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開啟改革新局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17日 11:50)

  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 本週閉幕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引人注目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專家指出,這是一份“銳意改革”而又非常“務實”的綱領性文件,將引導中國走向一個更有效率、更加協調發展的市場經濟。

  開啟改革新局

  “《決定》在總結市場化改革25年來的成果基礎上,實現了新的創新,對中國今後1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改革實踐,將産生深遠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謝伏瞻説。

  他指出,儘管這份文件尚未全文公佈,但它的歷史地位堪比10年前制定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兩個《決定》,從“建立”到“完善”,形成了有效銜接,清楚地勾勒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軌跡。

  專家們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均指出,儘管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改革仍未竟全功,下一階段更加複雜、艱巨,“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謝伏瞻説。

  全會強調,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七大任務,分別涉及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現代市場體系,完善行政管理體制,健全就業、分配和社保制度,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謝伏瞻評論説,完成上述任務,意味著中國要打一場改革“攻堅戰”。

  改革方略明確、務實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此次全會不僅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更從改革的方略上提出了明確思路,且多有突破,非常務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部副部長馮飛説。

  他舉例説,此次全會提出要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都是新的提法。這將提供一種新的機制,使非公有經濟能更多地參與到國有經濟的改革當中,而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中國將能強化國有經濟的控制力。馮飛認為,這體現了全會所強調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

  馮飛還指出,國家既要對國有資産進行有效管理,又不能直接干預國企的生産經營,這是個難題。因此,目前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點已集中到大型企業,特別是中央直屬的特大型企業。全會強調要建立健全國有資産管理和監督體制,將會推動國企的産權改革,從而建立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

  走向“好的”市場經濟

  在過去的10年裏,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從無到有,現在又到了一個重大關頭:中國的市場經濟將走向何方?專家指出,全會對這一問題給出了明確回答:中國追求的是一個“好的”市場經濟。

  “以往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主要局限于經濟,而此次全會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等‘五個統籌’,綜合了各方面因素,這表明中國要建成的市場經濟是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謝伏瞻説。

  全會提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馮飛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他説,改革從一定意義上説就是確定政府和市場的合理邊界,如果政府對經濟介入過深、直接管理手段過多,就會扭曲市場機制配製資源的有效性,並帶來腐敗問題。全會顯示了這樣的決心:深化改革,讓經濟完全轉到市場的軌道上來。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指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要解決計劃經濟留下的舊問題,而且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的制度安排。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立現代産權制度和形成社會信用制度等目標,將把中國導向一個更有效率的現代市場經濟。

  “制度是實現經濟長期增長的關鍵性因素。通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的發展將獲得強有力的體制保障,確保到2020年實現經濟翻兩番的目標,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林毅夫説。(記者顧錢江)

責編:劉雅虹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