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張曉山:新農村建設 “形象工程”要不得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8日 09:00 來源: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河南日報消息:

  張曉山,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北京市人民政府農業經濟顧問。主要研究領域:農業經濟,合作經濟理論與實踐,農村組織與制度等。

  “張姓80%來自河南,我的根在河南。我關注著河南的經濟發展,尤其是河南的‘三農’問題。作為農業大省,河南搞好新農村建設,將對全國具有很好的示範和借鑒意義。”

  這是張曉山在鄭州舉行“全球化與農村發展、新農村建設國際研討會”上的開場白。作為首位發表演講的知名農村研究專家,張曉山演講的題目看上去很宏觀──《全球化與中國農村的發展》,但很多內容涉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些實際問題。2月16日,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不要搞“形象工程”

  “新農村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農民、農業、農村問題是全黨工作和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據以往的經驗,什麼事提到重中之重,第一非常重要,第二説明非常難解決。”張曉山説。

  他認為,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全方位政策設定,它不是單純的扒扒蓋蓋房子、修修路的問題,想一朝一夕就“面貌一新”,就違背了中央政策的初衷。“各級有關部門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一方面要改變過去重經濟、輕社會發展,指標層層分解、濫用一票否決制等方面的錯誤思想和做法,另一方面必須祛除‘政績為先’、搞‘形象工程’等官僚頑症。”

  在財力分配上,張曉山認為,新農村建設需要一部分資金投入,但政府不能完全包辦,財政資金應起到“四兩撥千斤”作用。“但如何保證財政投入資金管理得好也涉及到制度管理問題。在使用上,要讓群眾進行有效地監督和制衡。”

  産業支撐很關鍵

  “建設新農村,建設目標有20個字,首要的是‘生産發展’,尤其是農業大省,完全放棄農業生産搞新農村建設不可能,也不現實,應跳出‘三農’抓‘三農’,大力培育農村産業和非農産業。”張曉山説。

  農業是弱質産業,在全球化的今天,靠提高糧食價格實現農民增收的空間越來越小。張曉山建議,應採取更有效的措施扶持農業,如搞標準化生産,做大做強品牌農業,增強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

  張曉山認為,“三農”問題的根源在於現有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資源配置格局和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把相當一部分人口排斥在現代化進程之外的增長模式缺乏深厚的底蘊,難以長期持續下去。在新農村建設中,只有佔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村人口的生活得到改善,購買力得到提高,國內消費市場才能啟動,經濟增長才有堅實的基礎。

  呼喚新型農民

  “長期以來,一説我們的産品競爭優勢,人們往往説勞動力‘成本低廉’,但你仔細看看,這個低廉背後,很大程度上是擠壓了農民工合理的勞動待遇、像樣的生産生活條件和基本的社會保障而形成的。簡單勞動的低工資率會使農民工無法享受像樣的生活條件,也無法支付在城市的定居成本。農村勞動力及其家庭無法真正從農村轉移出去。”張曉山説。

  他認為,農業全球化的競爭和非農産業的升級,使得我們當前培養新型農民的任務十分迫切。“各級政府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還要著力提高農民素質,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好地從事現代農業生産,在非農産業領域就業上才具有更強競爭力。記者田宜龍

責編:楊潔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