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建設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然要求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1日 13:42 來源: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新華網消息 中央黨校副校長王偉光最近在《學習時報》發表文章,深入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全文如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也是最關鍵的任務在農村,在農業,在農民問題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基於這一基本國情,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意義。

  一、深刻理解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高度重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把解決“三農”問題始終不渝地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國在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實施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方略,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重大戰略決策。一定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全局出發,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提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從十六大到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黨中央進一步深化了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新階段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決“三農”問題的總的思路、措施、目標和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體現,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吃透中央精神,掌握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始終不渝地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切實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真正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的民心工程。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十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寧都曾從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強調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注意對資本主義時代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及其發展趨勢的分析。特別是,他們首先把農民問題作為無産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來,從無産階級革命的需要出發研究工農聯盟問題,突出強調在農民佔人口多數的國度建立和鞏固工農聯盟對於無産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他們還從社會主義建設角度考慮如何解決農民、農村、農業問題,並且對未來社會農民、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前景進行了科學的預測。

  《法德農民問題》是比較系統的闡述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述,提出要解決工人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問題,必須要解決農民問題,要重視農民問題,特別強調工農聯盟在無産階級奪取政權過程中和建立工人階級國家過程中的極端重要性。列寧從社會主義建設的高度認識到鞏固工農聯盟的重要性,發現必須重新探討解決農民問題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制定了新經濟政策,包括在農村發展商品經濟,鼓勵農民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産力,組織自願結合的合作社。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沒有解決好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在相當程度上以剝奪農民的辦法來實現蘇聯的工業化。當然採取這個辦法,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然而二戰以後,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糾正,這也是蘇聯模式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正確處理中國農村和農民問題,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建國以後,毛澤東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指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有一條教訓就是對農民剝奪太多,過少地考慮農民的利益。當然,毛澤東在解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後來又恰恰離開了中國的實際,希望通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通過階級鬥爭,來解決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實踐證明是錯誤的。而改革開放之所以開局取得成功,關鍵是實行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産力,打開了新的局面,農民開始富起來了。實踐證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工作重點在‘三農’,難點在‘三農’,關鍵在‘三農’,突破點也在‘三農’,出路還在‘三農’”。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進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必然。

  第一,關於現代化。現代化是包括農業現代化的全面的現代化。如果以輕視甚至犧牲農村、農業、農民的方式來推行工業現代化,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農民不滿意,農村發展滯後,農業發展落後,從而不可能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和黨中央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就是要走一條讓中國農民,讓中國人民都受惠的道路,就是要在具有眾多的農民、落後的農業、貧窮的農村的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實踐已經證明並將進一步證明,這條道路是正確的。

  第二,關於社會化。生産力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是實現社會化的大生産,也就是生産力的社會化。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就是實現農業生産力的社會化,實現農業的社會化生産。而社會化大生産的突出特點是專業化、協作化,同時要求高新技術不斷滲透到生産力中去,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農業現代化必然要走社會化生産的發展道路,實現農業産業化、專業化、協作化,用高科技武裝農業,擺脫農村自給自足的、傳統的、封閉的、落後的小農經濟。

  第三,關於市場化。生産力的社會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場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同時就是農業中的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的過程,就是農業商品化、市場化的過程。農業市場化,就是通過市場經濟把整個農村、農業、農民聯絡在一起,把城鄉、工農聯絡在一起,使農村、農業和農民融入整個市場體系。農業現代化要求不斷提高農村的市場化程度,提高農産品的商品率,要求農民由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個體勞動者變成從事企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和勞動的現代農業的經營者和生産者。

  第四,關於工業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工業化進程首先發端于城市和工業領域,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引起了農業企業化、資本化的發展,從而導致了一場農業革命,引起了農業機械化、良種化和化肥化,使得農業用工業的技術和組織形式進行生産,農業革命引起了農業工業化的進程。所謂農業工業化,就是農業要用工業化的辦法、用社會化生産方式組織起來。今天,農業不僅要走工業化道路,而且一定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即低成本低污染低消耗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工業化道路。

  第五,關於企業化。現代化也好,社會化也好,新型工業化也好,最後要落實到企業化的生産組織形式上。農業現代化必須建立適合市場經濟的,適合社會化生産的現代企業模式。傳統自然經濟的做法,像豆腐房、榨油房、鐵匠房等組織形式都形成不了規模效益,必須有現代企業化的經營模式和生産組織形式,農業現代化一定要走農業企業化的發展道路。

