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0日 11:06 來源:
環球時報消息:世紀90年代以來影響中日關係的最主要的國際環境變化有3個:冷戰的終結;美國的全球戰略;中國崛起的影響。
冷戰終結對中日關係的影響
1991年蘇聯解體,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崩潰。冷戰後期中日美對付北方“蘇聯威脅”的共同的戰略需要不復存在。而這種共同的戰略需要曾經是中日復交以來兩國政治關係的重要紐帶,由於失去了這個重要紐帶,兩國政治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方向。
冷戰終結也帶來了中日關係的國內政治條件的變化。特別是1993年日本國內持續了38年的保守黨與革新黨對立的所謂“1955體制”的崩潰,使日本國內政治和社會思潮加速走向保守化,進而使日本對外政策日益失去了制衡機制。
美國全球戰略對中日關係的影響
美國作為冷戰後世界唯一超級大國,不能容忍世界上出現另一個有能力挑戰其霸權地位的大國。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威脅論”在美國曾盛行一時;90年代後半期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迅速增長與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中國威脅論”取代了“日本威脅論”。
面對錯綜複雜的全球事務,即便是超強的美國,也常常會感到捉襟見肘,為此需要更多借用盟國的經濟和軍事資源。在亞太,既具有重要戰略位置,又擁有強大經濟技術實力的日本成為美國全球戰略在亞洲的“霸權助理”和戰略前沿。
一方面,美國全球戰略需要進一步利用日本;另一方面,美國的“提拔”正符合日本的需要。為了使日本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分擔更大的作用,美國有意激發日本的政治和軍事抱負,這反過來又使亟盼成為“政治大國”、“普通國家”的日本感到“正中下懷”,有恃無恐,傲視周邊。況且“與最強大者為伍”本來就是日本傳統的外交戰略。於是,美日相互借力的格局日趨成型,美日同盟出現了軍事一體化和目標全球化的勢頭 。
日本對中國崛起的反應
按照西方的現實主義政治理念,一個上升的大國必然對現存霸權國及國際秩序構成挑戰。在美國,一部分政治勢力頑固地認為中國的崛起必將意味著對美國全球霸權的挑戰。與之呼應,日本也不希望亞洲出現一個人口和幅員遠遠超過自己的強大競爭對手。對中國走向強大的擔憂成為美日同盟的重要紐帶。
由於地緣政治的緣故,日本比美國更多地感受到中國發展的壓力,對中國的警戒心理比美國更強。對日本來説,借美國之力實現“政治大國”目標、應對中國的發展,才是日美同盟的更現實、更重要的目標。同時,日本右翼政治家鼓吹“中國威脅論”,也成為激發素有強烈危機感的日本國民的情緒,爭取更多國民支持其修改“和平憲法”和採取鷹派外交政策的手段。當前日本政府的現實政策與歷史問題交錯疊加,導致中日“政冷”長期化。小泉堅持參拜靖國神社成了日本欲與中國對抗的信號和象徵。
美國對中日交惡的複雜心情
從本質上説,布什政府既然擔心中國的崛起,當然更擔心一個崛起的中國與一個已經崛起的日本接近,因為中日兩個大國相互走近並加強合作,難免會削弱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因此,布什政府不會坐視和容忍中日之間出現所謂“政熱經熱”、攜手推進沒有美國參加的東亞地區合作的局面。
對於布什政府來説,讓亞太地區的兩個大國互相掐架是維持自己領導地位的最有效辦法。美國深知日本國內存在一股強烈的“厭美”、“反美”情緒,中日摩擦引起的日本國內“厭中情緒”上升,正有利於轉移日本國民在很多問題上對美國的不滿和反感。有最近訪美歸來的日本學者説:“對於中日關係惡化,一些美國人感到高興。”
在歷史問題上,儘管布什總統對小泉多次參拜靖國神社導致日中、日韓關繫緊張表示不耐其煩,美國對中日曆史摩擦的基本態度是作壁上觀。但近來美國輿論界對中日曆史摩擦表現出空前的關注。即使在布什政府看來,中日關係也並非越壞越好,這裡有一條底線,就是中日關係惡化不能損害美國的利益。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所説,美國一方面要確保美日、美中關係好于中日關係,從而使美在戰略上處於最佳位置;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中日關係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樣既影響亞太穩定,損害美國利益,又將最終迫使美國面臨在中日間做出選擇的困境。
在外交政策上,美國對中國和日本採取“兩點論”,既要日本,也不放棄中國;既不想看到中國成為它的競爭對手,也未必願意看到日本在東亞稱雄或者讓日本與自己在國際上平起平坐。美國此種心理的表現之一就是在2005年它儘管在口頭上一再表示支持日本“入常”,卻又與中國一致表示反對強行表決各方未能達成一致的安理會改革議案,使日本不得不承認其“入常”之路嚴重受阻。
目前,儘管日美關係和中美關係的發展程度和性質存在著很大差別,卻在事實上形成了中國和日本同時重視對美外交的格局。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看到了中日各自的對美外交與中日相互外交之間形成巨大反差的奇異景象。由於小泉政府推行“對美一點主義”政策,對周邊國家採取強硬而僵化的外交政策,中日關係進入了復交以來“最糟糕時期”,而日美雙方都稱“日美關係進入了歷史上最佳時期”。這樣,美日關係與中日關係似乎形成了“反比例關係”。
防止中日關係從“雙贏”走向“雙輸”
小泉堅持參拜靖國神社,致使兩國政治關係日趨惡化,在本來可以合作的事情上無法實現合作;在本來可以避免摩擦的問題上無法避免摩擦。中日關係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上述3個因素的繼續存在可能導致中日關係的進一步惡化。正因如此,日方應當認識到,必須在現有情況下找到改善雙邊關係的良方,因為維持現狀就意味著中日關係的倒退。
中日兩國的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本來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兩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的利益,例如經貿、環境、地區合作等,特別是1972年兩國復交以來獲得巨大發展的經貿關係以及在環境、能源等領域的合作,已經給兩國及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中日關係要防止從1972年復交以來的“雙贏關係”走向“雙輸關係”。一個洞若觀火的事實是:中日兩國“和則兩利,鬥則俱傷”;正如很多有識之士所指出的,中日政治交惡的最大受害者,是當事者雙方本身。(作者馮昭奎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研究員。)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