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特寫:中國軍人在印度洋海嘯災區的日日夜夜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2日 09:32)


1月5日,在印度尼西亞北部重災區班達亞齊,中國國際救援隊搜救分隊隊員攜帶搜救設備準備前往搜救區域執行清理遇難者遺體的任務。 新華社記者翟偉攝

  中國國防報消息:

  現場篇 通訊員隨救援隊行動目擊

  吳敏 陳天平

  萬米高空上的動員會

  2004年12月30日11時30分,有武警總醫院16名醫護人員參加的中國國際救援醫療隊到達首都機場。17時30分,全體人員搭乘國航CA051航班飛往受災最重的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

  此次救援行動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組建以來派出規模最大的專業醫療救援隊,同時也是我國首次派出女醫療隊員參加國際地震災害救援行動。

  武警總醫院16名醫護人員從接到命令到出發只有短短兩三個小時,不少正在崗位上工作的隊員根本來不及回家同親人打聲招呼道個別。救援隊的動員會是在萬米高空召開的。

  筆者在登機現場看到,醫療隊攜帶的救援裝備中,既有先進的便攜式呼吸機、多功能監護儀,又有藥品、胸切包等手術器械及新式急救板、擔架等,其人員配備和技術力量具有野戰醫院的規模和功能,可以完成三級甲等醫院急救中心所有的急救和手術任務。

  31日6時15分,專機幾經週折,到達蘇門答臘棉蘭機場。

  23時50分,離跨進2005年只差10分鐘之際,救援隊乘坐軍用“大力神”運輸機終於到達重災區亞齊省的省會班達亞齊。

  新年第一天展開救援

  1月1日,新年第一天。飛抵班達亞齊的中國國際救援醫療隊從清晨即開始為當地災民巡醫問診,提供醫療救助。

  中國國際救援醫療隊的營地設在機場一側,靠近救災飛機的卸貨場。機場附近聚集了數百名等待乘機離開這裡的災民。醫療小組在兩小時內接診30多名災民。他們多數人是患腹瀉、感冒和角膜炎等疾病,還有一些人是在災難中受外傷。救援隊給一些傷口感染的災民提供了消炎藥。一位腳部被木板撞傷的小姑娘接受醫療隊員的治療後,臉上露出了笑容。

  接管一所醫院的醫療救助工作

  1月1日晚,中國國際救援醫療隊應當地醫療機構的請求,接管了一所醫院的救助工作,並展開緊急醫療救助。

  這所醫院由於地勢較高,沒有遭到破壞,但醫生有4人在海嘯中死亡,一人失蹤,只剩下院長一個人留守值班,醫療救助工作處於癱瘓狀態。當晚,救援隊首席醫療官鄭靜晨組織醫護人員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醫療分隊隊長侯世科帶領,正式接管這裡的醫療救助工作。

  當地災民聽説中國國際救援醫療隊來到這裡的消息後,紛紛前來就診。短短一個小時,醫療隊員就接診和處置了數十名傷情較重的災民,院外還有許多災民在等待。

  筆者看到這裡的病人大部分是擠壓傷、擦傷,由於海水浸泡和汗液的浸染,他們的傷口大多已化膿感染,傷口清理十分麻煩,醫生為一名傷員清創和縫合需要20多分鐘時間,感染較重的傷員還要進行抗菌輸液。

  “中國救援”,給災民帶來希望和力量

  1月4日晚上,印尼司機阿瓦達在送巡診隊員返回宿營地時,激動地用英語對神色疲憊的醫療隊員們説:“中國救援隊,好樣的!”

  中國國際救援醫療隊在印尼開展醫療救助活動的情況經媒體報道後,在當地産生強烈反響,救援隊橘紅色隊服後背上醒目的“中國救援”字樣,給當地災民帶來希望和力量。

  醫療隊員李向輝在市區巡診時,當地一位中年男子豎著大拇指主動走上前説:“你是中國救援隊!”李向輝問:“你怎麼知道的?”中年人很自信地説:“我看見你胸前戴有五星紅旗。”

  曾經執行過阿爾及利亞和伊朗地震救援任務的老隊員吳學傑十分自豪地告訴筆者:“別小看這面不大的五星紅旗徽標,它不僅讓當地群眾輕鬆地識別國籍,起到傳遞友誼的作用,同時也讓我們每名醫療隊員心中驟然升騰起身為中國人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現在每天從早到晚,在中國國際救援醫療隊設立的醫療帳篷外,總有災民一遍又一遍地用英語重復著:“CHINA!GOOD!”

