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屆三中全會吹響經濟體制改革的新號角
——《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起草工作紀實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09日 14:13)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電 2003年10月14日下午。海內外關注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這是指導我國今後一個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六屆三中全會,25年的跨度,濃縮了一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史。十六屆三中全會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做出全面規劃和部署。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的事關全局的重大決策,吹響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新號角。
總攬全局,謀劃長遠。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三中全會的議題。《決定》的起草,始終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直接領導下進行
十六大為進入新世紀新階段的中國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偉大征程。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六屆一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就明確指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就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
“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這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總方向和依據。在研究十六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時,中央經過認真討論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主題,要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重點就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需要解決的重要體制問題提出改革目標和任務,作出決策和部署。
主題就是靈魂。中央確定十六屆三中全會的主題之後,起草一份“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文件的工作,隨之也進入醞釀、籌備階段。
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結合起來,不斷探索兩者有機結合的途徑和方式,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偉大創造,也是貫穿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根主線。從最初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概念;從十三大提出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到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伴隨着認識的深化、思想的解放和理論的突破,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向縱深挺進。
10年前,根據十四大精神,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引領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僅僅10年,億萬中國人民以創造性的輝煌實踐,在古老的中華大地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我國經濟存在的結構不合理、分配關係尚未理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矛盾突出、經濟整體競爭力不強等深層次矛盾和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城鄉發展不平衡、産權制度不健全、市場秩序比較混亂、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等一系列體制性問題,警醒我們必須進一步推進改革,繼續為先進生産力的發展開闢廣闊道路。防治非典工作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還不夠協調等問題,使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極端重要性。
宏偉壯麗的改革事業又一次到了關鍵時刻。如果把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比做一項重大建築工程,十四屆三中全會勾畫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就如同一座建築的結構。新的歷史使命呼喚我們:必須在10年成就的平臺上,努力做好“完善”這一構架的文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體制保證。
這是一篇大文章。中央明確要求,集中一批思維活躍、見解深刻、了解國情、熟悉經濟工作的人,在深入調研、認真研討、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集中黨內外集體智慧,起草一份文件,破解這一歷史命題。
歷史性的決策,歷史性的文獻。《決定》的起草,始終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直接領導下進行。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對《決定》的總體思路、基本框架、重點要點等作出指示。中央政治局先後兩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先後5次開會對《決定》稿進行討論、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修改意見。
4月18日上午,全國防治非典鬥爭最緊張的時刻,《決定》起草組在北京成立。受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委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擔任起草組組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任副組長。會上,溫家寶就起草組的工作任務、指導思想、組織領導以及文件的基本框架等作了重要講話,並對起草組的工作日程提出了要求。
起草組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專家、學者,又有來自部門和地方經驗豐富的領導幹部。當天下午,起草組工作班子召開第一次會議,開始討論《決定》的框架。歷時半年的《決定》起草工作,由此拉開帷幕。
幾上幾下,廣納良策。歷時半年的起草過程,生動而具體地説明:《決定》是發揚黨內外民主、集思廣益的成果,是歷史和實踐的概括,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討論、研究、起草;再討論、再研究、再修改……《決定》的起草過程,就是這樣一個反復錘煉、不斷昇華的過程。6個月的時間裏,起草組對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反復討論、廣納善言。
駐地的燈火,徹夜長明。起草組成員夜以繼日,連續奮戰,對《決定》的框架進行集中的討論、研究,於5月中旬確定了《決定》框架。隨後,起草組又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精神,對《決定》框架進行了4次大的修改,至6月13日,形成了《決定》稿。
胡錦濤總書記始終關注着《決定》的起草工作,多次詢問起草進展情況,並做出許多重要指示。起草組上報的每一稿,總書記都逐字逐句地認真審閱,提出了許多指導性意見,並作了許多重要修改。
25年的經濟體制改革,積累了哪些經驗?面臨哪些問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堅持怎樣的方向?完成哪些任務?達成怎樣的目標?這些問題的回答,歸根到底,只能來自億萬人民的偉大實踐。
北京、廣東、四川、天津、湖南、江西……今年以來,胡錦濤總書記一次次深入企業、鄉村,來到集鎮、城市。一次次的調研,一次次的座談,各地蓬勃的發展勢頭讓總書記高興,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引起他的深思。
胡錦濤深刻地指出:要牢固樹立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結合起來,把推進城市發展和推進農村發展結合起來,把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和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結合起來,把發展經濟和保護資源環境結合起來,把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結合起來,努力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胡錦濤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思想,成為起草工作的重要指導原則。
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乾等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也分赴全國各地,進行調查研究,做出許多重要指示,對《決定》的形成做出重要貢獻。
半年不到的時間裏,溫家寶先後8次主持起草組全體會議,對《決定》的起草和修改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指導意見。他反復強調,要着重寫未來幾年準備辦的工作,一時辦不了,但必須改革的,要明確改革的方向。他還説,要突出重點,不要面面俱到。文字要精練,用平實的語言,讓普通黨員和群眾看得懂。
一稿、二稿、三稿……起草組對《決定》稿反復修改,起草工作按計劃有序進行。
6月25日上午,國務院黨組舉行擴大會議,對《決定》稿進行討論,提出了具體修改意見。
7月4日、31日,胡錦濤總書記兩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對《決定》稿進行審議。常委會議充分肯定了《決定》稿的框架結構和主要內容,認為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稿子。常委會議就如何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如何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改革、如何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更好地結合起來、如何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政治優勢等重大問題,做出了重要指示。
8月11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決定》稿。會議對初稿給予充分肯定,提出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大問題。
發揚民主,廣開言路,集思廣益,黨的這一優良傳統,在《決定》的起草過程中得到發揚光大。
根據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8月18日,《決定》徵求意見稿下發中央黨政軍機關和地方100多個單位,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
