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8日 11:24 來源: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建議》首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並明確要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要繼續發揮對內地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區內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有條件的區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通過統籌規劃,形成若干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合理分佈的新城市群”。這是對黨的十六大關於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新發展,是針對近年我國城鎮化發展出現的新情況作出的新總結,是根據城鎮化發展客觀規律進行的新概括。
城市群的形成是經濟發展和産業佈局的自然反映。工業化前的城鎮形態和佈局,主要取決於一國政治的、軍事的或市場交易的需要。工業化以來的城鎮形態和佈局,主要取決於不同産業經濟技術特點對産業佈局的要求。城鎮的規模主要取決於特色産業的規模和服務型産業所面對的人口規模,由此決定了一國的國土或空間,總是有分工的、非均衡的,有些區域是以城市群為主的工業化、城鎮化的區域,有些區域是永久性的農業區或生態區,只能形成點狀分佈的城鎮。
城市群已成為發達國家城市化的主體形態。城市化初期,發達國家的城市化也主要是以單個城市的平面擴張為主,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在更大範圍內,逐步形成以一兩個特大城市為龍頭,中小城市集群協調分佈,城鎮間保留一定的農田、林地、水面等綠色空間,並通過高效便捷的交通走廊相連接的城市群(城市帶、都市圈)。這種城市化形態,由於有現代化的交通網絡連接,不會降低大城市的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由於是多中心的,可以防止單個城市過度擴張帶來的“城市病”;由於城鎮之間又是相對集中的,又可以避免分散型城市化帶來的土地浪費和物流成本上升。城市群以外的其他城市和眾多的小城鎮,作為特色産業中心或一定區域的公共服務中心,則點狀分佈在其他區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獨特功能。城市群地區,既是創造就業和人口居住的密集區,也是支撐經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區。
我國是在經濟體制很不完善的情況下推進城鎮化的,因而形成了主要按行政區而不是按經濟區推進城鎮化的模式。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縣(市)、鄉(鎮)四級行政區都從本轄區出發提高自身的城鎮化水平;無論是大中小城市,還是小城鎮,都要以己為中心拉大城鎮佈局框架,擴大佔地規模,增加人口規模。這種城鎮化模式,將會帶來許多難解的問題,潛伏著很大隱患。比如,目前全國660個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缺水,100多個嚴重缺水。一些城市由於歷史原因,已經佈局在環境容量十分有限的區域,環境自凈能力較差。某些城市,土地資源的承載能力已明顯減弱,能源和水資源嚴重短缺,也痛感人口過多帶來很大壓力,但若仍按原有的發展模式推進城鎮化,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將永遠無解。
我國是在人口眾多、耕地資源十分有限以及資源稟賦與區位稟賦錯位的國情下推進城鎮化的。在這種空間結構急劇變化的關鍵時期,科學的城鎮化空間導向極為重要,無論是防止分散型城鎮化帶來土地浪費等問題,還是防止單個城市規模過大帶來“城市病”問題,都要積極穩妥促進城市群的發展。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