  首次使用直升機多批量轉運危重傷員

  1月4日,中國國際救援醫療隊正式加入多國轉運中心醫療行動。這是我國醫療隊首次在國外救援中與多國聯合緊急救援危重傷員,也是中國國際救援醫療隊首次使用直升機不間斷多批量轉運危重傷員。

  設立在亞齊機場的多國轉運中心,目前由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墨西哥、南非和法國救援隊組成。由於災區大量災民無法及時得到醫療救助,多國轉運中心邀請我國救援醫療隊協助為急症傷員提供醫療救護。

  筆者在救援現場看到,短短幾個小時,我國醫療隊就為從直升機上轉送下來的50多名危重傷員實施了心電監護、吸氧等緊急救護,並對傷員進行檢傷分類,然後將危重傷員用直升機迅速轉入棉蘭市內的大醫院救治。

  距班達亞齊40多公里的蘭帕亞鎮,是此次海嘯災難的重災區,6000多名居民只有1500余人倖免于難,倖存者中許多人傷勢嚴重。中國國際救援隊派出的醫療小組到達此地後,在對一般傷員進行就地救治的同時,積極聯絡直升機轉運危重傷員,極大地提高了救援速度,為挽救危重傷員的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

  聯合國協調中心的官員説,中國國際救援隊能夠根據災區不同階段的不同要求,及時調整人員和救援行動,團結協作精神值得其他國際救援組織學習。

  連線篇 本報記者與救援現場的電話連線

  陳天平 本報記者 劉彥軍

  1月6日,連線鄭靜晨──“我們經歷了一個難忘的夜晚”

  1月6日淩晨,記者撥了40多遍電話,終於有兩次接通了正在印尼執行救援任務的中國國際救援醫療隊首席醫療官鄭靜晨。在斷斷續續的通話中,他激動地告訴記者:5日晚上8點30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打來電話,代表祖國和人民向中國國際救援隊表示慰問。全體隊員備受鼓舞,雖然大家忙碌了一天,但誰也不肯休息,自發地加班至淩晨,在班達亞齊又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

  記者:請介紹一下當前的救援情況。

  鄭:經過近幾天的努力,我們幫助災區又恢復了一家醫院,現在已經有60多名傷病員來院就診。3個巡診小組繼續在災區巡診。應印尼方面請求,昨晚有6名隊員到市裏的一家醫院幫助工作。隊員們每天在這裡的工作都不少於14個小時,有時候我們得硬逼著隊員休息。

  記者:隊員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狀況如何?

  鄭:生活條件比較艱苦。隊員們住的是自帶的帳篷,吃的喝的都是從國內帶來的壓縮食品、罐頭、瓶裝礦泉水等。這裡氣候炎熱,氣溫高達37℃,隊員們工作時個個汗流滿面,襯衫始終沒有幹的時候。駐地對面的廢加油站裏有個自來水管,夜深人靜時隊員們輪流到那裏衝涼。從昨晚到現在太忙了,大家誰也衝不成了。

  記者:有什麼話要對官兵們説?

  鄭:感謝戰友和親人對我們的牽掛,感謝祖國和人民對我們的鼓勵。我們會用圓滿完成救援任務的實際行動,為中國軍人爭光,為偉大祖國爭光!

  1月7日,連線吳敏──“風餐露宿8晝夜後終於吃上第一頓熱菜熱飯。”

  1月7日晚8時,中國國際救援醫療隊隊員吳敏在電話中興奮地告訴記者:“8天來,我們風餐露宿,今天終於吃上了第一頓熱菜熱飯!”

