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論發展觀政績觀人才觀群眾觀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13日 09:41)
新華網北京1月12日電 《人民日報》12日發表任仲平的署名文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的昇華━━論發展觀、政績觀、人才觀、群眾觀”。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全文如下:
(一)帶着勝利的喜悅和奪取新的更大勝利的豪情,中國人民跨進了新的一年。剛剛過去的一年,是全黨全國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上闊步前進的一年。我國遇到的困難比預料的大,取得的成績比預料的好。發展開闢新思路,改革取得新突破,開放打開新局面,各項工作推出新舉措。經濟較快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舉世矚目。
在這一進程中,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分析世界經濟政治發展趨勢,着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多次強調並深刻論述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觀點,把全黨的認識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些觀點包括:
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二、辦實事、務實效、求實績的政績觀;
三、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於人民群眾之中的人才觀;
四、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群眾觀。
上述發展觀、政績觀、人才觀、群眾觀,是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豐富,是我們黨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顯示了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勇氣,體現了我們黨高屋建瓴、統攬全局、開拓未來的執政能力。這“四觀”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同時又相互聯絡,相互滲透,源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必將有力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
(二)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們得出的一條基本經驗。2003年,我國的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1萬億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這一新的歷史性成就,是全黨全國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豐碩成果。
不同的發展階段面臨不同的發展課題。隨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反映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全面;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三農”問題更加突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使地區差距有擴大趨勢;經濟的快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日益加大。這些問題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三)發展的實踐豐富着發展的理論,發展的理論指導着發展的實踐。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確立,使發展的內涵更加清晰,發展的途徑更加明確,發展的眼光更加深遠。
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必須加快經濟發展。不發展不行,發展慢了也不行。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的數量增長,沒有物質財富的積累,就談不上發展。但增長並不簡單地等同於發展,如果單純追求擴大數量,單純追求速度,而不重視質量效益,忽視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忽視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樣的發展是片面的,難以實現全面的小康。
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協調推進。黨和國家把“三農”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積極推進“走出去”戰略,立足點就是促進城鄉、區域、對內對外的協調發展。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西部以及落後地區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
發展不僅應尊重經濟規律,還應尊重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大國,隨着向工業文明的邁進,人口、生態、環境、資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把控制人口、保護生態和環境、節約資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産力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資源相協調,我們才能實現發展的良性循環。絕不能“一地致富,八方遭殃”,絕不能“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發展,就應該在自然界涵養能力和更新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和人與自然相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科學的發展觀是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瞻遠矚的把握,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四)政績觀與發展觀緊密相關。科學的發展觀引導着正確的政績觀,正確的政績觀實踐着科學的發展觀。在發展觀上出現盲區,往往會在政績觀上陷入誤區;缺乏正確的政績觀,往往會在實踐中偏離科學的發展觀。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對領導幹部來説,為一方經濟社會發展,為一方百姓造福,應該有政績,也必須追求政績。在現代化建設中,廣大共産黨人奮發有為,身先士卒,兢兢業業,開拓進取,創造出輝煌的業績,得到黨的信任和群眾的擁護。但不應否認,少數幹部不正確的政績觀,也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了損失,甚至是重大損失。
(五)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核心是解決這樣幾個問題:什麼是政績?怎樣樹政績?為誰樹政績?
共産黨人的政績,説到底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當代共産黨人的政績,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實事,就是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樹政績的根本途徑是將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尊重客觀規律,提高領導水平,腳踏實地工作,俯首為民辦事。那種盲目攀比,追求高指標,鋪攤子,上項目,留下一堆鬍子工程的做法;那種“一個艄公一道河”,“新官上任三把火”,熱衷標新立異,貪大求奢,好高騖遠,今天一個大規劃,明天一個大思路,朝令夕改,使人無所適從的做法;那種只求本屆有政績,不給下屆留財富,花光用光,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不是造福,而是添亂;不是政績,而是包袱。
樹政績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謀利益。有的幹部説話辦事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不怕群眾不高興,就怕領導不開心。這是搞花架子、形式主義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屢禁不止的根源。還有一些幹部,只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顯績”,不啃“硬骨頭”;只做保險事,不探新路子;只關注局部利益,不顧及全局得失。他們樹“政績”的目的,是給自己留名,給自己立碑,為自己邀官。這樣的幹部,不僅不能辦事,也是靠不住的;這樣的政績,不僅對國家、對社會、對百姓毫無益處,最終也會毀了自己。
“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這是衡量政績的最終標準,也是我們衡量幹部的最終標準。
(六)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發展靠人才支撐,政績靠人才創造。人才觀與發展觀、政績觀內在統一。綜合國力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競爭,誰擁有了人才優勢,誰就擁有了競爭優勢。只有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才能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證。
(七)人才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科學的人才觀,是當代共産黨人繼承和開拓黨的偉大事業的戰略決策。中國共産黨的先進本質和歷史使命決定了黨歷來十分重視人才。正是因為黨代表了歷史前進的方向,黨才能吸引千千萬萬的優秀兒女;也正是因為千千萬萬的優秀兒女凝聚在黨的旗幟下,黨才有披荊斬棘的力量,從勝利走向勝利。小康大業,人才為本。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我們一定要樹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科學人才觀,克服在人才問題上的各種不合時宜的觀念。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是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的重要創造者和傳播者,人才開發是經濟社會發展中起着基礎性、戰略性和決定性作用的重要推動力量,人才強國戰略是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高點”。我們的人才總量不足,人才佔人口和人力資源的比例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人才的專業、年齡結構和産業、區域分佈不夠合理,這是人才隊伍的現狀。發展是第一要務,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充分開發人才資源,把人才資源作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去認識、去開發、去管理,我們才能使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才優勢。
