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陳?稱我國發生海嘯的可能性很小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2日 09:39)
中國青年報消息:在11日召開的“印度洋地震海嘯展”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稱,雖然我國海岸線總長達32000公里,但是發生海嘯地震的可能性較小,特別是渤海、黃海、東海沒有形成海嘯的條件。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海嘯重新讓人見識到“天地之怒”的巨大破壞力,在向受災國家和人民奉獻愛心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我們國家離海嘯有多遠?陳?稱,海嘯必須具備三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深海、大地震和有利的地理條件。而在這幾個方面我國相對存在安全優勢。不僅沿海地區不易發生地震海嘯,就是遠海發生的地震海嘯也不會對我國沿海構成威脅。
據了解,並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會引發海嘯。據統計,在1.5萬次海底構造地震中,大約只有100次能夠引起海嘯。按照陳?的説法,6級和6級以下的地震基本不可能引發海嘯。而從地質構造上看,我國除了郯廬大斷裂縱貫渤海外,沿海地區很少有大斷裂和斷裂帶,在我國海區內也很少有島弧和海溝,近代垂直差異運動不明顯,因此不具備發生大地震的條件,海區中的地震很少。所以大多數地區發生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就海區而言,只有海深達一兩千米才會給海嘯發生提供可能。我國有發育良好的寬廣的大陸架,水較淺,大都在200米以內。特別是渤海平均深度18米,黃海平均深度44米,不利於地震海嘯形成和傳播。實際上即使世界其他地方發生海嘯,從深海傳播到我國海區後的能量也不大會構成威脅。比如智利大海嘯發生時,對菲律賓乃至日本都造成了災害,但海嘯傳至上海時,在吳淞口驗潮站只記錄到15厘米~20厘米的海嘯波高。即便是此次相當於1976年我國唐山大地震30倍能量的印度洋大海嘯傳至我國影響也微不足道。
不過根據歷史記載,我國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海嘯,兩千年來,我國發生過10次地震海嘯,平均200年左右出現一次。最近的一次是1876年12月18日在台灣省基隆北海中發生海嘯導致數百人喪生。(記者董偉)
責編:柳博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