  吳敏説,吃晚飯時,隊員們像過節一樣,每人領到了一份熱氣騰騰的炒青菜、米飯和雞蛋湯。雖然分到的青菜只有小小的一紙杯,但這無疑是到達災區以來最可口的一頓晚餐。8天來,醫療隊員吃的都是方便麵、火腿腸之類的自帶食品,現在有的隊員一看到方便麵胃裏就冒酸水。因長期食用這類食品和過度勞累,女隊員劉亞華臉上已開始出現浮腫,許多隊員都瘦了一圈。

  在一次巡診中,隊員們發現離駐地不遠的地方有一家廢棄的物資站。經物資站看守人員同意,大家便自己動手在那裏架起了爐灶。今晚7時,剛剛巡診回來的4名女隊員顧不上一天的勞累,興致勃勃地走進“廚房”。她們淘米的淘米、燒火的燒火、炒菜的炒菜。災後十幾天的物資站,第一次傳出了鍋碗瓢盆交響曲,升起了第一縷象徵生機和活力的炊煙。

  從今天起,隊員們每天將能吃上一餐這樣的熱菜熱飯。

  親情篇 “知道他平安就好”

  陳天平

  1月2日一大早,筆者跟隨武警總醫院院長王發強、政委秦友來一行逐一慰問了赴印尼執行醫療救援任務的隊員親屬。

  下面記錄的是救援醫療隊首席醫療官鄭靜晨家人的兩段話。

  鄭拓(鄭靜晨的兒子,14歲):自從爸爸有任務走後,我和媽媽就一直打他的電話,但始終聯絡不上。直到今天上午我才在電視裏看到了正在救援現場的爸爸。我爸爸最喜歡吃新疆飯,等爸爸回來以後,我一定要和他一起去吃頓正宗的手抓羊肉飯。

  寧健(鄭靜晨的妻子):聽説老鄭每天都打電話給院裏彙報情況,但他卻一直沒顧上給家裏打個電話。他就是這樣的人。現在知道他平安就好。

  筆者附言:接到帶隊趕赴印尼災區的救援命令時,鄭靜晨從美國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回家才十幾個小時,時差都還沒倒過來他就踏上了征程。

  “你放心救援,家裏有我!”

  陳天平 本報記者 劉彥軍

  1月8日9點30分,記者來到中國國際救援醫療隊隊員、武警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吳學傑的家。開門的長者一邊熱情地把我們迎進客廳,一邊趴在記者耳邊悄悄地説:“學傑正從印尼災區打來電話。”

  今天是吳學傑赴印尼執行救援醫療任務的第九天,也是他第二次給家裏打電話。接電話的是他愛人──武警總醫院放射科主管護師韓青。從免提電話裏傳來吳學傑的聲音:“我正在趕往災區一家醫院的車上。這幾天你身體怎樣了?”韓青説:“我身體很好,全家都好,你儘管放心。”坐在一旁的韓青的母親卻笑著搖了搖頭。她悄悄告訴記者,閨女沒説實話。打電話前,韓青剛剛吃了藥,可她不肯向丈夫吐露半個字。

  “我把媽的情況跟你説一下……”韓青在電話裏説起婆婆。婆婆在湖南桃江縣老家,已年近八旬,患有嚴重糖尿病、高血壓病。韓青知道,吳學傑最牽掛的是老母親,老人家最惦記的人也正是在國外救災的兒子。幾天來,她每天必須幹的一件事就是給婆婆打電話,替吳學傑給老人家報平安。

  “爸爸,我和媽媽都很想你!你的腰好了嗎?”一直趴在電話機旁的兒子吳韓雨桐忍不住對著電話喊了起來。聽到兒子的聲音,吳學傑提高了嗓門:“我也很想你們。我的腰好了。”其實,吳學傑也沒説實話。記者知道,他患有腰椎間盤突出,作為一名曾經參加過阿爾及利亞、伊朗等國際醫療行動的老隊員,這些天他一直忍著疼痛,忘我地奮戰在救災一線。

  “你放心,雨桐在家挺懂事的……”和丈夫説起兒子,韓青的臉上一直盪漾著微笑。這些天,接送孩子上學的事落在韓青一人身上。北京下大雪那天,韓青騎車接兒子回家時連人帶車摔倒在地。兒子一邊用凍得通紅的小手拍打媽媽身上的積雪,一邊問媽媽摔疼了沒有……

  吳學傑告訴韓青,第一批救援的醫護人員很快就要回國了,但組織決定讓他留下繼續做救援工作。韓青多麼希望丈夫能早日回來啊,可她更懂得,印尼災區的救援工作更需要丈夫。作為軍人和軍人的妻子,她堅定地對丈夫説:“你放心救援,家裏有我!”

責編:柳博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