,佔全國工商稅收的比重達到17.5%。涉外稅收的迅速增長與目前開展的反避稅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絡。許多跨國公司利用公司內部貿易以轉讓定價的形式進行國際避稅,致使稅收大量流失。加強國際反避稅工作,有四點很重要:一是必須建立起完善的轉讓定價控制機制;二是建立高效嚴密的“徵、管、查”三位一體的徵管體制,實施對跨國納稅人的監督管理;三是加強國內外協作,通力開展反避稅工作;四是建立一支精幹高效、業務精湛的國際反避稅隊伍。
記者:看來,稅收流失的確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它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那麼,治理稅收流失也就不能靠單一的政策措施,它需要綜合治理,那麼,在您看來,需要採取哪些綜合性措施呢?
賈紹華:我認為,首先,必須避免制度漏洞導致的稅收流失。比如,針對增值稅抵扣憑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可以考慮採用銷售實耗扣稅法予以彌補。對於企業所得稅,當前比較迫切的是要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規範企業所得稅的各種優惠措施。對於個人所得稅,要逐步從現在的分項計徵到綜合所得計徵,建議全國人大通過立法明確稅務、銀行、公安、工商、檢察、海關在稅收管理方面的責任,並逐步實現多部門信息共享;通過統一個人身份代碼,建立統一的銀行存款、社會保障、納稅登記的代碼管理制度,以及企業基本賬號和代碼管理制度,穩步推進交易結構的貨幣電子化,增強稅務部門對稅源的監控能力。
第二,要清費立稅,規範政府收入機制,徹底清除“費擠稅”的源頭;同時,繼續加強對走私、地下經濟的打擊力度。
第三,要樹立“科技加管理”的治稅理念,進一步完善稅收徵管模式,進一步加快稅收信息化建設,提高稅收徵管水平。
第四,堅持依法治稅和以德治稅。要增強公民的納稅意識,也要加強稅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教育,加強對稅務幹部的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稅收執法水平。(王延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