人人都可以成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僅需要千千萬萬的人才,也為千千萬萬人才的成長創造了新的天地。改革的深化,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每個人提供了日益廣闊的活動空間,人們閒暇時間的增多,擇業自由的實現,為人的全面發展,自主成才提供了現實的可能。誰勤於學習、勇於投身時代創業的偉大實踐,誰就擁有發揮聰明才智的機遇,誰就能成為對國家、對人民、對民族的有用之才。
人才存在於人民群眾之中。衡量人才的標準是知識、能力和業績,而不能唯學歷、唯職稱、唯資歷、唯身份。所有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做出積極貢獻的勞動者,都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
科學的人才觀和人才強國戰略的確立,具有開創性和決定性的意義,標誌着我們黨對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標誌着我國人才工作進入一個全面展開、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八)加快發展,創造政績,人才強國,都是為了人民群眾,也要依靠人民群眾。
“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這些樸實無華的話語,蘊含着豐富而深刻的哲理,不僅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而且為廣大幹部自覺實踐,成為2003年中國社會生活的一大亮點。在抗擊非典鬥爭中,哪有艱險,哪就有共産黨員的身影;在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中,哪有困難,哪就有共産黨員的奉獻。平時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幹部堅持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人民群眾的力量更加緊密地凝聚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
(九)權為誰用?情為誰係?利為誰謀?這是判斷一個執政黨進步還是落後的根本標誌,是衡量一個共産黨員黨性強弱的根本標尺。
共産黨人的權只能為民所用。黨的權力來自人民,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各級領導幹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做到權為民所用,就必須正確看待和運用手中的權力,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用人民賦予的權力服務於人民、造福於人民,絕不以權謀私。
共産黨人的情只能為民所繫。黨肩負人民的期望,人民哺育了我們黨。做到情為民所繫,就必須堅持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絕不脫離群眾。
共産黨人的利只能為民所謀。黨代表人民的利益,黨沒有任何私利。做到利為民所謀,就必須時刻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立志為人民做實事、做好事,絕不與民爭利。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道出了人民群眾的心聲,體現了我們黨同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絡,反映了共産黨人的根本宗旨,闡明了我們黨一貫堅持的人民群眾是歷史主人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群眾觀。
(十)發展觀、政績觀、人才觀、群眾觀,鮮明深刻,光彩奪目,相映生輝,是深邃思考的結晶,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使我們的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的強大武器,必將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更加科學、更加理性、更加具有全局性和長遠性的嶄新階段。
(十一)發展觀、政績觀、人才觀、群眾觀,緊緊圍繞着一個宏偉目標,這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只有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才能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只有為國家和人民創造實實在在的政績,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實基礎。只有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只有激發全體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力量源泉。
(十二)發展觀、政績觀、人才觀、群眾觀,充分展現着一個鮮明的指向,這就是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點,是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應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應對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和挑戰的必然要求。這“四觀”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全黨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應對複雜局面、依法執政和總攬全局這五個方面能力的實現途徑。
(十三)發展觀、政績觀、人才觀、群眾觀,始終貫穿着一個基本理念,這就是以人為本。發展觀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目標,政績觀使政績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創造,人才觀成就每個人創業有機會、幹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群眾觀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應該看到,我們黨倡導的“以人為本”,既吸收了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優秀成果,又同封建社會的“民本”思想、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本主義”有本質的不同。毛澤東同志曾經説過,“剝削階級的‘愛民’同愛牛差不多,我們不同,我們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們黨是人民的代表。”在我國,人民是社會的主人,黨是人民的公僕。“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共産黨人的情操。我們黨所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人民的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共産黨人以自己的奮鬥、流血、犧牲,使人的全面發展,由理論上的可能性變為現實上的可能性;中國共産黨人將繼續以自己的奮鬥,使這種可能性變為光輝的現實。
(十四)上述發展觀、政績觀、人才觀、群眾觀,貫穿和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我們黨要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不斷實現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努力使發展成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就要身體力行,務實效、求實績、為民謀利;就要積聚起門類齊全、梯次合理、素質優良、新老銜接、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隊伍;就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實現人民的願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
(十五)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政績觀、科學人才觀、正確群眾觀,關鍵是靠啟動注重自覺改造主觀世界這個“總開關”,真正做到寓改造主觀世界於改造客觀世界之中,用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效來推進客觀世界的改造。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政績觀、科學人才觀、正確群眾觀,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切實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政績觀、科學人才觀、正確群眾觀,使發展澤被當代、蔭及子孫,使政績輝煌實在、造福百姓,使人才充分涌流、活力迸發,使群眾獲得實惠、全面發展。這是時代的熱切呼喚,是人民的殷切期盼,是每一個共産黨人肩負的重任,也是對我們黨的現實考驗。
(十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
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的人才觀、正確的群眾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夠在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得到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壯麗事業一定能夠在黨和人民的不懈奮鬥中取得勝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能夠伴隨着時代的鏗鏘腳步成為燦爛的現實。
責編: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