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望》文章:找準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著力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0日 14:37 來源: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望新聞週刊消息:2月14日~20日,中共中央專門舉辦省部級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並在研討班結束的當天公佈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這是2006年中共中央的“一號文件”,也是“十一五”起步後的第一個“一號文件”。這些足以證明中央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心。用胡錦濤總書記的話説:“‘三農’問題始終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宏大浩瀚工程,是一項需要長期不懈奮鬥的攻堅工程,因此在開局起步時就需要把握好它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任務

  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任務。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實力和競爭力,才能為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和農民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要針對制約農村生産力發展的突出問題,抓住關鍵環節,採取綜合措施,全面加強農村生産力建設。一是要加強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設。二是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必須把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列入建設創新型國家規劃。要瞄準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把握戰略重點,加強自主創新,著力解決促進農業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三是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四是要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促進農業産品加工轉化增值。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發展循環農業,強化生態保護,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著力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實現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目的。

  要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採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廣辟農民增收渠道,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一是要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提高農産品附加值,幫助農民增加來自農業內部的收入。二是要廣辟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的途徑。注重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和服務業,擴大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的容量。三是要拓展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的渠道。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立健全城鄉公共服務網絡,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環境,保護進城務工經商農民的合法權益。四是要完善和強化對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保障農民民主權利。一是要落實各項民主制度。二是要搞好村民自治。三是要健全村務公開制度。四是要開展普法教育。要積極引導農民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提高農村基層幹部運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層事務、處理矛盾糾紛的能力,逐步形成政府主導、社區參與、農民群眾自主維護相結合的農民利益保護機制。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養造就新型農民。億萬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證。一是要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二是要繁榮農村文化事業。三是要倡導健康文明的新風尚。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農村新風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保持農村社會穩定。

  堅持以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促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一是要保障農村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二是要發展農村衛生事業。三是要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四是要加強農村社會建設和管理。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一是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二是要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三是要統籌推進各項改革。四是要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否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敗的關鍵。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取消一切限制農民創業的政策規定,革除一切束縛農民創業的體制弊端,激發農民自主創業的潛能,營造鼓勵農民幹事業、幫助農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要在市場準入、融資條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支持農民按照自願、民主的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積極引導各類資本投入農業和農村,促進農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機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恢宏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創新工作思路,建立長效機制,紮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支撐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機制。建設新農村需要大量投入,雖然不能也不可能全靠國家,但國家要承擔起必要的責任,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今年中央1號文件對2006年的投入提了“三個高於”的要求,即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並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提出了原則要求。

  改革城鄉二元體制,建立有利於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機制。要加快改革步伐,進一步消除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各種體制性障礙,促進資源要素在城鄉間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要圍繞建立城鄉一體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重點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勞動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公共事業的供給機制。

  加強部門配合協調,建立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機制。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建立社會各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參與機制。

  充分認識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要從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不斷讓農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情況、不同條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做到不急於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強迫命令,不包辦代替、不搞形式主義,特別要防止出現以各種名義增加農民負擔的現象。

  第二,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很重要的一項任務是要形成一套有效的體制機制。有了好的體制機制,不僅可以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鞏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果。

  第三,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廣大農村基層幹部深處農村工作的第一線,風裏來雨裏去,任務繁重,工作辛苦,對他們政治上要嚴格要求,工作上要大力支持,生活上要熱情關心,滿腔熱情地幫助他們提高素質和解決實際困難,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四,加強幹部培訓和宣傳教育。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幹部培訓,尤其要加強對縣、鄉鎮幹部和村幹部的培訓,使他們提高認識、堅定信心、明確思路,增強團結帶領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領。要深入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給農民群眾,使他們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共同為落實政策而努力。要積極引導農民群眾正確處理國家扶持和自身努力的關係,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農村面貌、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

  第五,加強調查研究。要認真總結經驗,全面把握情況,不斷研究新問題、開拓新思路、探索新辦法。組織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加強對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課題的研究,及時、全面地認識和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情況新特點,以利於更好地指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工作。要注意研究國外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的有益做法,並結合我國國情加以借鑒。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正確把握好幾個關係

  推進新農村建設與做好“三農”工作的關係。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始終是“三農”工作的基本任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三農”工作的政策目標、工作重點各有側重。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央立足全局作出建設新農村的決策部署,是對“三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新目標。

  推進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的關係。建設新農村與推進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戰略佈局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建設新農村,並不是要忽視城鎮化,放慢城鎮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鎮化,而是為了更好、更健康、更紮實地推進城鎮化。我國農村人口眾多,今後“三農”問題的解決,要靠“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城鎮化,適時適度地轉移農村人口,緩解農村的資源壓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另一方面,今後相當長時期我國農村始終會有數以億計的人口生活,進城務工農民也不可能都在城市定居,相當一部分還會“雙向流動”。因此,建設好農民的家園,是一項長期任務。新農村建設搞好了,不僅有利於改變農村自身的落後面貌,也有利於擴大內需,為工業化、城鎮化順利推進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農民自力更生與國家政策扶持的關係。農民始終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要引導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建設新農村。但是,不能把強調農民的主體作用與國家扶持對立起來。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的很多方面,都是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本應由國家來提供,但過去由於國情國力的原因,只能是“農民的事業農民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建設新農村,國家理應比以前更多地承擔起建設責任。我們強調“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強調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就是這個本意。農村建設項目也有不同的屬性,有的具有公益性,如義務教育、鄉村道路等,就應當主要由國家來投入;有的主要是農民自己的事情,如農業生産、農民建房,就應當主要由農民自己來投入;有些介於兩者之間,則應當由國家和農民一起辦,國家應積極引導和參與。總的看,國家與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側重,是一種互為補充、有機結合的關係,而不是一種簡單替換、非此即彼的關係。

  創新體制機制與增加資金投入的關係。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方面要繼續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項目,加快建設,加快發展,打好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視農村改革工作,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活農村的各種生産要素,激發農民的創業熱情。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不能沿用過去的辦法和手段,而要採取新機制、新辦法。國家扶持新農村建設,也要有好的體制和機制,更多地通過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新的辦法,引導和鼓勵農民開展新農村建設。搞好試點示範與做好面上推廣的關係。搞好試點、樹立典型、積累經驗、完善政策、以點帶面,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建設新農村,很多方面也需要規劃先行、試點起步、穩步推進。選擇試點、樹立典型,要充分注意代表性和今後在面上的可推廣性。對試點地方加大指導力度,給予一定扶持,是必要的。但千萬不能壘大戶、把資源過分集中在少數試點上,千萬不能將那種“好是好,就是學不了”的典型到處硬性推廣。加強工作指導與突出個性特色的關係。我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推進新農村建設必然起點有差別、進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特色有不同,不可能是一個模式,在全國乃至在一定區域內都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鄉村規劃和建設,要突出鄉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的傳統習慣和風土人情,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徵搞沒了,把鮮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優秀的文化傳統弄丟了。切忌用一張圖紙、一個式樣、一種格調來搞村莊建設,切忌用大拆大建、強制拆遷、隨意撤村來樹新村樣板。在新農村建設中要高度重視節約土地、保護耕地,更好地發揮生産要素和公共設施的效能。我們要建設的新農村,應當是類型多樣、特色鮮明、風貌各異、多姿多彩,體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文/《?望新聞週刊》特約評論員)

責編:王麗華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