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授下崗職工以“漁” 助其再就業
——[CCTV.com兩會前瞻]系列報道之下崗職工再就業篇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6日 09:40)
[網上調查]2004年兩會即將召開,您最關心哪些問題?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綜合消息:
2004年被稱為國企改革年,國企改革越充分,下崗職工再就業的需求越迫切。對於有就業願望的下崗職工而言,他們不僅希望政府多多提供再就業的機會,而且希望政府幫助他們增強再就業的本領。下崗職工的願望與政府的想法不謀而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2004年工作重點裏明確提出,要“加強職業培訓,實現培訓與就業的相互促進”。
“授之以魚”未若“授之以漁”
夜色匆匆,人影綽綽,長安街上滲出了這個夏季少有的清涼。“每次幹完活回家,我心裏其實挺踏實的,畢竟自己還算有份工作。”楊永珍滿臉疲憊卻又挂着一絲微笑,也許,對於大多數“四零五零”的下崗女工來説,有份微薄得能以維繫簡單生活的工作已經很知足了。“現在的用人單位都要35歲以下,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其實我們什麼苦活累活不能幹?不就是年齡大點兒嗎?”些許埋怨,些許憧憬,瘦削的楊永珍漸漸隱入高大的家屬樓中。
下崗後的楊永珍曾嘗試推着車去賣盒飯,也跑過無數家用人單位,可都被現實的“門檻”無情地阻擋在外。“去我們小區的市場賣盒飯,還沒賣錢呢,就先讓你交20塊的場地費。我一天也賺不到這麼多錢啊!”而現在她成了一名“宴會嫂”,每有宴會開席,她和姐妹們便光彩照人地穿梭於餐桌與走廊之間。“這幾小時站下來,別説腰疼了,連頭都疼……可我們還是要微笑啊。人家吃飯,還不就圖個舒心嗎?”→ 《“在”就業的宴會嫂》
2004年被稱為國企改革年,隨着國企改革越充分,下崗職工的數量也會增加,將會有更多的楊永珍們在不惑之年要重新尋找工作。當再就業之路不可避免時,楊永珍們更為關心的是如何能讓自己的再就業本錢更厚實一些?所幸的是,政府也已察覺到此點,因而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4年的工作重點裏明確提出要“加強職業培訓,實現培訓與就業的相互促進”。要“以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培養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為出發點,努力做好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工作”,在“2004年將實施培訓10萬新技師計劃,組織實施400萬人員的再就業培訓和30萬人員的創業培訓,實現職業技能鑒定規模增長20%”。→ 《勞動與社會保障部2004年工作重點》
一方面是在政策中強調“培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是加大對培訓的投入,這對於再就業人員而言是更實在的“優惠”。2003年,中央財政對就業工作的總投入為147億,其中有37億用於職業介紹,再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險補貼。相信2004年在這方面的支出不會更低。由於4050下崗職工並非一個長期性的問題,更多的是一個結構性問題,橫在面前的兩大現實令他們頗為尷尬:技術水平較低,長期從事簡單勞動,社會就業門檻相對較高;年齡結構偏大。因此政府加強培訓的投資和引導,將為這些下崗再就業職工提供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也令他們的再就業之路走得更為自信和順暢。
古語説得好:授之以魚未若授之以漁。日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已確定了今年我國的就業再就業工作目標:新增就業90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00萬人,其中困難人員再就業1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7%左右。而要達到“500萬”的再就業目標,“授之以漁”是必然的。
與失業並軌 下崗概念將淡化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日前宣佈,國家將用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國企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問題。這標誌着,三年後,國企職工如果失去工作崗位將不再列入下崗範圍而直接進入失業保險範圍。
央視特約評論員陸建華先生在《央視論壇》的訪談中也提出“2004年下崗概念將會淡化”的觀點,下崗與失業並軌就以為着下崗職工將儘早進入到失業狀態,而後,國家的失業保險機制就可以覆蓋在他們身上,社會也將啟動再就業機制幫助他們尋找就業機會。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指出,到去年12月底,全國已有廣東、浙江、江蘇、上海、遼寧、北京等10多個省份在全國率先撤消再就業服務中心,實現了從下崗職工領取基本生活費向失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的過渡。目前,全國月均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達到400多萬。在今後的三年時間裏,國家將一方面以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為重點,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強化目標責任、推行小額擔保貸款等措施幫助國企下崗職工儘快實現再就業;另一方面,國家還將多渠道籌措資金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的保障能力,切實為失業人員提供失業保障。
與此同時,2003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今年的經濟工作重點時也提出要大力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並強調要“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努力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認真落實中央確定的促進就業再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
來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最新統計數字也表明,到2003年底,我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為260萬人,比上年底減少150萬人。有關負責人表示,全國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的下崗職工為195萬人,他們基本上都能夠領到基本生活費並代繳了社會保險費。到去年底,全國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10373萬人,比上年底增加191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為415萬人,比上年底減少25萬人。
下崗再就業要靠誰?
