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熱議城市規劃 體現“大北京”概念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8日 09:57)
新華網消息: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北京人口不能超過1750萬
前天,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第一副主席、農工黨黨員王如松表示,經過科學測算,北京人口最多應為1750萬,超過這個數字,人們的生活質量、環境質量會大大下降,資源會短缺,人的心理也會倍感壓力。
王如松委員表示,這1750萬包含了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他説,他曾經進行過住房、交通、水資源等多種因素的模擬分析,如果北京人口總規模能控制在1750萬內,人和環境都還能忍受。而且如果城市規劃得好、管理水平能跟上,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整體環境仍然能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未來城市部分區域的人口密度還要降低。”王如松説,如果人口從現在的1300多萬增加到1750萬,並不意味着人口密度比現在還要增加,相反人口密度要不斷降低。他説,北京目前除延慶、懷柔北部、密雲北部山區外,平原面積約6400平方公里。將來這6400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應該控制在1萬人左右。從目前狀況看,在宣武、崇文等老城區,人口密度過大,如前門地區人口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里五六萬人,在中關村地區,每平方公里也有3萬人左右,將來按照科學的城市規劃,這些地區的人口密度都要降下來。(文/朱鷹)
失去文化依託影響力會減弱
市政協委員、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副司長張新建談到北京文化名城定位時,非常有感觸地説:“這一定位非常準確,它體現了‘跳出北京看北京’的宏觀思路。北京首先就是一個世界文化歷史名城,北京現在和以後要在全世界亮出的最醒目名片,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失去文化依託,北京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將會隨之減弱。”參加政協會議的葉文虎委員也表示,摒棄了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發展就沒有根基。文化名城的定位,標誌着政府對可持續發展觀的一種深度思考,社會和政府都在對改革開放初期的衝動和盲目追求現代化進行反思,如何從被人們淡忘和忽視裏面,去發現和繼承中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文/王旭 李罡)
世界城市體現“大北京”概念
“把北京定位於世界城市和世界服務中心,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從北京的準確分析。”昨天,市政協委員、專門研究區域經濟的國家高等教育行政學院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董險峰向記者表示。據董險峰委員分析,這個定位是把北京放在尋找北京的位置,這説明北京不是孤立發展,而是放在環渤海經濟圈,東北亞、甚至全球的大經濟圈裏談“大北京”協調、均衡發展概念,強調的是區域間的合作和互補。 (文/王旭)
適宜居住的城市就是以人為本
市政協副主席、北京大學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學位委員會主席葉文虎教授十分興奮地告訴記者:適於人居住就是説,城市發展、城市建設以人為本,建立大都市不是目標只是過程,最終的落腳點還是為了人們的居住和生活。究竟什麼樣的環境是適宜人居住的環境有很多指標,人的天性要和自然親近,親近的含義就是人在這個環境裏感到很放鬆、舒適。人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需求。所以適宜人居住的環境應該要滿足三種條件,一是好的物質環境;二是一個好的人際環境;三是好的精神文明氛圍。當然適宜人居住的城市還有一些具體的人口密度指標、環境質量指標、人均醫療設施指標、投資環境指標等等。葉教授認為,把北京建成適宜人居住城市目標的提出,標誌着政府觀念從重物輕人到以人為本發生了重大改變。(文/李罡)
立法難在如何協調發展與保護
醞釀兩年並備受關注的《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已列入今年的立法規劃。昨天,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公室法規一處孫軍民副處長告訴記者,該條例在年內有望出臺。孫軍民説,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文物古跡數量眾多,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就有5處,被國家建設部首批列入“歷史文化名城”。而人文奧運規劃的出臺,成為我市為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專門立法的一個絕好契機。“在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保護?我們這次立法遇到的一個難點,就是要解決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問題。”(文/樂倩)
責編:周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