8月26日,中南海懷仁堂。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決定》稿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和建議。與中國共産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半個多世紀的黨外人士坦誠直言,各抒己見。胡錦濤認真做著記錄,並不時插話與大家一起討論。他誠懇地説,大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對修改徵求意見稿有很好的幫助。希望大家繼續圍繞重大問題開展多種調研,積極建言獻策。9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召開經濟專家座談會,聽取意見。
起草小組還邀請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舉行10多場座談會;20多個部委圍繞産權制度、國有資産管理監督、農村土地制度、社會信用體系等問題,展開歷時兩個月的專題調研,形成一批極具參考價值的專題報告……《決定》的起草,從始至終一直得到中央和地方、黨內和黨外各方面人士的廣泛支持。一條條意見建議,一份份調研報告,如涓涓清流,為《決定》注入鮮活的生機。
至9月4日,起草組共收到各類意見、建議1700多條。大至文件框架、總體思路,小至遣詞用字、標點符號,每一條意見、建議都體現了提出者認真、負責的態度。起草組經過分類匯總,慎重研究,對全部意見、建議逐條提出了處理建議,報全體會議審議後,對《決定》稿認真進行修改。
9月18日、29日,胡錦濤總書記分別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和政治局會議,對修改後的《決定》稿再次進行討論。起草組隨即根據會議精神再次修改,形成了《決定(討論稿)》。
10月11日,十六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安排3個半天,對《決定(討論稿)》進行討論。溫家寶總理就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説明。
會場內,審議認真而熱烈;會場外,修改工作同步進行——
12日晚和13日下午,起草組連續召開全體會議,匯總全會各小組的意見、建議,對討論稿作進一步修改。
13日晚,胡錦濤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對修改後的討論稿進行審議。
14日上午,根據當天上午全會討論情況,起草組爭分奪秒,對討論稿又進行一次修改,形成《決定(草案)》。
從11日到14日,出席全會的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和列席會議的有關同志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涉及糧食生産、扶貧開發、安全生産、科技教育等多個方面。起草組據此對《決定》稿進行了認真修改。
14日下午3時,散發着墨香的《決定(草案)》擺在每一位中央委員、候補委員的坐席上。幾上幾下、經過數十次修改的《決定(草案)》,是對歷史和實踐的科學概括,凝聚着集體智慧的結晶,獲得全會的一致通過。
承前啟後,開拓創新。《決定》在理論和思想上的重大突破,表明黨運用市場經濟規律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必將對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發揮極其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十六屆三中全會公報的公佈,和隨後《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全文的發表,立即在海內外産生強烈的反響。輿論普遍認為,《決定》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是指導我國今後一個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對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有外電敏銳地意識到:中國的改革將以《決定》為標誌,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從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的改革正在新的起點上,開始更大的歷史跨越。
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産生的《決定》,深入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堅持貫徹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又在理論和實踐上有許多重大突破和創新,提出了在更寬的領域和更深層次推進改革的任務。《決定》的形成,標誌着我們黨對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運用市場經濟規律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是我們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綱領性文件。
這是一部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改革觀的《決定》——
20多年改革開放啟示我們: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不是單純追求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而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僅要有利於促進生産力的發展,而且要有利於全面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要求,實現社會和諧和全面進步。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決定》鮮明提出了“五個統籌”的重要思想,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經濟專家們評論,統籌城鄉發展,是從全局出發看“三農”,抓住了要害和關鍵,必將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統籌區域發展,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是新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切實關注和解決諸如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才能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課題。“五個統籌”的思想體現了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觀,豐富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
這是一部銳意改革、開拓創新的《決定》——
《決定》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提出了進一步推進各方面改革的重大舉措,在理論和實踐上有許多重大突破和創新,被譽為“充滿亮點的一份《決定》”。
“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決定》中這段表述,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從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隨着産權的流動和重組,財産混合所有的經濟單位越來越多,將會形成新的財産所有結構”,到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從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國有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優勢企業,宜於實行股份制的,要通過規範上市、中外合資和企業互相參股等形式,改為股份制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到十六大提出,“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10年來,我們對公有制實現形式的認識在不斷深化。《決定》關於公有制的新論述,是對改革經驗的總結,是探索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相結合有效形式的成果,也是在繼承基礎上的重大理論突破。
“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放寬市場准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這是《決定》根據新階段發展生産力的客觀需要,提出的一項重大政策措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促進我國生産力發展的重要力量。為繼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決定》進一步強調和明確了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
“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産權制度”,是《決定》在理論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改革實踐證明,現代企業制度的根本要求,就是産權清晰。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有企業改革才能取得顯著成效。建立健全現代産權制度,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
“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這是《決定》貫徹十六大提出的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繁榮農村經濟的一項帶有根本性的重大措施。這就要求我們逐步把城市和農村緊密地聯絡起來,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是《決定》提出的一個新要求。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堅持以人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號,必須落實到發展的每一項措施中,貫徹到改革的每一個行動中。
此外,《決定》在農村改革方面,提出“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等重要思想;在市場體系建設方面,指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等改革任務;在宏觀調控和轉變政府職能方面,提出要“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在對外開放方面,提出要“加快內外貿一體化進程。形成穩定、透明的涉外經濟管理體制”;在就業、分配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提出“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加快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決定》中的一系列重大舉措,既是對實踐經驗的概括,也是理論創新的成果,必將進一步為先進生産力的發展打開前進的道路。
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個歷史性的決策,一個歷史性的考驗;一個新的偉大跨越,一個新的偉大實踐。我們堅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人民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必將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朝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責編: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