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論壇]糧食——生命線
主持人:我們經常説手裏有糧,心裏不慌,有一些專家並不是像你們兩位這樣高枕無憂,比如説他們就看到了連續三個下降,就使他們感覺到有一種危機感。比如説從1998年以來我國糧食總産量在下降,另外一個,糧食種植面積在下降,還有一個下降就是糧食的人均佔有量有在下降。這些專家認為,不引起足夠重視,就任其發展的話,恐怕在三年之內,我們國家會出現糧食危機,你們怎麼看?
陸:你説三年,我聽到一個數字,中國如果按照這個三下降的趨勢不改變的話,到2030年中國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糧食危機,我想現在我們各個領域都用很多的一個詞,就是安全,比如説金融風暴以後,我們中央政府跟我們的商業銀行都在講金融安全。比如我們今年的夏天,我們突然發現很多電力不夠,就出現能源的安全,包括石油的問題,能源安全。所以現在胡總書記到湖南去講糧食安全也是切中要害的。我們作為市民,在個人的微觀層面上,感覺到糧食供應是有保證的,但從國家的層次上來講,可能有一些潛在的東西我們要考慮就是事關國計民生的糧食安全。
主持人:王先生?
王:現在我們把它給拓展到叫做國家的宏觀層面上的一個糧食安全的問題,三下降有可能引起糧食危機,我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危言聳聽,如果確實是這三個下降一直持續很多年的話,糧食供應的絕對量的減少,也不是説沒有可能的,我們應該警惕這種現象。
陸:我們國家關於糧食安全問題,我覺得比較重大的認識上的轉換是1995年,當時有一個美國教授叫布朗,他是世界觀察所的所長,按照他對中國農村有限的研究認為中國會出現糧食短缺,因為十幾億人要吃飯,要大量進口糧食,會衝擊糧食市場,把國際上的糧價會抬起來,威脅世界經濟。他這個結論正確不正確,我們可以討論,但是當時的中央領導確實非常地睿智,就請我們國內很多的農村問題和糧食問題專家來研究中國的糧食到底安全的警戒線在哪。我想從1995年以後的大量的研究證明,中國的糧食問題,應該説總體上的解決,是跟我們的經濟是水漲船高的,但是有些環節如果我們不注意的話,那就可能會出現一些潛在的危機。
主持人:有一個問題,因為我們國家的人口基數是非常大的,如果糧食出現短缺的話,恐怕這就不是一個小數字,而這種需求對於整個世界的糧食市場來説,會是一個比較大的衝擊。咱們的一個百分點的缺口,對於世界來説,恐怕都是一個不小的衝擊。我的問題是,如果咱們有一天,退一萬步講,咱們缺糧了,能不能通過買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
王:我想是這樣的,主要是看世界糧食資源的貿易量情況怎麼樣,從過去以往來講的話,做過一個測算,最大的缺口大概是進口相當於世界貿易量20%,當然這個比例是很高的。如果退一萬步講,確實需要全部依靠買糧食進口滿足國內需求的話,有可能對世界糧食市場會産生一些波動,這個是有可能的。
陸:有一個概念,就是説進口糧食這一塊,究竟是一個國家,或者保證糧食安全,它應該佔什麼位置?我聽到一個最樂觀的説法,甚至認為中國的糧食根本不用生産那麼多,當真正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大體系以後,糧食的進出口會變成一個常規的進出口,就像一個常規的大宗的商品一樣,什麼時候缺了我就什麼時候去要,但這種説法還是過於樂觀的,因為糧食有一個國際上價格的波動問題,這對整個國家的經濟,會構成一些影響。
王:解決我們國家糧食問題的話,應該是什麼呢?就是説立足於國內,但是也要考慮到進口,考慮到國際市場,也就是説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來解決國內的糧食問題,達到我們國家真正的糧食安全。
主持人:我這兒有一個數字,我不知道你們兩位怎麼看,剛才我説了糧食總産量每年都在下降,我們看從2000年開始,我國每年的糧食産量,都低於當年的糧食消費量,而且今年夏糧産量,仍然是比去年減少2.4個百分點!應該説是缺口一直是在2000到3000萬噸。
王:我們現在居民的需求,它是一種多樣化的需求,不是説我們光是僅僅對糧食的一種需求,我們還有其他的需求。還有一個就是説我們還有一個食品的替代,比如説我們現在不是説光吃米麵,或者是光吃一些肉,我們還要吃蔬菜,還要吃水果,這個需求在今後來講,應該大大地超過了對糧食的直接需求,這樣就可以相對地分散,或者化解造成糧食危機的可能性。
主持人:但是我們知道肉奶蛋,包括蔬菜,有一些東西,我們不是直接消費的糧食,但是是從糧食間接轉化過來的,這些問題,還是要有大量的糧食做支撐才能做到。
王:首先是要肯定我們國家糧食生産能力是很高的,儘管就是説,它産不足需,但是它有很多補救的辦法,平衡的辦法,就是動員庫存,因為我們歷年節余的庫存是很豐富的。
主持人:老輩人老告誡我們不要寅吃卯糧,我還是擔心,因為我們反復在説面臨的一種産不足需的局面,如果每年都産不足需的話,總有一天,會把國庫掏光的。
王:是這樣的,還要考慮到我們需求的品種結構的問題,因為你剛才講的産不足需是指的總量上來講的,但實際上我們在品種方面還不是完全是這樣的,比如我們大米就完全做到自給而且還出口,我們所缺的主要是小麥。
主持人:剛才我們提到的是糧食安全問題,這四個字,好像離我們非常遙遠,因為我比較年輕,我30多歲,我沒嘗過沒飯吃是什麼感覺,而且對於大 多數人來説,我們現在目光就盯在如何能夠更快速地發展,而不是説我們的糧食,我們吃什麼,我們會不會沒有的吃,這個問題。我就想假設一下,假如剛才我們提到的供大於求,這種局面逆轉過來,成為供不應求的話,整個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甚至安全,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王:包括經濟建設,包括人民生活,都受糧食制約的影響。所以我們有一段時間的話,我們經濟工作是以糧為綱,這個口號喊了很長時間。其目的一方面要滿足我們國內的糧食需求,另一方面,我們不要讓經濟發展,受到糧食一個問題的制約,只有有了糧食,那麼才能夠更好地發展經濟,改變人民生活,推動社會往前進步。
陸:我覺得,有一個角度可以看出糧食對我們國家的重要性,我們改革開放20多年,至少有三次大的通貨膨脹,每一次大的通貨膨脹,我們不找直接的因果關係,搞關聯因素來看,每一次都有糧價的上漲的因素在裏面。為什麼糧食作為一種基礎的産品?一種商品?它在市場上的價格波動會帶動其他相關的農産品的價格波動,而我們國家關於農産品的價格這一塊兒,過去是故意地往下壓的,因為為了照顧城市當中的方方面面的利益,也為了整個國民經濟綜合平衡考慮。後來我們搞市場經濟越來越放開了,然後糧食,包括棉花,包括其他經濟作物,都在按照市場價在波動了,我們突然發現,這個波動會影響到我們其他産業的價格。比如説棉紡織這塊,你棉花一波動,馬上就會,棉紡這塊的成本就提高了,然後棉紡産品的價格就波動,你糧食價格一波動,很多糧食的加工品,或者糧食的很多産品,延伸出來的産品,都會往上漲。這個例子就告訴我們,糧食的問題,直到現在為止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東西。