  第六,關於城鎮化。實行農業生産的社會化、市場化、工業化、企業化,最終結果是大大節約了農業生産的成本,節約了勞動力,這樣就會産生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農村富餘勞動力往哪兒去?要靠工業化和城鎮化來吸納。一定要大力發展城鎮化,走城鄉一體化的道路。當然城鎮化要講科學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結果是,傳統農業和自然經濟條件下的農業脫胎換骨,變成現代化的、社會化的、市場化的農業。一部分農民成為新型的現代農業的經營者、勞動者,一部分農民成為工業和其它産業的經營者、勞動者,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現代城鎮居民。農村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總之,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實際上就是要實現農村生産力發展的社會化、市場化,實現農業的新型工業化、産業化、企業化,實現農村的城鎮化,農民成為與城市居民具有平等身份的社會成員,這些都應該包括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中。

  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據有關資料説明,上世紀50年代,我國制定國民經濟“二五”、“三五”計劃時,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改革開放以後,至少在1982、1983、1984的三個中央1號文件,1987年中央5號文件和1991年中央1號文件都有基本相同的提法。可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黨的一貫提法。但是必須看到,這次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內涵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有著鮮明的時代背景和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為進一步解決農業、解決農村和解決農民問題所提出的新理念,包括20字的基本要求:“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20字的要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説到底,概括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涵和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包括全面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是黨在農村工作的總體佈局。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定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把抓好“三農”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第一,要堅持以發展農村生産力為中心任務,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促進農村生産力的解放和發展,促進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著力解決廣大農民生産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農業生産力水平有較大提高,使廣大農民的生活有明顯改善,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和各方面的實惠;第二,要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土地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別是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的權益;第三,全面進行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積極推進農村各方面制度的創新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第四,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農村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第五,全面推進農村的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特別是加強農村基層黨支部和基層政權建設,切實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第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一個全面的目標,又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認真聽取群眾意見,把握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善於做為農民服務的工作。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加強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立足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強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強調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義,著力解決農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以讓農民擁護、讓農民滿意、讓農民受惠為最高標準;第七,要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要做到四個“創新”。即思維和觀念創新、體制和機制創新、組織創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同時,一定要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政績,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陷入形式主義,勞民傷財的誤區;一定要注意避免因傳統生産方式及其觀念的影響,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陷入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誤區;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價高污染的舊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陷入破壞生態、破壞文化、破壞環境的誤區。

  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積極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指導思想。能不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能不能全面地落實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三農”問題。

  當前我國“三農”問題主要表現為兩大難題:一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長期以來,我國的城鄉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城市發展很快,農村發展滯後。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工業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也在擴大。首先,我國城市和鄉村經濟發展、生産力發展的差距擴大,突出反映在糧食生産滑坡和經濟發展滯後上。當然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從2000年開始到2005年,糧食生産和經濟發展開始出現了良好的勢頭。其次,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在就業保證上的差距也在擴大,突出表現為農民增收困難,農民貧困問題凸現,農村富餘勞動力難以安排。再有,農民看病難,吃藥難,受教育難,上學難,社會保障難,文化享受難,這些都反映了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與城市之間的較大差距。還有,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方面也顯著存在著與城市的差距。

  二是農村本身發展的不平衡。首先是農村的區域差別,中西部的農村和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差別尤為明顯。其次,農村居民的貧富差距相當突出。此外,農村本身社會事業的差距也比較大。

  這些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於二元結構的矛盾。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在很多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都是存在的。 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解決好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根本出路就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逐步實現農村的現代化、市場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定要在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提下,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具體來説,當前一是要千方百計地發展農村生産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穩定糧食生産。要認真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好基本農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農田基本水利建設,推進科技進步,提高糧食生産能力。要認真落實扶持糧食生産的改革措施,保持合理糧價,保護糧農利益,調動糧農積極性。二是要千方百計地促進農民的收入,讓農民增産增收。三是要千方百計地解決好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四是要千方百計地解決好農村基礎建設和社會事業建設的問題,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關係到農民切身利益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嚴重滯後,是農村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一定要逐項加以解決。要搞好村莊規劃和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五是要千方百計地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建立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財政性建設資金要向農村傾斜。在加大投入的同時,要注意重視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形成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局面,要充分發揮農民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改善和改變農村落後的生産和生活狀況。六是要千方百計解決好農民工問題。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如何對待農民工問題,事關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要下決心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保護農民工權益,切實解決好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問題。七是要千方百計地抓好農村黨的建設、農村基礎政權建設、文化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發展農村民主政治,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倡導農村健康文明新風尚。總之,一定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定要以在農村促進人與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責編:柳博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