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稿 耕地:圈地熱將可能使江南水鄉失色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7日 11:23)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 密密麻麻的開發區、日夜轟鳴的推土機,讓“世界工廠”取代“魚米之鄉”成為如夢江南的新“名片”,“稻花香裏聽取蛙聲一片”正成為江南人懷念的生活場景。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農科所所長汪惠芳説,一味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已讓生態環境不堪重負,如果再這樣“粗放”地發展下去,江南水鄉將“花容”失色,“魚米之鄉”將無魚無米。
新一輪開發區“圈地熱”來勢更加洶湧。江南某城市大手筆規劃了面積高達800平方公里的四大經濟開發區,蠶食了這個市一半以上的土地。浙江有關部門最新的調查顯示,全省共有785個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每畝地平均投資不到40萬元,銷售産值不到50萬元。
傅企平代表是浙江奉化滕頭村黨委書記,他所在的村被聯合國評為“全球生態五百佳”。他説,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們不是想重溫農業文明的舊夢,但不能因此失去健康的生活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記得小時候,一頭扎進河裏就能喝到甜甜的水。現在一些河裏的水連牲畜都不能喝。在水源豐富的杭嘉湖平原的一些地方,已經出現“水質性”缺水。在化工工業集聚的一些地區,甚至已經出現“生態災民”。
長三角地區不少城市的招商資料上,已刪除了“魚米之鄉”的介紹,享受工業文明的人們似乎不必為“稻粱謀”。一些人認為,“魚米之鄉”的直譯就是盛産魚和米的地方,讓人覺得土裏土氣。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昇華集團董事長夏士林説,“誰來養活中國人”的警鐘早在10年前就已敲響。現在要打破狹隘的地方思維,認真思考糧食安全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江南是糧食主産地,必須考慮“藏糧於土”,以便在必要時能及時恢復農田的糧食生産能力。
事實上,稻田的人工濕地有利於環境保護和土地利用的生態安全。蔬菜園地看上去也是綠色的,但是它的肥料污染遠比水稻高,有的指標高了將近10倍。汪惠芳代表説,如果稻田持續減少,還可能出現地面沉降、城市熱島效應、飲用水變質等不少問題。
目前,浙江省開始用最嚴厲的辦法管理土地,整頓開發區低、小、散等盲目發展問題。全省在保護好1000萬畝高産標準糧田的基礎上,規劃在5年內,通過推進優質農産品合理佈局、提高農産品産量和質量,再“擠”出500萬畝糧田,保證糧食生産安全。與此同時,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全省從今年開始免徵糧油種植農戶的農業稅。(記者柴驥程、張建平)
責編:劉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