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絢--記新時期高知分子的楷模馬祖光院士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10日 10:57)
專題:緬懷馬祖光院士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 病床前的吊瓶默默往下送著一滴滴藥水。2003年初,中科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係馬祖光教授因心臟病發作又一次住進醫院。
“你做什麼課題?”馬祖光問旁邊的潘鋒。由於家裏沒人能前來看護,系裏安排博士生潘鋒臨時照顧馬祖光。“衛星和地面的激光通訊。”潘鋒説。“這個課題要多考慮周圍環境因素,因為激光受大氣擾動影響很大……”提起激光,馬祖光的精神頭上來了。
“馬老師,你的手!”看見藥水從輸液針管和血管的接合處滲了出來,潘鋒趕緊叫來護士。隨後他得知,這次輸液需要24個小時。潘鋒現在提起此事時説:“馬老師像絢麗的晚霞,把光和熱灑在了我們學生心上。”
破舊書桌油漆脫落。
空空的墨水瓶和速效救心丸靠在一起,鬆緊帶係著兩條腿的眼鏡放在《專業教學計劃》上。“教師不能辜負學生,千萬不能誤人子弟!”
“我給你開了一個書單,供你參閱。”哈工大教務處副處長、博士生導師張中華當年準備講授專業課《激光原理》時,馬祖光在實驗室走廊喊住了他。
書單列了12本書,其中9本外文書籍,下邊還有標注,“下學期開學後一個月內講講這些書的特點、風格和差別”。哪敢怠慢!張中華想方設法找到並仔細閱讀了這些書。
2003年7月,得知馬祖光去世消息,張中華又找到這份書單,“這是馬老師留給我的唯一紀念。”此時心情和第一次看見這份書單時截然不同,“這份書單讓我能從容應對教學,也很好地鍛鍊了自己外語水平,也更讓我了解了馬老師。”
馬祖光要求所有老師走上講臺前要進行試講,他組織老教師聽課,在語言表達、知識要點、學術水平等各方面都有標準,誰講不好就得回去練,“啥時通過啥時上講臺!”有的年輕教師試講三次才過關。
作為科學家,科研是馬祖光的生命;作為教師,培養出更多學生是馬祖光的事業所在。“每一節課具體需要多少課時,需要講什麼內容,重點和難點是什麼,我們要心裏有數。”從1977年激光專業招收第一批本科生以來,馬祖光每次修改課程計劃總會這麼説。
馬祖光對基礎教學十分重視。他要求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好“三基”——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基礎實驗。“基礎打得好,樓才蓋得高。本科生像一塊毛坯,沒有好基礎不行。在科技領域,發揮關鍵作用還要靠基礎。”
馬祖光始終有著緊迫感,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要想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講好一門課程,僅有一兩本書遠遠不夠。”他要求學生多讀書,多查文獻,拓寬知識面,力爭講課時做到內容豐富、深入淺出。
2003年6月,馬祖光在去世前的一個月,為本科生做了一場《做人與做事》講座,其間,他談笑風生,神采飛揚。“我今年70多歲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很多事情想做但力不從心。如果能減去10年,變成60多歲,那我又可以為我所喜愛的科學事業做多少事情啊!”
被馬祖光稱為“小同學”的陳磊至今難忘講座,“短短幾個小時,實實在在改變了我的思想軌跡,在那時我看見的是一位有著偉大人格力量的先生!”
講座非常成功,學生們熱情高漲。馬祖光到家已是晚上11點多。前不久他剛剛做了心臟手術,醫生建議多休息,不宜長時間講話。當妻子錶示擔憂時,馬祖光説:“我不能離孩子們太遠,不能辜負他們的熱情。”
理學樓廊道狹窄悶熱。
已74歲的馬祖光堅持參加博士生的激光大氣傳輸實驗。“一定要有創新成果,試驗結果不能光聽,一定要親自去做。”
2002年夏,哈工大光電子技術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陳德應帶學生做激光大氣傳輸實驗,激光就從理學樓十二層廊道一個窗戶發射到遠處接收站,這裡別説空調,連電扇也沒有,熱得不行。
已經74歲高齡的馬祖光聽説這個實驗後非常感興趣,要求和學生們一起做。實驗在夜裏11點開始,天氣悶熱。在場學生知道馬祖光心臟不好,動員他回家休息,馬祖光不肯。“這哪兒行,不親自操作,不親眼所見,還叫什麼實驗?”馬祖光和學生們一起守著儀錶,堅持到第二天早晨6點。實驗數據出來後,他才放心回家。
“實驗過程中,任何一個細微變化都可能讓你判斷錯誤,走很多彎路。”每次實驗前,馬祖光要求學生先交出實驗方案。實驗室的趙曉彥頗有感觸:“馬老師對方案要求十分詳盡,包括電源、水的安全等都要寫出來。然後再與學生一起討論,通過論證後方可進入實驗室。”
激光專業對學生動手能力要求很高,為此,馬祖光指導成立了實驗教學組,專門負責學生實驗課,組織教師調研製定實驗教學大綱,並編撰了《激光實驗方法》教材。
25萬字的《激光實驗方法》幾易其稿。馬祖光對每一章、節、行、字,甚至標點,都進行了仔細推敲。大家認為可以付印時,他仍建議再改幾遍。“嚴謹是做學問最起碼的態度!”