北京市西城區的陳燕是一位下崗職工,剛開始找了許多工作,但都因文憑的門檻而被拒絕。婆婆癱瘓在床,孩子要上小學,一家人依賴於203元失業救濟金的困境迫使陳燕不得不另尋出路。陳燕會蹬縫紉機,於是辦了個社區服務網點的證,開始只有些拆洗縫補的活,後來逐漸增加小時工的項目,替人做飯、照顧老人、接送孩子……,服務隊伍也逐漸擴大,現在發展成了30多人規模的家政公司,公司員工都是“下崗的兄弟姐妹”。→ 《就業靠誰》
1991年,鄭書玲從服裝廠下崗。面對上有婆母住院,下有女兒上學,丈夫單位不景氣,每月只拿30塊錢生活費的巨大壓力,她沒有絕望。在朋友建議下,她租了個門面,白手起家,開辦“小天地酒家”,開始了人生歷程中的第一次創業。生意日漸紅火,小天地也由最初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門面發展成了三家連鎖店。苦心經營十年之後,鄭書玲又做出了轉行的決定。2002年春天,在西安,一家集娛樂、休閒、保健、商務洽談於一體的“小天地咖啡語茶休閒庭園”進入了人們的視線,而老闆正是鄭書玲。→ 《鄭書玲和她的小天地》
儘管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2004年工作重點中明確列出:要努力增加就業崗位,有效控制失業率過快增長。但僅僅依靠政府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投入來完全解決再就業問題是不現實的。陳燕與鄭書玲都曾面臨過下崗後的困難,但他們並沒有絕望,也沒有依賴於或是等待着政府的救助,他們自主積極地尋找着擇業與創業的空間,用汗水和智慧為自己的人生抹去了灰暗。下崗再就業究竟要靠誰?簡而言之,一靠政府的政策,二靠個人的努力。2004年,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將“組織實施400萬人員的再就業培訓”,但培訓只是一根橄欖枝,下崗職工要重新走上就業崗位,還需要個人的積極主動和努力。
編後:央視《當代工人》欄目曾就北京社區裏的老百姓需要什麼樣的服務做過一個小小的調查,41份問卷都是由普通老百姓來回答,在社區裏面,他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服務。調查顯示,家庭最需要的社區服務內容分別為:照顧老人37%,廢品回收47%,小家電維修47%,家庭衞生服務45%;對於每週願意拿多少錢請人來做家政服務,43.7%的人選擇20塊錢以下。40.6%的人選擇付出20到30塊錢;89%的人認為社區裏需要專門人員來從事早餐工程;半數以上的人認為社區裏需要新的小超市或便利商店;75.7%的人認為做家政服務的月收入平均標準在500-1000元。根據這份調查報告我們可以推論,如果要求不高,再就業在社區裏面就可以解決。
我們也欣喜地發現,再就業問題已被國家列為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這説明政府對此是高度重視的。而在2004年各地兩會的報道中,也透露出地方代表委員們對再就業問題的關注。如上海市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04年上海將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使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到4.6%;在全面實施小城鎮社會保險制度的同時,繼續推行外地到滬從業人員綜合保險,建立工傷保險制度,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
責編:劉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