馬祖光對學術弄虛作假深惡痛絕。在這方面誰要想搞小花樣,他絕對不會放過,急的時候,他就會説:“太不像話了!”
1996年3月,外國留學生達尼來到哈工大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的國家只提供4年留學經費,眼看簽證快到期,達尼十分著急,找到馬祖光商量做實驗能不能簡化一點,儘快畢業。馬祖光堅決不同意,勸達尼不要著急,並幫助他查資料,做了大量工作。達尼的論文馬祖光至少改了7遍,並最終發表在一本國際權威學術雜誌上。
“我們不能誤人子弟,選題選不好,學生就要走彎路,會白白浪費時間。”馬祖光對博士生要求十分嚴格,一定要做出創新性工作,特別是選題一定要選國際前沿課題。
張中華當年選取了一個專業課題,經過大量調研後,他發現這個課題國外有人在做,就向馬祖光彙報。“論文撞車了?立即換題!”馬祖光斬釘截鐵,沒有絲毫商量餘地。最終張中華選擇了“雙原子分子放電機理研究”課題,本來應該1994年畢業,後來又推遲了一年。張中華對此就説了一個字:“值!”
第一堂博士生課。
馬祖光必説:“無論做學問,還是做事情,首先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俗話説大樹底下不長草,但在馬祖光這棵大樹下,草木蔥蘢。
“老王啊,我想和你商量件事。下周要進行新教學計劃修訂,希望你能參加。還有就是教學副主任下學期出國,你對教學有經驗,想請你回來負責專業教學工作……”
2003年7月11日晚,馬祖光在去世前4天,給已退休的王雨三教授打了這樣一個電話。令王雨三萬萬沒想到,這是一個訣別電話,是馬祖光對他最後的囑託!“馬老師到最後時刻還在惦記教學工作……”
給博士生上的第一堂課,馬祖光會説起登山英雄劉連滿。“我國著名登山運動員劉連滿攀登珠穆朗瑪峰時,自告奮勇搭人梯,托隊友上去,自己卻在離頂峰100米的地方留下來,把登頂快樂和榮譽讓給隊友……”
“科學道路上需要劉連滿精神。”馬祖光要求學生像劉連滿那樣有全局觀念。他自己甘做通向科學頂峰的人梯:一心撲在事業上,無時不考慮著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
“211”評審時,專家們驚奇地發現作為激光領域專家的馬祖光竟然一個課題都沒有。“這其實是馬老師給年輕人壓擔子,希望他們儘快成長。”光電子技術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騏説。
同事們十分清楚,馬祖光以自己多年的學術積澱,提出一系列研究方向,然後爭取到課題又全部分給大家。每一次馬祖光都拒絕出任課題負責人,“我當顧問可以,當課題組長絕對不行!”就這樣“潤物細無聲”,馬祖光影響著他周圍的人。他培養的學生一代又一代,給哈工大光電子學科打下了嚴謹治學、奮發進取的好傳統,使這支學科隊伍星光燦爛——
陳德應,光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
呂志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任、哈工大航天學院副院長;
邢達,華南師範大學激光生命研究所所長;
……
他的學生記住了這樣一句話:“做學問也好,做事情也罷,首先一定要做一個高尚的人。顧大局,讓榮譽,要具有無私、無畏精神。”馬祖光要學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這正是他有口皆碑的人格魅力所在。
去世前的幾天,馬祖光心臟病又犯了。他對妻子説,心裏像撒了辣椒面一樣難受。馬祖光一會兒躺著,一會兒坐下,茶飯不進,只是説“緩一緩就會好”。就這樣他還要堅持看研究生的論文。保姆小馬説:“那一天,他一次吞下10粒速效救心丸也不好使,還説沒勁!”
一塊手錶在書架上靜靜地走著。年輕時的馬祖光曾和同為教師的妻子約定,誰上課誰就戴這塊手錶!如今馬祖光走了,妻子癱瘓在床……
祖國之光,光絢如斯!(記者 李亞傑 徐宜軍)
責編: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